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通识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大学生运动员是高校学生,具有既是大学生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落后问题,然而学生个体的成长,整个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理念,探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员 通识教育 人文素质
  大学生运动员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既是大学生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他们除了要承担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参加体育比赛,为校为国争光,还应该作为大学生的普通一员,完成高校的各种知识学习,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大学生。他们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和体育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在运动员教育理念上的落后,忽视对大学生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不仅阻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大学生运动员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本文借鉴通识教育理念,探讨大学生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问题。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一、大学生运动员由于双重身份的特点,给他们的人文素质提出了双重的要求
  (一)作为体育人才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家对运动员进行的是“为国争光”的教育,而这里所谓的“为国争光”就是在比赛成绩上的突出,在竞技水平上的提高。长期在这种竞技体育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运动员的要求也局限在此;大学生运动员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而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运动员自己也仅仅把目标停留在竞技比赛成绩的“为国争光”“为校争光”上。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水平的比赛已不仅仅是运动员身体、技术与战术水平的较量,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的比拼和竞争。加强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全面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提高大学生运动员人文素质,有利于保证运动员的切身利益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二)作为普通大学生培养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许多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作为新时期大学教育,需要加强通识教育来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里,要求人才必须有复合型知识体系,知识面广,有气质,有修养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时期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作为普通高校中的一员,加强大学生运动员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发挥其榜样作用,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借鉴通识教育,促进大学生运动员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通过教学理念上的转变,重视大学生运动员人文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运动员的教育大多强调其实践性,往往只重视比赛成绩,忽视了教育这一“育人”原则,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的渗透,逐渐忽视了教育的根本。通识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的人和社会的健全公民,培养大学生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优美情感。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然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运动员的人文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是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与不断完善的教育。专业教育解决的是人才如何“做事”,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只有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既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谓“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统一,在专业中实施好人文教育,关键在于二者的结合。
  (二)在课程设置上,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与学习
  在国内普通高校课程设置上,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身心的教育。然而大学生运动员,由于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存在着冲突,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的功利性导向的影响,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运动员本身为了平衡专业课学习,认为通识教育没有现实意义,选择减少甚至放弃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学校应该切实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重要性,可以根据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竞赛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组织模式,加强大学生运动员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落实通识教育的内容,切实从通识教育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人文素质。
  (三)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识教育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包括文史哲、社会经济、科技等),了解人类文明的精髓与社会生活中文明规则;有判断是非、自觉反省、表达沟通的理性头脑;有价值的辨别选择能力与正确的道德准则、关怀责任与正义;有美的情感意趣与坚强意志的修炼、;有开放、合作、豁达的胸襟;行为习惯乃至气质性格变得有教养,体魄健康有力等,使人格和人性变得比较完善通达,把人从无知、偏见、狭隘、自私、傲慢中解放出来,为成为品质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国家公民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运动员自身加强学习,加强自我教育,为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而努力。
  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事关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事关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进程,对于他们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忽视,要从教育理念上加以转变,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从研究通识教育入手,把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从实践中加大对这一群体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毅.我国高校学生运动员人文素质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J].职业时空.2009.5.
  [3] 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4] 刘建国,刘雪岩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3).
  [5] 潘懋元.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
  [6] 王安利,高峰,左琼.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599-1602.
  [7] 周奕君,郑建岳,等.论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高职学院体育社团集结着学校中热爱体育的学生们,对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对高职学院体育社团管理机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对体育社团的概念进行简析,其次指出了高职学院体育社团管理中体育社团经费不足,体育社团缺乏良好的内部机制以及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的指导力度不足等问题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在开展高校足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旦忽略了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问题,就会对学生足球运动水平的提升产生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开展高校足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就针对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足球意识的两个大的分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当代大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上体育课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在大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和如何激发大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就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随着近几十年的科技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大规模普及,穿戴式计算机重新燃起了新的动力,本文结合这两者的时代背景,探讨这两者即将对体育带来的新发展。  关键词 穿戴式计算机 体育 科技背景 影响 社交网络  一、社交网络背景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起点是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