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 嗦、带口头禅。
【关键词】高效;语文;课堂
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读”与“实践”大潮。如果说站在教改前沿的改革者与带头人是“弄潮儿”的话,那么,更多的一线教师已形成了“万舸竞流”的壮观场景。在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尝试了几方面的改进。下面就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一、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效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 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切入点,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乱说一气。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得好:“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简洁有效呢?
1.慎重重复说过的话,克服随意性。教学语言的重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必要的重复,即有意义重复,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也要适度,过犹不及。另一种是不必要的重复,即无意义重复,这是使用教学语言的不良习惯,教师自己往往习以为常而不察觉。
2.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中心组织教学语言。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就可以一语中的,少费口舌;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必然会喧宾夺主,费话连篇,叫人如坠千里云霄,摸不着头绪,理不清脉络。
3.剔除教学语言中的赘瘤和杂质。教学语言中的赘瘤俗称口头语或口头禅,有的教师说每一句话几乎都带一句“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实际意义的话,让人听了特别不舒服、不顺耳。教学语言中的杂质是指教师口语中那些对表情达意不起作用的音节,诸如“嗯”“啊”“唉”“呀”之类,若在语句中频繁出现,便无任何实际意义了;而且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去关注老师讲的内容,而专门去数老师一堂课说了多少个“啊”或“呀”。含有杂质、赘瘤的教学语言,就不可能是干净利落的教学语言,对听者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教者要下决心剪除。
二、学生课堂参与要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例如:在教学《雨后》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雨后美景:在阳光的照射下,“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犹如海洋一般的广场处处波光粼粼。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我的动情范读,寻找起雨后玩耍的快乐。接着,从图画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欣赏快乐,顿时,课堂上小手如林,图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丝表情都没逃过学生的眼睛,图中孩子们的快乐一下子就感染了学生们。霎时,课堂成了雨后欢乐的海洋,学生们早就跃跃欲试了,很快融入其中,尽情地读,尽情地表演,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喜悦,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快乐体验时,学生更加踊跃,争着与伙伴分享曾属于自己的快乐。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我感觉我带给他们的那份快乐一定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灿烂的一页。
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到实处。
三、有效练习,深化课堂
语文教学担负着言语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但言语技能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古代关于教学方法的故事,“授之以金,不如予之点金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均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名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从而掌握用语的科学性、准确性。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有效地训练了言语应用技能。有效的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要牢牢抓住,实实掌握,不能忽略和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总之,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这是每位教师当前最需要懂得的,这也有待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每一位教师不断探讨,不断实践。让我们一起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奋力奔跑,向前,向前,再向前。
【关键词】高效;语文;课堂
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读”与“实践”大潮。如果说站在教改前沿的改革者与带头人是“弄潮儿”的话,那么,更多的一线教师已形成了“万舸竞流”的壮观场景。在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尝试了几方面的改进。下面就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一、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效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 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切入点,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乱说一气。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得好:“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简洁有效呢?
1.慎重重复说过的话,克服随意性。教学语言的重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必要的重复,即有意义重复,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也要适度,过犹不及。另一种是不必要的重复,即无意义重复,这是使用教学语言的不良习惯,教师自己往往习以为常而不察觉。
2.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中心组织教学语言。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就可以一语中的,少费口舌;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必然会喧宾夺主,费话连篇,叫人如坠千里云霄,摸不着头绪,理不清脉络。
3.剔除教学语言中的赘瘤和杂质。教学语言中的赘瘤俗称口头语或口头禅,有的教师说每一句话几乎都带一句“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实际意义的话,让人听了特别不舒服、不顺耳。教学语言中的杂质是指教师口语中那些对表情达意不起作用的音节,诸如“嗯”“啊”“唉”“呀”之类,若在语句中频繁出现,便无任何实际意义了;而且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去关注老师讲的内容,而专门去数老师一堂课说了多少个“啊”或“呀”。含有杂质、赘瘤的教学语言,就不可能是干净利落的教学语言,对听者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教者要下决心剪除。
二、学生课堂参与要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例如:在教学《雨后》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雨后美景:在阳光的照射下,“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犹如海洋一般的广场处处波光粼粼。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我的动情范读,寻找起雨后玩耍的快乐。接着,从图画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欣赏快乐,顿时,课堂上小手如林,图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丝表情都没逃过学生的眼睛,图中孩子们的快乐一下子就感染了学生们。霎时,课堂成了雨后欢乐的海洋,学生们早就跃跃欲试了,很快融入其中,尽情地读,尽情地表演,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喜悦,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快乐体验时,学生更加踊跃,争着与伙伴分享曾属于自己的快乐。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我感觉我带给他们的那份快乐一定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灿烂的一页。
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到实处。
三、有效练习,深化课堂
语文教学担负着言语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但言语技能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古代关于教学方法的故事,“授之以金,不如予之点金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均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名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从而掌握用语的科学性、准确性。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有效地训练了言语应用技能。有效的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要牢牢抓住,实实掌握,不能忽略和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总之,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这是每位教师当前最需要懂得的,这也有待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每一位教师不断探讨,不断实践。让我们一起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奋力奔跑,向前,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