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经济推动之下,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也频繁发生,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还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重金属污染物也会在环境中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文章通过阐述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的方法,分析了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优势,在进行重金属实例分析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发展。
关键词:原子荧光光谱法;环境;重金属
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水体、大气、土壤、生物体等环境中,并且也能够在人体内富集,与人体的酶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使之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严重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因此,在具体的工业活动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好环境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工作,充分发挥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优势。原子荧光光谱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操作简单,被广泛应用在环境检测中。目前原子荧光光谱法主要用在水环境、土壤环境重金属检测过程中,通过空心阴极灯、急速脉冲的方式能进行环境重金属的检测。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高需求标准,需要提高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精准度。
1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的方法
1.1原理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原子荧光技术的一种,被广泛使用在重金属或有毒物质的检测过程中。原子荧光光谱法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经过长期发展,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检测仪器也应运而生,主要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相结合的方式。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化学分析手段,能够将处于基态的自由原子进行共振波照射,原子吸收辐射能量之后,最外层的基层电子转变为激发态,激发态的原子不具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原子荧光产生的原子数目和原子荧光发射强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定量分析时,可通过测量待测原子蒸汽受到激发光照射之后产生的荧光强度,得到待测元素的含量。
1.2特征
原子荧光光谱法主要是通过利用连续光源作为重金属元素的激发光源。原子荧光光谱法在进行中金属元素分析时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它能进行多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工作,全面提高检测效率;其次,计算方法简便,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灵敏度曲线校正,能有效的降低人员负担。
2原子荧光光谱法的优势
在重金属元素检测过程中,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以突破原有技术的局限。在实际的金属元素检测过程中,大多数的重金属并不会产生荧光,需要加入特定的试剂,才能使重金属发光,这无形中加大了检测难度,并且添加的试剂可能会降低检测的精准度。原子荧光光谱法在进行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检测时,能有效地提高检测速度,方便操作,精确地测出环境中的砷汞等重金属元素。与此同时,在具体的作业时,可以注入相应的氢化物,通过三通道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得土壤中的砷含量。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原子荧光光谱法看成无背景条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1]。
3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实例分析
3.1重金属Pb的分析
在进行水中重金属铅元素检测时,主要使用氢化物发光原子荧光技术。其需配备原子荧光光度计、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其中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运用新兴的荧光分析技术,能同时对两种元素进行测定,样品中铅离子分析检测时回收率可达100%。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制好铅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溶液时加入签标,确保试剂一致。在最佳实验条件之下制成标准曲线,做好检测结果的测定,这样就能对水中的铅元素进行检测[2]。
3.2重金属As的分析
工业生产过程中,砷元素无处不在。进行土壤水质中的砷元素检测时,常使原子荧光光谱法。砷元素检测原子荧光光谱法,需要配制砷标准溶液的不同浓度梯度,各加入适量相同溶剂,按照浓度由低到高的进行分析,制定标准曲线[3]。
4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发展
原子荧光光谱法在检测过程中主要测定容易挥发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氢化物,也会出现挥发现象,导致元素含量损失,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近几年,在科学技术推动之下,新技术、新工艺应运而生,原子光谱分析在仪器设备、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在分析领域原子荧光光谱实验仪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光源方面可以使用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作为辐射源。也可以使用少部分的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有效的提升照明强度,灵敏度大大提高。原子化器部分可以通过使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解决高耗能问题,节约成本的同时能够减少热量的损失[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重金属元素检测中,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能有效地降低检測误差,且操作简单。在科学技术推动之下,原子荧光光谱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信息化、微型化、便携式成为未来原子荧光光谱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能够满足特殊现场检测以及工业流程检测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覃玉密.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2):9-10.
[2]许琬迎.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J].化工管理,2019,(12):87-88.
[3]冯辉,张学君,张群, 等.北京大清河流域生态涵养区富硒土壤资源分布特征和来源解析[J].岩矿测试,2019,38(6):693-704.
[4]田志仁,封雪,姜晓旭, 等.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用AAS/AFS和XRF法测定土壤重金属数据质量评价[J].岩矿测试,2019,38(5):479-488.
关键词:原子荧光光谱法;环境;重金属
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水体、大气、土壤、生物体等环境中,并且也能够在人体内富集,与人体的酶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使之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严重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因此,在具体的工业活动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好环境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工作,充分发挥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优势。原子荧光光谱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操作简单,被广泛应用在环境检测中。目前原子荧光光谱法主要用在水环境、土壤环境重金属检测过程中,通过空心阴极灯、急速脉冲的方式能进行环境重金属的检测。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高需求标准,需要提高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精准度。
1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的方法
1.1原理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原子荧光技术的一种,被广泛使用在重金属或有毒物质的检测过程中。原子荧光光谱法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经过长期发展,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检测仪器也应运而生,主要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相结合的方式。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化学分析手段,能够将处于基态的自由原子进行共振波照射,原子吸收辐射能量之后,最外层的基层电子转变为激发态,激发态的原子不具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原子荧光产生的原子数目和原子荧光发射强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定量分析时,可通过测量待测原子蒸汽受到激发光照射之后产生的荧光强度,得到待测元素的含量。
1.2特征
原子荧光光谱法主要是通过利用连续光源作为重金属元素的激发光源。原子荧光光谱法在进行中金属元素分析时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它能进行多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工作,全面提高检测效率;其次,计算方法简便,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灵敏度曲线校正,能有效的降低人员负担。
2原子荧光光谱法的优势
在重金属元素检测过程中,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以突破原有技术的局限。在实际的金属元素检测过程中,大多数的重金属并不会产生荧光,需要加入特定的试剂,才能使重金属发光,这无形中加大了检测难度,并且添加的试剂可能会降低检测的精准度。原子荧光光谱法在进行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检测时,能有效地提高检测速度,方便操作,精确地测出环境中的砷汞等重金属元素。与此同时,在具体的作业时,可以注入相应的氢化物,通过三通道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得土壤中的砷含量。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原子荧光光谱法看成无背景条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1]。
3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实例分析
3.1重金属Pb的分析
在进行水中重金属铅元素检测时,主要使用氢化物发光原子荧光技术。其需配备原子荧光光度计、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其中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运用新兴的荧光分析技术,能同时对两种元素进行测定,样品中铅离子分析检测时回收率可达100%。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制好铅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溶液时加入签标,确保试剂一致。在最佳实验条件之下制成标准曲线,做好检测结果的测定,这样就能对水中的铅元素进行检测[2]。
3.2重金属As的分析
工业生产过程中,砷元素无处不在。进行土壤水质中的砷元素检测时,常使原子荧光光谱法。砷元素检测原子荧光光谱法,需要配制砷标准溶液的不同浓度梯度,各加入适量相同溶剂,按照浓度由低到高的进行分析,制定标准曲线[3]。
4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发展
原子荧光光谱法在检测过程中主要测定容易挥发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氢化物,也会出现挥发现象,导致元素含量损失,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近几年,在科学技术推动之下,新技术、新工艺应运而生,原子光谱分析在仪器设备、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在分析领域原子荧光光谱实验仪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光源方面可以使用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作为辐射源。也可以使用少部分的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有效的提升照明强度,灵敏度大大提高。原子化器部分可以通过使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解决高耗能问题,节约成本的同时能够减少热量的损失[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重金属元素检测中,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能有效地降低检測误差,且操作简单。在科学技术推动之下,原子荧光光谱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信息化、微型化、便携式成为未来原子荧光光谱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能够满足特殊现场检测以及工业流程检测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覃玉密.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2):9-10.
[2]许琬迎.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环境中重金属[J].化工管理,2019,(12):87-88.
[3]冯辉,张学君,张群, 等.北京大清河流域生态涵养区富硒土壤资源分布特征和来源解析[J].岩矿测试,2019,38(6):693-704.
[4]田志仁,封雪,姜晓旭, 等.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用AAS/AFS和XRF法测定土壤重金属数据质量评价[J].岩矿测试,2019,38(5):47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