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教育也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一环,中国教育在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需要树立足够的教育自信才能在教育国际化中走得远、走得久、走得好。中国既往的丰硕教育成果、十八大以来的总体战略思想、中国教育在国际化中的初步探索等,都为中国教育更自信地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中国教育自信,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根本、“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是关键,教育质量的切实提高是基础。也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更自信地走向世界,办出中国特色,走出世界水平。
关键词:中国;教育国际化;教育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8-0016-04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Chinese education needs to establish sufficient educational self-confidence in order to go far and long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China's previous rich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the overall strategic thinking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have all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ese education to go to the world with more confidence.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also realize that to achieve self-confidence in education in China, a strong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fundamental,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strategy is the key to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ese education go to the world with more confidence, develop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o beyond the world level.
Keywords: China;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 confidence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既是世界各高校自身改革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伴随着越来越强烈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我们中国如何在这一历史的洪流中应对教育国际化,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已然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完善深化了“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特别是文化自信,它是激励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撑。习总近平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教育自信”的建设问题已经恰逢其时,更是刻不容缓。
一、原因的管窥:在历史与现实的脉络里把握“教育自信”
在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对于教育的本身自信以及文化的本身自觉,将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宗旨,加大开放力度,做强中国教育,持续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而我们只有将“教育自信”真正融入到教育骨子里,才能打造出有世界级水平的中国教育。回顾历史与现实,“教育自信”并不是凭空想象,随意捏造的,在我国它是有着坚实的基础与现实的缘由。
(一)我国多年的教育成果为“教育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持续9年位列世界第二,论文质量大幅提升,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总数达36.12万篇,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08-2018年间,中国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2272.40万次,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17.4%,也排在世界第二;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10.00次,比2017年提高了6.4%,但低于世界平均值12.61次/篇;2017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28.10万篇,较2016年上升了7.0%。其次,根据世界大学排行榜,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学校表现不俗,进步飞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大学跻身世界500强的越来越多。尽管离大学象牙塔尖距离仍然很大,但是在500强中美国大学每退出一个,填补的往往都是中国大学。二是学者的比较研究,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在對比中国大学与印度大学时候直言,印度大学若要赶上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大学校长同行的评论,几乎都对中国出现一流大学的可能持乐观态度,认为只是时间问题。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科技论文发表数、大学世界排名等之外,我国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这些年来全面发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教育实力,无论是科技实力还是知识创造能力已经在世界上具备了强劲的实力,教育自信正该是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教育自信”已经崭露头角
早在《纲要》提出之前,我国教育领域就已经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不断扩大的留学生规模,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办学合作,都从未停止。为了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文化自信”“教育自信”,从2004年开始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一直到如今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13年的历程,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班了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不但是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育跨境合作形式,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孔子学院以一种主动走出去的态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以一种教育合作的方式从事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不但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增加了世界教育文化的多样性,还直接影响了国外教育体系,推进了各国教育变革。”近年来,中国教育的自信日渐增强,着眼高端,当眼未来,布局长远,开展了一系列与国际著名学府的办学合作,合力培养跨国人才。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办于2004年,创办时习近平还是浙江省委书记,这所学校着眼高端,布局长久,全面引进世界百强高校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启了深度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第一例。从此以后,中国的莘莘学子在国内就可以享受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也是中国教育值得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落成典礼上,习近平指出,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的落地,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融合办学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在江苏省昆山市有一条杜克大道,而这里就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杜克大学与武汉大学共同筹建的昆山杜克大学所在地。2014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这是一所中外高端合作办学的后起之秀。此外,由于中国教育实力的增强和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中国教育。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尼汉斯认为,中国的大学只有切实重视到质量的发展上,经过20年肯定可以产生世界一流高校。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作为一名科学家,很多的中国学生都非常的优秀,中国给他们的教育都非常成功。总而言之,以上这些零星的数据或证据,虽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貌,但是我们从中的确不难看出一些苗头,亦即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水平在面对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大潮中,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信的基础。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正视,这个自信的基础也许还不够坚固,但是有了它,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自信地走下去,大有可为。
(三)国家的宏观战略布局要求“教育自信”朝着纵深发展
首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添加“文化自信”发展到“四个自信”,强调要全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荡开如椽巨笔、写下新的篇章。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成长历程,应该说这“四个自信”不是凭空飞来,而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科学实践、辉煌的建设成就以及建国以来的锐意创新。“四个自信”根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印染着革命者鲜血的红色革命文化,更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探索与伟大实践的巨大成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丰富的时代价值……所有这些对我们努力创建一流大学,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全党的“四个自信”,为我们现阶段全力推进“教育自信”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教育自信”指出了前进的目标与方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人,而自信建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作,特别是人的思想工作。所以,在国家宏观的“四个自信”战略背景下,我们认识“教育自信”、挖掘“教育自信”、建设“教育自信”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太多论证的问题,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再者,推进“教育自信”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现实需求。《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竞争最激烈的是人才。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战略之路。两大纲要均提出了人才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而所有这些的根本就在于我们的教育能否在当前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自信地走起来,走出去。中国要建成人才强国,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教育要自信,不仅要成为教育大国,更要成为教育强国。
二、路径的构建:从宏观与微观与视角探寻“教育自信”的实现
推进建设“教育自信”,特别是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自信”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关系到中国教育国际化整个未来的走向与方向,更关乎未来。但是,“教育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闭门造车,而是要我们放眼全球,结合国际国内实际情况,采取很多措施,不断去挖掘、建构、巩固、提高我国的教育自信。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无法避免,全球化浪潮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的传统教育理念,世界各地的大学根本无法固守那种象牙塔式的传统信念,必须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对华、变革的进程中。在这国际化历程中,我们无法退缩,只能增强“教育自信”,融入这股洪流,摸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建构路径才是当务之急。
(一)教育战略是关键
要继续坚持“引进来”,扩大“走出去”的步伐,“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体两面,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教育策略主要以“引进来”为主,因为那时我们的国力、教育实力等都还和国外有些国家相差甚远,我们以学习为主。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实行“走出去”战略也是必然选择。这一政策选择的实质正是我们国家自信心的重要体现,是对教育国际化作出的积极融合。也正是基于此,2016年4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颁发,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加快留学事业发展,不断丰富中外人文交流,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通过各种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主动宣传祖国的成就等,这些内容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們必须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增强“走出去”的教育自信,这些年来我国通过招收来华留学生、举办孔子学院等已经为中国教育走出去开了一个好头,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并且也打开了我们教育发展的新局面。2015年,清华大学携手美国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建全球创新学院,清华大学以开辟海外实体校区的举措,既标志着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性教育科研平台正式建立,也迈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而这正体现了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自信,也是教育自信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范本。 (二)综合国力是根本
国力强大是“教育自信”的基础,是教育“走出去”的根本。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是一种思想的影响。亨廷顿曾说过,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和自负感,并且会大大增强自己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去影响其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反,当经济和军事权力的下降时,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认同危机,并很有可能导致自己到其他文化中寻求经济军事和政治成功的秘诀。稍微地回顾一下世界历史,我们就知道,不论是中国古代的辉煌灿烂,还是近代欧美的席卷风尘,之所以它们会成为一时的世界中心,受到万众瞩目,无不与当时的国力有关。国家强大了,其思维、其文化、其教育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与虚心求教,也才能增强其教育自信,更好地站在世界舞台,引领风潮。而中国教育“走出去”也是这样,它不光是中国本身的主动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其他国家愿意主动来接受中国的教育。教育自信不可能凭白建立,它是以国家的实力为基础的。也只有国家实力强了,才有可能为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的充足与否正是教育能否发展、能否自信的一个关键所在。所以,这也就涉及到我们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教育自信”的根本性方略与目标,要让“教育自信”的建设反过来增强我们的国力,这样才能形成双向的良性循环。
(三)教育自强是基础
要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教育质量,为“教育自信”再添力。当前的中国教育要走出去,要建立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坚定的教育自信的信念,加强教育质量建设,推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的合理转变与完善,才是实现教育自信的根本。正如《關于新时期做好教育工作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要提升涉外办学水平必须完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准入制度,优化改革审批制度,积极开展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成功经验共享机制,使合作办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积极鼓励高等学校等走出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境外办学,稳妥推进境外办学。只有整个教育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完善了,教育质量才能得到长久可靠的保障。同时我国的教育要走出去,要切实增强教育自信,还需要我们真正落实人才培养的相关核心任务。首先,要明确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为教育的发展,教育自信的建立指明方向。在全球化的大时代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是那些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并且能把握国际形势的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才,这也是我国未来几十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使命,更是中国建立教育自信,推进教育走出去的首要任务。同时还要强化教育师资建设,完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放在教育国际化框架下,开设让学生更多了解世界文化的课程,如世界哲学、艺术、文化等。在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开发与建设并重,在现有的课程中加注国际元素,融入如国际教育、国别研究、国际网络课程等。总之,要使中国教育更好地走出去,拥有更强的教育自信,狠抓教育质量才是不二法门。
三、结束语:立足“中国经验”,走出“世界水平”
“教育自信”是关乎中国教育“走出去”能否走得好、走得远、走得久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教育“走出去”,发展教育国际化,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贯彻十八大系列精神的要旨所在。而在树立教育自信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虚心地向国外学习,学习他们的办学理念、教育体系,管理制度,更要保持相当的教育自信、文化自觉,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走出去”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确立了自己的“走出去”战略。
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而教育国际化特别是教育走出去也正在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我国已在国外建立了很多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向我国发出合作办学邀请,这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在赢得更多国家的认可。在多年的摸索过程中,中国教育逐年沉淀,已经深刻认识到不能盲目“走出去”办学。而要有清晰的定位、科学的规划,应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办学。所有这些“中国经验”都值得我们进行概括、提炼,进而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不能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迷失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优势,教育内容。在坚持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本土化的研究与建设,让走出去的中国教育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水平,中国格局,而不是对国外教育盲目崇拜,更不能将本土教育完全抛弃。要坚守教育实质内容的本土化,切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与需求,把它作为教育国际化的资源。同时不断创新,发掘自身“中国经验”,吸取国外教育的精华,不断对自身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进行改造,最终实现教育自强。正如《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支持东部地区整体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一定要以中国的教育自信为依托,立足“中国经验”,办出中国特色,让世界充分了解了中国教育,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最终建成世界水平的中国国际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社,2010-7-29.
[2]钟焜茂.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3(12):19-23.
[3]冯鹏志.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N].学习时报,2016-7-7.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演技所.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科学,2016(6):59-61.
[5]洪成文.外国同行如何看中国高教[N].光明日报,2012-10-30.
[6]张东.张开双翼——中国教育更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6-3-15.
关键词:中国;教育国际化;教育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8-0016-04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Chinese education needs to establish sufficient educational self-confidence in order to go far and long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China's previous rich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the overall strategic thinking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have all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ese education to go to the world with more confidence.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also realize that to achieve self-confidence in education in China, a strong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fundamental,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strategy is the key to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ese education go to the world with more confidence, develop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o beyond the world level.
Keywords: China;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 confidence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既是世界各高校自身改革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伴随着越来越强烈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我们中国如何在这一历史的洪流中应对教育国际化,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已然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完善深化了“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特别是文化自信,它是激励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撑。习总近平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教育自信”的建设问题已经恰逢其时,更是刻不容缓。
一、原因的管窥:在历史与现实的脉络里把握“教育自信”
在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对于教育的本身自信以及文化的本身自觉,将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宗旨,加大开放力度,做强中国教育,持续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而我们只有将“教育自信”真正融入到教育骨子里,才能打造出有世界级水平的中国教育。回顾历史与现实,“教育自信”并不是凭空想象,随意捏造的,在我国它是有着坚实的基础与现实的缘由。
(一)我国多年的教育成果为“教育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持续9年位列世界第二,论文质量大幅提升,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根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总数达36.12万篇,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08-2018年间,中国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2272.40万次,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17.4%,也排在世界第二;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10.00次,比2017年提高了6.4%,但低于世界平均值12.61次/篇;2017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28.10万篇,较2016年上升了7.0%。其次,根据世界大学排行榜,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学校表现不俗,进步飞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大学跻身世界500强的越来越多。尽管离大学象牙塔尖距离仍然很大,但是在500强中美国大学每退出一个,填补的往往都是中国大学。二是学者的比较研究,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在對比中国大学与印度大学时候直言,印度大学若要赶上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大学校长同行的评论,几乎都对中国出现一流大学的可能持乐观态度,认为只是时间问题。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科技论文发表数、大学世界排名等之外,我国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这些年来全面发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教育实力,无论是科技实力还是知识创造能力已经在世界上具备了强劲的实力,教育自信正该是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教育自信”已经崭露头角
早在《纲要》提出之前,我国教育领域就已经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不断扩大的留学生规模,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办学合作,都从未停止。为了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文化自信”“教育自信”,从2004年开始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一直到如今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13年的历程,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班了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不但是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育跨境合作形式,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孔子学院以一种主动走出去的态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以一种教育合作的方式从事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不但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增加了世界教育文化的多样性,还直接影响了国外教育体系,推进了各国教育变革。”近年来,中国教育的自信日渐增强,着眼高端,当眼未来,布局长远,开展了一系列与国际著名学府的办学合作,合力培养跨国人才。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办于2004年,创办时习近平还是浙江省委书记,这所学校着眼高端,布局长久,全面引进世界百强高校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启了深度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第一例。从此以后,中国的莘莘学子在国内就可以享受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也是中国教育值得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落成典礼上,习近平指出,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的落地,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融合办学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在江苏省昆山市有一条杜克大道,而这里就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杜克大学与武汉大学共同筹建的昆山杜克大学所在地。2014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这是一所中外高端合作办学的后起之秀。此外,由于中国教育实力的增强和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中国教育。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尼汉斯认为,中国的大学只有切实重视到质量的发展上,经过20年肯定可以产生世界一流高校。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作为一名科学家,很多的中国学生都非常的优秀,中国给他们的教育都非常成功。总而言之,以上这些零星的数据或证据,虽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貌,但是我们从中的确不难看出一些苗头,亦即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水平在面对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大潮中,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信的基础。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正视,这个自信的基础也许还不够坚固,但是有了它,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自信地走下去,大有可为。
(三)国家的宏观战略布局要求“教育自信”朝着纵深发展
首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添加“文化自信”发展到“四个自信”,强调要全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荡开如椽巨笔、写下新的篇章。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成长历程,应该说这“四个自信”不是凭空飞来,而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科学实践、辉煌的建设成就以及建国以来的锐意创新。“四个自信”根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印染着革命者鲜血的红色革命文化,更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探索与伟大实践的巨大成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丰富的时代价值……所有这些对我们努力创建一流大学,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全党的“四个自信”,为我们现阶段全力推进“教育自信”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教育自信”指出了前进的目标与方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人,而自信建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作,特别是人的思想工作。所以,在国家宏观的“四个自信”战略背景下,我们认识“教育自信”、挖掘“教育自信”、建设“教育自信”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太多论证的问题,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再者,推进“教育自信”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现实需求。《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竞争最激烈的是人才。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战略之路。两大纲要均提出了人才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而所有这些的根本就在于我们的教育能否在当前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自信地走起来,走出去。中国要建成人才强国,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教育要自信,不仅要成为教育大国,更要成为教育强国。
二、路径的构建:从宏观与微观与视角探寻“教育自信”的实现
推进建设“教育自信”,特别是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自信”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关系到中国教育国际化整个未来的走向与方向,更关乎未来。但是,“教育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闭门造车,而是要我们放眼全球,结合国际国内实际情况,采取很多措施,不断去挖掘、建构、巩固、提高我国的教育自信。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无法避免,全球化浪潮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的传统教育理念,世界各地的大学根本无法固守那种象牙塔式的传统信念,必须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对华、变革的进程中。在这国际化历程中,我们无法退缩,只能增强“教育自信”,融入这股洪流,摸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建构路径才是当务之急。
(一)教育战略是关键
要继续坚持“引进来”,扩大“走出去”的步伐,“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体两面,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教育策略主要以“引进来”为主,因为那时我们的国力、教育实力等都还和国外有些国家相差甚远,我们以学习为主。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实行“走出去”战略也是必然选择。这一政策选择的实质正是我们国家自信心的重要体现,是对教育国际化作出的积极融合。也正是基于此,2016年4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颁发,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加快留学事业发展,不断丰富中外人文交流,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通过各种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主动宣传祖国的成就等,这些内容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們必须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增强“走出去”的教育自信,这些年来我国通过招收来华留学生、举办孔子学院等已经为中国教育走出去开了一个好头,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并且也打开了我们教育发展的新局面。2015年,清华大学携手美国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建全球创新学院,清华大学以开辟海外实体校区的举措,既标志着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性教育科研平台正式建立,也迈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而这正体现了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自信,也是教育自信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范本。 (二)综合国力是根本
国力强大是“教育自信”的基础,是教育“走出去”的根本。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是一种思想的影响。亨廷顿曾说过,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和自负感,并且会大大增强自己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去影响其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反,当经济和军事权力的下降时,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认同危机,并很有可能导致自己到其他文化中寻求经济军事和政治成功的秘诀。稍微地回顾一下世界历史,我们就知道,不论是中国古代的辉煌灿烂,还是近代欧美的席卷风尘,之所以它们会成为一时的世界中心,受到万众瞩目,无不与当时的国力有关。国家强大了,其思维、其文化、其教育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与虚心求教,也才能增强其教育自信,更好地站在世界舞台,引领风潮。而中国教育“走出去”也是这样,它不光是中国本身的主动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其他国家愿意主动来接受中国的教育。教育自信不可能凭白建立,它是以国家的实力为基础的。也只有国家实力强了,才有可能为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的充足与否正是教育能否发展、能否自信的一个关键所在。所以,这也就涉及到我们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教育自信”的根本性方略与目标,要让“教育自信”的建设反过来增强我们的国力,这样才能形成双向的良性循环。
(三)教育自强是基础
要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教育质量,为“教育自信”再添力。当前的中国教育要走出去,要建立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坚定的教育自信的信念,加强教育质量建设,推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的合理转变与完善,才是实现教育自信的根本。正如《關于新时期做好教育工作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要提升涉外办学水平必须完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准入制度,优化改革审批制度,积极开展评估认证,强化退出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成功经验共享机制,使合作办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积极鼓励高等学校等走出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境外办学,稳妥推进境外办学。只有整个教育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完善了,教育质量才能得到长久可靠的保障。同时我国的教育要走出去,要切实增强教育自信,还需要我们真正落实人才培养的相关核心任务。首先,要明确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为教育的发展,教育自信的建立指明方向。在全球化的大时代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是那些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并且能把握国际形势的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才,这也是我国未来几十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使命,更是中国建立教育自信,推进教育走出去的首要任务。同时还要强化教育师资建设,完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放在教育国际化框架下,开设让学生更多了解世界文化的课程,如世界哲学、艺术、文化等。在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开发与建设并重,在现有的课程中加注国际元素,融入如国际教育、国别研究、国际网络课程等。总之,要使中国教育更好地走出去,拥有更强的教育自信,狠抓教育质量才是不二法门。
三、结束语:立足“中国经验”,走出“世界水平”
“教育自信”是关乎中国教育“走出去”能否走得好、走得远、走得久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教育“走出去”,发展教育国际化,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贯彻十八大系列精神的要旨所在。而在树立教育自信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虚心地向国外学习,学习他们的办学理念、教育体系,管理制度,更要保持相当的教育自信、文化自觉,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走出去”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确立了自己的“走出去”战略。
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而教育国际化特别是教育走出去也正在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我国已在国外建立了很多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向我国发出合作办学邀请,这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在赢得更多国家的认可。在多年的摸索过程中,中国教育逐年沉淀,已经深刻认识到不能盲目“走出去”办学。而要有清晰的定位、科学的规划,应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办学。所有这些“中国经验”都值得我们进行概括、提炼,进而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不能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迷失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优势,教育内容。在坚持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本土化的研究与建设,让走出去的中国教育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水平,中国格局,而不是对国外教育盲目崇拜,更不能将本土教育完全抛弃。要坚守教育实质内容的本土化,切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与需求,把它作为教育国际化的资源。同时不断创新,发掘自身“中国经验”,吸取国外教育的精华,不断对自身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进行改造,最终实现教育自强。正如《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支持东部地区整体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一定要以中国的教育自信为依托,立足“中国经验”,办出中国特色,让世界充分了解了中国教育,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最终建成世界水平的中国国际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社,2010-7-29.
[2]钟焜茂.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3(12):19-23.
[3]冯鹏志.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N].学习时报,2016-7-7.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演技所.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科学,2016(6):59-61.
[5]洪成文.外国同行如何看中国高教[N].光明日报,2012-10-30.
[6]张东.张开双翼——中国教育更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