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的教学活动是由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的,为发挥教学的最大功能,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认知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好的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能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面临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情境素材。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特点,编制一些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操作性、疑问性、挑战性等特点的问题。新奇多变、异于常规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以新鲜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催生思维活力。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手、脑并用,带着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三位数 159。问此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回答“能”。然后,让学生计算:“195、519、591、951、915这些由1、5、9组成的三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学生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我接着问:“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判断出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吗?”“不能”,这时我让学生在黑板上随意写出几个较大的自然数,我瞥了一眼,很快就选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半信半疑,纷纷计算起来,结果果然如此。“老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你有什么绝招吗?”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渴望解决这一谜团。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学习后,能否把这种状态继续保持到学习新知识的全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教师若能恰当运用,不仅能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学生每人取出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片,先指出它的周长。教师问:“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学生按四人一小组讨论、实验、看书验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信息反馈、设疑导思:⑴能用滚动或围绕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⑵小球在室中旋转时,呈现什么形状?怎样测量出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哪部分的长度有直接关系?组织学生测量验证。学生与教材实现了有效的“互动”,学生就会乐在其中,积极投入。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自觉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去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如,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显得有些疲倦。这时候,让他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会使大家精神大振。课前,师生制作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纸卡,装在袋子里。游戏时,学生伸手去摸,摸着一个就说它是什么图形,说正确得一分,说错的不得分。两个小组为一队,开展比赛,每人摸一次,最后看谁的得分多,谁就为胜者。利用自制的图形纸卡开展游戏比赛,适应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自信。
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成长。
(作者单位:068350 河北省丰宁县大阁第四小学)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好的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能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面临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情境素材。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特点,编制一些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操作性、疑问性、挑战性等特点的问题。新奇多变、异于常规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以新鲜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催生思维活力。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手、脑并用,带着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三位数 159。问此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回答“能”。然后,让学生计算:“195、519、591、951、915这些由1、5、9组成的三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学生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我接着问:“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判断出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吗?”“不能”,这时我让学生在黑板上随意写出几个较大的自然数,我瞥了一眼,很快就选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半信半疑,纷纷计算起来,结果果然如此。“老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你有什么绝招吗?”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渴望解决这一谜团。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学习后,能否把这种状态继续保持到学习新知识的全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教师若能恰当运用,不仅能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学生每人取出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片,先指出它的周长。教师问:“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学生按四人一小组讨论、实验、看书验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信息反馈、设疑导思:⑴能用滚动或围绕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⑵小球在室中旋转时,呈现什么形状?怎样测量出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哪部分的长度有直接关系?组织学生测量验证。学生与教材实现了有效的“互动”,学生就会乐在其中,积极投入。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自觉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去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如,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显得有些疲倦。这时候,让他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会使大家精神大振。课前,师生制作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纸卡,装在袋子里。游戏时,学生伸手去摸,摸着一个就说它是什么图形,说正确得一分,说错的不得分。两个小组为一队,开展比赛,每人摸一次,最后看谁的得分多,谁就为胜者。利用自制的图形纸卡开展游戏比赛,适应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自信。
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成长。
(作者单位:068350 河北省丰宁县大阁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