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上皮功能障碍临床病例分析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ngu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上皮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疗效。

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上皮功能障碍患者15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59~86岁,平均(65.2±4.2)岁。单眼发病9例。对所有患者一般情况、眼部症状和体征特点、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图像特点、治疗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15例患者中3例患者伴有睑缘炎。角膜病变特点包括角膜上皮弥漫性的点状或点簇状混浊、假树枝状混浊或角膜上皮片状缺损、丝状剥脱,基质水肿。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角膜上皮基底细胞核反光均增强,细胞形态不规则且细胞密度明显下降,基底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 839±285)个/mm2;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直径变细,且有中断现象。经过保护眼表及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治疗后,15例患者角膜上皮病变全部临床治愈。

结论

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上皮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为角膜上皮水肿、点状染色,如未能及时诊断与治疗,可发展为丝状角膜炎或角膜溃疡;及时给予保护及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中华眼科杂志,2017,53:188-192)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夜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并发症的特点、原因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夜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113例(219只眼),其中7例患者为单眼戴镜,平均年龄(11.5± 2.0)岁,近视度数-1.00~-9.00 D,其中-2.00~-4.00 D 157只眼,于配戴角膜塑形镜当日,戴镜后1h、次日早晨及戴镜后2 d、3 d、1周、2周进行检查,之后每月复查1次,随访6个月。裂隙灯检查法观察角膜
目的应用眼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慢性期患者眼角膜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连续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的11例(22只眼)慢性期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51.4±12.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裂隙灯检查、睑板腺照相,并采用眼表活
期刊
G蛋白偶联受体LGR4又名GPR48,是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调控Wnt/β-catenin、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诱导细胞因子11及其受体、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等多种信号通路。LGR4在机体多个器官的发育以及正常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LGR4在眼部有着广泛的表达,基因敲除小鼠会出现眼睑发育异常、眼前节发育不良以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等多种眼部缺陷。
期刊
在临床工作中角膜上皮病变十分常见,但由于引起角膜上皮病变的原因很多,故其易被误诊、误治,导致上皮病变加重,角膜瘢痕形成,最终造成不可逆性视力损伤。正确区分可能引起角膜上皮病变的先天性和继发性病因,全面掌握角膜上皮病变的病程分级、诊断和治疗原则,充分重视角膜上皮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才能避免出现不良后果,提高临床工作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17,53:161-163)
期刊
目的探讨结膜病灶切除联合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治疗多种大范围结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行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治疗大范围结膜病变患者11例(12只眼)的治疗效果。患者平均年龄(46±23)岁,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随访时间(24.8±12.4)个月。手术方法:取新鲜供体角膜缘上皮组织进行细胞消化分离,将细胞置于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