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初三语文备考复习课,是以巩固初中阶段所学语文知识,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及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型。“温故而知新”是语文复习课的重要目的,同学们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点,达到记忆、理解和生成新的知识。对于语文复习课的重要性广大老师已有足够重视,但许多老师在上复习课是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天天模拟考,老师逐题逐字地讲不遗漏任何一个中考可能要考的知识点。学生忙于抄、背知识点,完全被当做一个装知识的机器;二是老师把以前做过的作业和试卷要同学们重做一遍或是重抄一遍。在整个初三的复习课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不到任何知识,只是一味地在重复和浪费时间。
一、问题提出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已成为五大教学领域之一,在中考试题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在课标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1] 在实际语文复习课中,老师可能更关注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或者是字词的复习等,容易忽视口语交际。对于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许多老师更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多是草草地上课忙于应付考试。在中考复习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到底怎样?本文拟从教学目标角度对昆明第二届复习课大赛某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专题复习》做一些探讨。
二、案例描述
这位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专题复习》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①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不偏离话题;②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特定语境中的词义、句义的把握的能力;③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个人的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这堂课的主要环节是:①用歌曲《即使知道要见面》导入本课,并让学生知道今天复习的是口语交际这一版块。②情景再现,让两个男、女生表演这一情景,让同学们知道口语交际最重要的是简明、连贯和得体。③分别用不同的例题让学生练习怎样做到简明、连贯和得体。④总结进行口语交际时要做到简明、连贯和得体,并出示例题和中考题让同学们练习。⑤设置情境,互动交流:竞选语文课代表。⑥与同学们分享今天的学习感悟。
三、案例分析
纵观这堂口语交际复习课气氛还是热烈的,在开课前老师用歌曲《即使知道要见面》唤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五环节中让同学们竞选语文课代表,男女生互相竞争同学们表现积极。在这堂复习课中,老师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是︰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不偏离话题。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老师提供了一个中考复习与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矛盾冲突,让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材料说说自己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这么对妈妈说。这则材料贴近学生实际,有可能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同学们有话可说。本堂课提供的另外一则材料:“小明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王阿姨说:‘小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回答王阿姨?”材料中提到的这种情况同学们都很熟悉,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与专家要求的“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2] 精神一致。应该说,交际场景的设计是相当真实的。在整个教学中,老师也一直在强调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不偏离话题。对于第一个教学目标,这堂课是达到了的。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特定语境中的词义、句义的把握的能力。先抛开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这个教学目标完全就是可以看作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阅读课中我们经常强调要增强词和句子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对它们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课标强调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里也提到了具体的情境,但课标要求的是我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要学生的交流不要流于形式。在具体情境中的交流才叫交际。但本课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对特定语境中的词义、句义的的把握的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我们的确要领会词句在具体情境中意义,但目的不是增强这种能力而是在领会词句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如果只停留在增强此能力的基础上,那么这堂课绝对不是口语交际课而是阅读课。在本堂课提供的材料中,小(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29页)明要对王阿姨说的话就是建立在对具体词语“锦上添花”的理解上来进行交际的。在以往的学习中“锦上添花”是一个褒义词形容好上加好,但在这里却是王阿姨对小明大意的委婉责备,只要理解了这个词在这段话中的实际意义,同学们在做题时就不难了。诚然,这里的确需要同学们对特定语境中的词义、句义的把握,但这种把握绝对不是终点,而是为我们的口语交际提供一个学情基础。由此看来,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游离在口语交际这个大情境外的。
第三个教学目标是: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个人的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单看这句话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到底是“提高学生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衡量个人的修养(或涵养)、衡量人格魅力”还是“提高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和提高个人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由此看出,教学目标的表述有问题,让人产生歧义。课标中强调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为口语交际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交际的情境不确定,这就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应对能力是调节、适应、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应对能力反映多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遗传的天赋、人格特征、学习和发育历史。是否具有应变能力,也是口语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本课的第五个环节中,让同学们来竞选语文课代表。这一设计是放在具体实际的环境中的,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并只给他们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在此环节中充分地锻炼了同学们的应对能力,使得口语交际能顺利地进行。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堂课就能把学生培养成充满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并不只是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才能培养,而是我们的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出来的。
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老师来说就仿佛有了要主动完成这堂课的积极愿望和上一堂好课的评判标准,老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就受益了,他们会在老师明确思路的带领下顺利高效的完成这堂课的学习。对于复习课来说学生觉得枯燥老师觉得乏味,要想上好复习课,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对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目标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老师的教更关系到学生的学。08年福建厦门的语文中考试卷中在口语交际试题中出现了听力考试,这是否也给我们的中考复试提供了一个参考。把听力纳入口语交际复习课中,老师在教学时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明确达成,还需要老师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Z].2001:18.
[2]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三﹚[J].语文建设,2002.3.
初三语文备考复习课,是以巩固初中阶段所学语文知识,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及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型。“温故而知新”是语文复习课的重要目的,同学们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点,达到记忆、理解和生成新的知识。对于语文复习课的重要性广大老师已有足够重视,但许多老师在上复习课是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天天模拟考,老师逐题逐字地讲不遗漏任何一个中考可能要考的知识点。学生忙于抄、背知识点,完全被当做一个装知识的机器;二是老师把以前做过的作业和试卷要同学们重做一遍或是重抄一遍。在整个初三的复习课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不到任何知识,只是一味地在重复和浪费时间。
一、问题提出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已成为五大教学领域之一,在中考试题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在课标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1] 在实际语文复习课中,老师可能更关注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或者是字词的复习等,容易忽视口语交际。对于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许多老师更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多是草草地上课忙于应付考试。在中考复习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到底怎样?本文拟从教学目标角度对昆明第二届复习课大赛某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专题复习》做一些探讨。
二、案例描述
这位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专题复习》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①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不偏离话题;②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特定语境中的词义、句义的把握的能力;③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个人的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这堂课的主要环节是:①用歌曲《即使知道要见面》导入本课,并让学生知道今天复习的是口语交际这一版块。②情景再现,让两个男、女生表演这一情景,让同学们知道口语交际最重要的是简明、连贯和得体。③分别用不同的例题让学生练习怎样做到简明、连贯和得体。④总结进行口语交际时要做到简明、连贯和得体,并出示例题和中考题让同学们练习。⑤设置情境,互动交流:竞选语文课代表。⑥与同学们分享今天的学习感悟。
三、案例分析
纵观这堂口语交际复习课气氛还是热烈的,在开课前老师用歌曲《即使知道要见面》唤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五环节中让同学们竞选语文课代表,男女生互相竞争同学们表现积极。在这堂复习课中,老师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是︰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不偏离话题。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老师提供了一个中考复习与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矛盾冲突,让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材料说说自己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这么对妈妈说。这则材料贴近学生实际,有可能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同学们有话可说。本堂课提供的另外一则材料:“小明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王阿姨说:‘小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回答王阿姨?”材料中提到的这种情况同学们都很熟悉,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与专家要求的“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2] 精神一致。应该说,交际场景的设计是相当真实的。在整个教学中,老师也一直在强调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不偏离话题。对于第一个教学目标,这堂课是达到了的。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特定语境中的词义、句义的把握的能力。先抛开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这个教学目标完全就是可以看作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阅读课中我们经常强调要增强词和句子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对它们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课标强调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里也提到了具体的情境,但课标要求的是我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要学生的交流不要流于形式。在具体情境中的交流才叫交际。但本课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对特定语境中的词义、句义的的把握的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我们的确要领会词句在具体情境中意义,但目的不是增强这种能力而是在领会词句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如果只停留在增强此能力的基础上,那么这堂课绝对不是口语交际课而是阅读课。在本堂课提供的材料中,小(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29页)明要对王阿姨说的话就是建立在对具体词语“锦上添花”的理解上来进行交际的。在以往的学习中“锦上添花”是一个褒义词形容好上加好,但在这里却是王阿姨对小明大意的委婉责备,只要理解了这个词在这段话中的实际意义,同学们在做题时就不难了。诚然,这里的确需要同学们对特定语境中的词义、句义的把握,但这种把握绝对不是终点,而是为我们的口语交际提供一个学情基础。由此看来,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游离在口语交际这个大情境外的。
第三个教学目标是:通过专题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个人的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单看这句话就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到底是“提高学生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衡量个人的修养(或涵养)、衡量人格魅力”还是“提高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和提高个人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由此看出,教学目标的表述有问题,让人产生歧义。课标中强调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为口语交际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交际的情境不确定,这就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应对能力是调节、适应、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应对能力反映多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遗传的天赋、人格特征、学习和发育历史。是否具有应变能力,也是口语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本课的第五个环节中,让同学们来竞选语文课代表。这一设计是放在具体实际的环境中的,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并只给他们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在此环节中充分地锻炼了同学们的应对能力,使得口语交际能顺利地进行。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堂课就能把学生培养成充满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并不只是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才能培养,而是我们的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出来的。
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老师来说就仿佛有了要主动完成这堂课的积极愿望和上一堂好课的评判标准,老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就受益了,他们会在老师明确思路的带领下顺利高效的完成这堂课的学习。对于复习课来说学生觉得枯燥老师觉得乏味,要想上好复习课,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对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目标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老师的教更关系到学生的学。08年福建厦门的语文中考试卷中在口语交际试题中出现了听力考试,这是否也给我们的中考复试提供了一个参考。把听力纳入口语交际复习课中,老师在教学时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明确达成,还需要老师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Z].2001:18.
[2]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三﹚[J].语文建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