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提供给生活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和自在感,人们住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与楼下面馆老板娘成为点头之交,改造城中村向来是深圳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是福田区第一个城中村旧改的”,邓振良说,那时是1998年。
艺术与绿地造就生活
每两层配备一个空中花园的四星级酒店耸立在南面入口,纵然见过诸多旧改成功的城中村,到达田面村的一刻我还是感到震惊。连接繁忙的深南大道,半边被深圳中心公园包围,小而美的田面村,竟不剩多少城中村的旧日气息。
往内走百来米,就看到砖红色外墙的田面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再往前是三岔路,街心有修剪齐整的圆形花坛,那里差不多是整座村的正中央。
“我们田面村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田面村股份公司邓先生在办公室里一边泡茶给我们一边谈到,股份公司紧挨幼儿园,孩童的嬉笑声源源不绝,看到我露出理解的表情,他微笑补充:“对,楼下是旧改之后成立的幼儿园,刚开始我们(听这声音)也有点不习惯。”
田面村占地10万平方米,是当年的十分之一还不到,“以前有2200多亩地”,邓先生说,后来这些耕地陆续被政府征用,用于笔架山公园、福田河、中心公园等等市政建设上。根据资料记载,田面村的村名由来也和土地有关系,“面”是方位词,指代“前面”,与“背/贝”所指代的“后面”相对,从前村子建在水田前,是为田面。
田面村杂姓而居,宗族氛围没有深圳其他村浓郁,平日里大型活动不多。2012年是田面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二十周年,难得所有村民聚集在一起,还把去了香港的原村民请回来。夜幕降临,近千人聚集在村口边吃大盆菜边看现场晚会,叶问弟子张卓庆登场表演咏春拳,以一敌三引发台下阵阵惊呼,锣鼓声中,第二十年热闹又辉煌地过去了。
采访过程中,我用15分钟就绕着村子走了一圈。让田面村闻名深圳的“设计之都”位于村里的西北角,振华西路边上,十栋灰色厂房鳞次栉比,外墙上四个4米多高的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和贝聿铭头像极为抢眼,一位艺术家用了数万片不锈钢金属片打造,阳光充足的时候,闪耀得很远都能看到。
这不算是田面村第一次与设计艺术结缘。曾几何时,一家颇具规模的建筑设计类国企坐落在田面村旁边,还建有两栋名为“设计院1栋”、“设计院2栋”的福利房。九十年代,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到这里工作,厉害又谦逊,他是后来的“水立方”的中方主设计师赵小钧。时光匆匆,这家老牌建筑公司已经改制并搬迁,年轻的80、90后设计师突然涌现,打扮潮流地从老旧厂房前走过,已经是多年后的另一番景象了。
采访结束时我遇到了在这里居住超过20年的刘小姐,她称对田面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美甲店”,“田面地理位置很好,东边挨着华强北商业步行街,南临深南大道,西面是市民中心,北面是深圳中心公园”,她热情地向我推荐,在深圳四五月份不太热的时候,可以到离这里一条马路之外的中心公园野餐,“人又不多”,花格子布一铺,水果蛋糕一放,就是最惬意的城市生活。
拆建与梳理的二十年
“我挺喜欢田面村的改造”,《深圳口述史》里,在深圳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类学家马立安如此说,她多年研究城中村历史变迁,发现田面村“有高大上的住宅区,后面有握手楼,中间有中产的房子,可以让三个经济上不同阶层的人都住在那”。
城中村提供给生活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和自在感,人们住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与楼下面馆老板娘成为点头之交,改造城中村向来是深圳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是福田区第一个城中村旧改的”,邓先生说,那时是1998年。
不过,还需要从田面村300多年前建村开始说起。清朝康熙年间,田面村的村址位于蚊洲(今皇岗大道与红荔路交界处之东北角)和北侧与之相连的上新村。清末民国初期,田面村人口达到鼎盛,居民有三百多人,近百户。
日军侵华期间,日军在蚊洲南侧修建临时军用机场,蚊洲和上新村均被日军进驻,部分村民为逃避战乱南迁香港新界一带,其余村民迁至现址。南迁后的田面村分上村和下村,以林、李、张姓氏为主。其中林姓始祖为赤尾村(今福田赤尾村)人,分两脉,分别居田面上村和下村;李、张姓始祖均为惠阳(今广东惠东)人,李姓居上村,张姓居下村。
1973年初开始,为缓解田间耕作劳力不足,田面村在政府的协助和支持下,陆续接收从省内迁来的农民落户,新落户人员以广东惠东、台山等地为主。1980年新落户人口近百人,直到现在,田面村人口不过近300人。
1985年,福田公社下辖岗厦大队,其有三个生产队,一队和三队中99%的村民姓文,二队则基本是外姓人,后来这一队分离到了田面村。
直到1998年以前,田面村的环境仍比较恶劣。瓦房土屋杂乱无章,乱搭建的面积竟达1.5万平方米,1998年,时任股份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黄缵权做出大胆抉择,拆除所有祖屋旧村,全面改变村内环境和面貌。
1998年的旧村改造,人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邓先生亦是其中一员,“先改也有好的,我们就先得意了,后改的話很多东西可以借鉴”,田面村是那个被后来人借鉴的范本,“其实有些细节性的东西,在当时还是没能顾及到。比如田面花园没有地下停车库,一个单元才一部电梯,坏了的话只能爬楼梯上下”,邓先生有点惋惜。
他还记得当时和村民做工作的不易,有的村民把老房子拆掉,建成好几层的自住楼,有的人则没有动,这些解放前建的瓦房,按照政府方案,阁楼达到两米二以上才能获得赔偿,“但是阁楼一般没有两米,我们见一步走一步,不要让老实人吃亏嘛。”最终多种方案齐下,旧改得到了村民的同意。 2001年底,股份公司对田面新村清拆重建,“统一层高,做到不超线、不加层、不加建”,邓振良说,每栋楼大小面积尺寸不多于或少于10公分,这些米黄色外墙、绿色窗玻璃的房子楼高10层,如今一个月的租金就超过10万元。
曾经,流经村口的福田河受到污染,时有恶臭弥漫,还带来水浸之患。邓振良提起九十年代的几场暴雨,深圳河水倒灌到福田河,福田河水势上涨,田面村80%的房屋被淹,有的地段水深3米。旧改之时,田面村将地面整整抬高2米,又拆除旧村的排水系统,投资300万元设计重建,终于彻底解决问题。
采访那天看到的福田河,让我想起了清溪川,人们围绕水流在市中心建立休闲娱乐场所,水质仍然极为干净,福田河虽然还有差距,但是在政府截断污水管、船运甚至人工清理淤泥的治理下,也终于在阳光下泛起清凌凌的光。
至此,田面村已建成田面花園、田面新村、富荔花园、田面城市绿洲花园、田面城市大厦、绿洲学校、田面工业区等等建筑,成为了深圳第一个没有旧村的城区,同时,田面村聘请专业公司同期进行绿化美化设计,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2000年左右,占地147公顷的中心公园建成,因东西最宽处约800米,被称作“800米绿化带”,田面村作为这里唯一的原住民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一颗新城市主义孕育的明珠
2000年初,深圳灵狮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向帅兵第一次来到田面村,那时田面村的厂房主要租给香港的“三来一补”制造商,做来料加工。
2006年11月,田面村与深圳灵狮文化传播公司签订共建“天面创意设计之都”产业项目。田面村旧厂房经过非毛坯翻新,成为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田面设计之都产业园,洛可可等设计业领军企业入驻,2010年,产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工业设计高新产业基地。
向帅兵和区政府合作再次改造了城中村。“我们成功实现了从‘三不变’(物业产权不变、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结构不变)到‘五个变’(低端产业变成高端产业、旧厂房变成创意产业园、蓝领变成白领、低效益变成高效益、旧貌变新颜)的跨越式发展。”她对此感到不无骄傲。
在田面村旧工业区里待过8年的工人感慨:“以前我们做计件工,人工组装一个布绒娃娃仅有5分工钱,现在田面工业区里,已经无法找到满身油渍、穿着旧工装的打工群体了,货物与堆场也消失了。”厂房变身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师为工业区打造了一张别有趣味的名片。
新城市主义,意味着不断地创造、改革,直到这片地区重新焕发活力。田面村的变革是城市更新、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一个缩影,如明珠般耀眼的缩影。
近年来,旧改之后分红增加,有的村民因种种原因没有股份,矛盾日益尖锐,“农转非”至今25年的田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被择为股权改革试点,再次走到了前头。邓先生向我简单解释,股权改革意味着“过世的老人家、户口迁出了的人要收回股权,村里男丁娶的媳妇和生的小孩要分股权”。
2014年公司通过股权改革方案,29位原村民的股权被有偿回购,到2017年12月底,70余名村民将成为改革的首批受益者。“股改我们是全市第一家成功的单位,以前想做的事没做成,我们现在来办成。”黄缵权自豪地说。
田面村从来不怕改变。
艺术与绿地造就生活
每两层配备一个空中花园的四星级酒店耸立在南面入口,纵然见过诸多旧改成功的城中村,到达田面村的一刻我还是感到震惊。连接繁忙的深南大道,半边被深圳中心公园包围,小而美的田面村,竟不剩多少城中村的旧日气息。
往内走百来米,就看到砖红色外墙的田面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再往前是三岔路,街心有修剪齐整的圆形花坛,那里差不多是整座村的正中央。
“我们田面村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田面村股份公司邓先生在办公室里一边泡茶给我们一边谈到,股份公司紧挨幼儿园,孩童的嬉笑声源源不绝,看到我露出理解的表情,他微笑补充:“对,楼下是旧改之后成立的幼儿园,刚开始我们(听这声音)也有点不习惯。”
田面村占地10万平方米,是当年的十分之一还不到,“以前有2200多亩地”,邓先生说,后来这些耕地陆续被政府征用,用于笔架山公园、福田河、中心公园等等市政建设上。根据资料记载,田面村的村名由来也和土地有关系,“面”是方位词,指代“前面”,与“背/贝”所指代的“后面”相对,从前村子建在水田前,是为田面。
田面村杂姓而居,宗族氛围没有深圳其他村浓郁,平日里大型活动不多。2012年是田面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二十周年,难得所有村民聚集在一起,还把去了香港的原村民请回来。夜幕降临,近千人聚集在村口边吃大盆菜边看现场晚会,叶问弟子张卓庆登场表演咏春拳,以一敌三引发台下阵阵惊呼,锣鼓声中,第二十年热闹又辉煌地过去了。
采访过程中,我用15分钟就绕着村子走了一圈。让田面村闻名深圳的“设计之都”位于村里的西北角,振华西路边上,十栋灰色厂房鳞次栉比,外墙上四个4米多高的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和贝聿铭头像极为抢眼,一位艺术家用了数万片不锈钢金属片打造,阳光充足的时候,闪耀得很远都能看到。
这不算是田面村第一次与设计艺术结缘。曾几何时,一家颇具规模的建筑设计类国企坐落在田面村旁边,还建有两栋名为“设计院1栋”、“设计院2栋”的福利房。九十年代,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到这里工作,厉害又谦逊,他是后来的“水立方”的中方主设计师赵小钧。时光匆匆,这家老牌建筑公司已经改制并搬迁,年轻的80、90后设计师突然涌现,打扮潮流地从老旧厂房前走过,已经是多年后的另一番景象了。
采访结束时我遇到了在这里居住超过20年的刘小姐,她称对田面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美甲店”,“田面地理位置很好,东边挨着华强北商业步行街,南临深南大道,西面是市民中心,北面是深圳中心公园”,她热情地向我推荐,在深圳四五月份不太热的时候,可以到离这里一条马路之外的中心公园野餐,“人又不多”,花格子布一铺,水果蛋糕一放,就是最惬意的城市生活。
拆建与梳理的二十年
“我挺喜欢田面村的改造”,《深圳口述史》里,在深圳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类学家马立安如此说,她多年研究城中村历史变迁,发现田面村“有高大上的住宅区,后面有握手楼,中间有中产的房子,可以让三个经济上不同阶层的人都住在那”。
城中村提供给生活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和自在感,人们住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与楼下面馆老板娘成为点头之交,改造城中村向来是深圳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是福田区第一个城中村旧改的”,邓先生说,那时是1998年。
不过,还需要从田面村300多年前建村开始说起。清朝康熙年间,田面村的村址位于蚊洲(今皇岗大道与红荔路交界处之东北角)和北侧与之相连的上新村。清末民国初期,田面村人口达到鼎盛,居民有三百多人,近百户。
日军侵华期间,日军在蚊洲南侧修建临时军用机场,蚊洲和上新村均被日军进驻,部分村民为逃避战乱南迁香港新界一带,其余村民迁至现址。南迁后的田面村分上村和下村,以林、李、张姓氏为主。其中林姓始祖为赤尾村(今福田赤尾村)人,分两脉,分别居田面上村和下村;李、张姓始祖均为惠阳(今广东惠东)人,李姓居上村,张姓居下村。
1973年初开始,为缓解田间耕作劳力不足,田面村在政府的协助和支持下,陆续接收从省内迁来的农民落户,新落户人员以广东惠东、台山等地为主。1980年新落户人口近百人,直到现在,田面村人口不过近300人。
1985年,福田公社下辖岗厦大队,其有三个生产队,一队和三队中99%的村民姓文,二队则基本是外姓人,后来这一队分离到了田面村。
直到1998年以前,田面村的环境仍比较恶劣。瓦房土屋杂乱无章,乱搭建的面积竟达1.5万平方米,1998年,时任股份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黄缵权做出大胆抉择,拆除所有祖屋旧村,全面改变村内环境和面貌。
1998年的旧村改造,人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邓先生亦是其中一员,“先改也有好的,我们就先得意了,后改的話很多东西可以借鉴”,田面村是那个被后来人借鉴的范本,“其实有些细节性的东西,在当时还是没能顾及到。比如田面花园没有地下停车库,一个单元才一部电梯,坏了的话只能爬楼梯上下”,邓先生有点惋惜。
他还记得当时和村民做工作的不易,有的村民把老房子拆掉,建成好几层的自住楼,有的人则没有动,这些解放前建的瓦房,按照政府方案,阁楼达到两米二以上才能获得赔偿,“但是阁楼一般没有两米,我们见一步走一步,不要让老实人吃亏嘛。”最终多种方案齐下,旧改得到了村民的同意。 2001年底,股份公司对田面新村清拆重建,“统一层高,做到不超线、不加层、不加建”,邓振良说,每栋楼大小面积尺寸不多于或少于10公分,这些米黄色外墙、绿色窗玻璃的房子楼高10层,如今一个月的租金就超过10万元。
曾经,流经村口的福田河受到污染,时有恶臭弥漫,还带来水浸之患。邓振良提起九十年代的几场暴雨,深圳河水倒灌到福田河,福田河水势上涨,田面村80%的房屋被淹,有的地段水深3米。旧改之时,田面村将地面整整抬高2米,又拆除旧村的排水系统,投资300万元设计重建,终于彻底解决问题。
采访那天看到的福田河,让我想起了清溪川,人们围绕水流在市中心建立休闲娱乐场所,水质仍然极为干净,福田河虽然还有差距,但是在政府截断污水管、船运甚至人工清理淤泥的治理下,也终于在阳光下泛起清凌凌的光。
至此,田面村已建成田面花園、田面新村、富荔花园、田面城市绿洲花园、田面城市大厦、绿洲学校、田面工业区等等建筑,成为了深圳第一个没有旧村的城区,同时,田面村聘请专业公司同期进行绿化美化设计,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2000年左右,占地147公顷的中心公园建成,因东西最宽处约800米,被称作“800米绿化带”,田面村作为这里唯一的原住民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一颗新城市主义孕育的明珠
2000年初,深圳灵狮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向帅兵第一次来到田面村,那时田面村的厂房主要租给香港的“三来一补”制造商,做来料加工。
2006年11月,田面村与深圳灵狮文化传播公司签订共建“天面创意设计之都”产业项目。田面村旧厂房经过非毛坯翻新,成为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田面设计之都产业园,洛可可等设计业领军企业入驻,2010年,产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工业设计高新产业基地。
向帅兵和区政府合作再次改造了城中村。“我们成功实现了从‘三不变’(物业产权不变、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结构不变)到‘五个变’(低端产业变成高端产业、旧厂房变成创意产业园、蓝领变成白领、低效益变成高效益、旧貌变新颜)的跨越式发展。”她对此感到不无骄傲。
在田面村旧工业区里待过8年的工人感慨:“以前我们做计件工,人工组装一个布绒娃娃仅有5分工钱,现在田面工业区里,已经无法找到满身油渍、穿着旧工装的打工群体了,货物与堆场也消失了。”厂房变身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师为工业区打造了一张别有趣味的名片。
新城市主义,意味着不断地创造、改革,直到这片地区重新焕发活力。田面村的变革是城市更新、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一个缩影,如明珠般耀眼的缩影。
近年来,旧改之后分红增加,有的村民因种种原因没有股份,矛盾日益尖锐,“农转非”至今25年的田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被择为股权改革试点,再次走到了前头。邓先生向我简单解释,股权改革意味着“过世的老人家、户口迁出了的人要收回股权,村里男丁娶的媳妇和生的小孩要分股权”。
2014年公司通过股权改革方案,29位原村民的股权被有偿回购,到2017年12月底,70余名村民将成为改革的首批受益者。“股改我们是全市第一家成功的单位,以前想做的事没做成,我们现在来办成。”黄缵权自豪地说。
田面村从来不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