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形成之谜

来源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b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比目鱼为什么会长成这么一副奇怪的模样,民间可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呢!
  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据说这天朱元璋的午饭里有一条鱼,挺大的,结果没吃完,只吃了一面就饱了。朱元璋放下筷子,随口说:“剩下一半下回再吃吧!”伺候的人不敢怠慢,就好好儿保存着这半条鱼。结果皇帝很快把这件事忘在脑后了,而那半条鱼却留存到了现今。因为这个故事,比目鱼还得到一个貌似威风的别名——皇帝鱼,可谁知道这名字背后它被煮熟、被吃掉一半、被忘在脑后的悲惨遭遇呢?
  另外一个传说,说的却是三国时期的故事。传说吴国的首脑正在船上吃午餐,一条鲜鱼刚吃了一半,突然有卫兵慌张张进来禀报,说魏国军队对吴国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位首脑一听就慌了,顺手把吃了一半的鱼往水里一丢,赶忙出去迎敌了。不过没想到,这条被吃掉半个身体的“鱼坚强”还没死透呢,它意外逃走后就这么存活了下来,还繁衍出了长得跟它一模一样的后代。由这个故事,比目鱼也得了一个别名——王余鱼,其实也就是“被大王吃剩下的鱼”的意思。
  其他的传说,跟这两个大同小异,无非吃鱼的人换成了春秋时期的越王或者其他什么大人物。
  不过,只要稍微一推敲,就能知道这些传说仅仅只是传说罢了,毕竟,就算吃了一半的鱼能够侥幸活下来,它们的后代会是半条鱼的模样?谁见过把吃了一半的苹果埋在地里,长出果树结的果实都是只有一半的苹果?再说,厨师会这么不专业,给大人物烹鱼之前连内脏都不除,就好像专门留给它们复活用吗?
  上面种种传说都是开玩笑的话。如果认真追究起比目鱼的来历,恐怕还是要从进化论着手。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这个学说,核心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学说提炼不易,却很容易理解。比如非洲草原上有一群喜欢吃树叶的鹿,它们每天都在吃自己能够到的树叶。可是,时间长了,树叶就不够吃了,低处已经没有树叶,而高处还有。这种情况下,个子高、脖子长的鹿,靠着吃高处的树叶活下来了,而个子矮、脖子短的鹿却饿死了。如此循环往复,大自然不断将这个群体中个子较小、脖子较短的个体淘汰,留下那些个子较高、脖子较长的个体继续生存。于是,很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在非洲草原上见到了这种个子很高、脖子很长的奇特动物——长颈鹿。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大胆假想:很久很久以前,在浩渺的海洋中,偶然出现了一条鱼。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长得都不一样,因为它的一只眼睛是斜的,有些靠近另外一只。于是,它不得不歪着身子游泳,它的视野也变得跟其他鱼不同。或许它刚开始觉得这情况非常别扭,但是不久它就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它能找到更多的食物,而且能更快察觉到敌害的逼近。于是,在食物减少,敌害来袭的艰难环境中,同伴们纷纷死去,它却活下来了,并且把自己的特点传给了后代。它的后代中那些眼睛更斜、身体更歪的个体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优势,于是它们又活下来了。这样一代又一代,这种“眼斜身歪”的遗传特征得以保留和强化,这个家族终于演变成了两只眼睛长在同侧、身体扁平、在海底游动、擅长捕食也擅长躲藏的新物种。
  然而,目前学术界的情况是,虽然很多人接受了进化论,但还有一部分人在质疑它,认为它目前还停留在假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得到过严格的证明。
  不过,显而易见,想要追查一个物种究竟是天然形成的,还是逐渐演变而来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所谓的“过渡物种”的化石,比如一只脖子稍长的鹿或者一只眼睛稍歪斜的鱼。如果这种东西确实存在,无疑是进化学说的绝好证据。
  支持进化论学说的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这类证据。皇天不负有心人,结果,还真有这种化石被科学家找到了。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博士生马特·弗莱德曼在一些化石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过渡物种”化石。其中一种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被命名为“歪眼鱼”,而另外一种是以前就发现过的,被命名为“类比目鱼”。这种“类比目鱼”的化石被发现过许多块,但是科学家们并不认为它们就是苦苦寻找的过渡物种,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这些生活在远古第三纪的鱼看起来眼睛歪歪,应该是在化石形成过程中受到挤压造成的,而不是本就如此。但是,马特在研究过程中独辟蹊径,对这些化石进行了X射线断层摄影,确认这些“类比目鱼”化石的眼睛偏移程度是-晾人近似的,应该不会是挤压造成的偶然现象,而是它们活着的时候就是这副模样。由此,马特的研究和发现为“比目鱼是进化而来的”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终会解开比。目鱼形成之谜。
其他文献
100年前,为了比拼谁最先到达南极点,为自己的国家赢得荣誉,南极上演了人类探险史上最悲壮的一幕。  1910年6月,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率领探险队向南极点冲刺。与此同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  已经在1904年首次完成南极考察的斯科特经验颇丰,且信心十足。然而,也许是上天有意让斯科特一行经受些考验,他们前往南极的旅程并不顺利。极端寒冷的气
这天,五位小编正在忙碌地工作,编辑部里突然来了一位样子奇怪的客人。只见这位客人个子小小的,瑟缩着身子,戴着一顶棕黑色的贝雷帽站在门口,乍一看,让人很容易误以为那是一朵香菇。  小编们使劲揉了揉眼睛,才发现这朵“香菇”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哈哈,原来竟然是一只可爱的松鼠,身后还背着一个跟自己身体比起来宽大得离谱的画夹。  “啊,这位客人,请进来坐吧!”和善海星热情地招呼着。  松鼠迈开短短的腿,小
摘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办学现状,探讨有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鄂西北模式”的成功经验。该模式为发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就地培养实用型农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鄂西北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04-03  
摘要:以2019年云南省44所高职院校的质量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类别、办学性质、办学年限及“双师型”教师的年度变化、认定管理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制约“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因素,探索云南省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咳,真忍不住了,我来说说吧!海豹面临的生存危机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关注的。
摘要:企业承担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解决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身份困境“、“资金困境”和“模式困境”为出发点,以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作为典型案例,深入探究其办学理念、招生方式、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剖析企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以国家政策为依托,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精准定位企业职业教育;紧贴行业、企业特点,探索个性化办学模式等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借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凸显行业特色,革新“双创”教育模式;行企校多方联动,构建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协同创新平台, 建设高水平“双创”师资队伍 ,建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趋势,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构建了一种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并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对该评价模式下考核内容的设计、考核主体的选取、考核标准的制定、考核过程的实施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项目化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模式;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摘要:自1980年开始,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对高教各层次人才的需要,国家在武汉、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开始试办以走读、自费、不包分配、择优推荐为主要特征的专科层次(2~3年)短期职业大学。本文根据历史当事人的回忆,记述了全国首批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过程以及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短期职业大学;高职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
象海豹  象海豹是个头儿最大的海豹,雄性象海豹体长可高达6米,体重可达3.6吨。象海豹是一种行动和反应都很迟缓的动物。它在沙滩上睡大觉的时候,你走到它的身旁,甚至轻轻地抚摸它,都不会干扰它酣睡的香甜,那份泰然真如在无人之境。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哟,在观看它时,千万不要绕到它的身后去,因为象海豹最怕别人切断它通向大海的退路。如果惹恼了它,它会对你大发雷霆,发出一阵又一阵粗犷的吼声。  戴帽海豹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