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比目鱼为什么会长成这么一副奇怪的模样,民间可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呢!
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据说这天朱元璋的午饭里有一条鱼,挺大的,结果没吃完,只吃了一面就饱了。朱元璋放下筷子,随口说:“剩下一半下回再吃吧!”伺候的人不敢怠慢,就好好儿保存着这半条鱼。结果皇帝很快把这件事忘在脑后了,而那半条鱼却留存到了现今。因为这个故事,比目鱼还得到一个貌似威风的别名——皇帝鱼,可谁知道这名字背后它被煮熟、被吃掉一半、被忘在脑后的悲惨遭遇呢?
另外一个传说,说的却是三国时期的故事。传说吴国的首脑正在船上吃午餐,一条鲜鱼刚吃了一半,突然有卫兵慌张张进来禀报,说魏国军队对吴国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位首脑一听就慌了,顺手把吃了一半的鱼往水里一丢,赶忙出去迎敌了。不过没想到,这条被吃掉半个身体的“鱼坚强”还没死透呢,它意外逃走后就这么存活了下来,还繁衍出了长得跟它一模一样的后代。由这个故事,比目鱼也得了一个别名——王余鱼,其实也就是“被大王吃剩下的鱼”的意思。
其他的传说,跟这两个大同小异,无非吃鱼的人换成了春秋时期的越王或者其他什么大人物。
不过,只要稍微一推敲,就能知道这些传说仅仅只是传说罢了,毕竟,就算吃了一半的鱼能够侥幸活下来,它们的后代会是半条鱼的模样?谁见过把吃了一半的苹果埋在地里,长出果树结的果实都是只有一半的苹果?再说,厨师会这么不专业,给大人物烹鱼之前连内脏都不除,就好像专门留给它们复活用吗?
上面种种传说都是开玩笑的话。如果认真追究起比目鱼的来历,恐怕还是要从进化论着手。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这个学说,核心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学说提炼不易,却很容易理解。比如非洲草原上有一群喜欢吃树叶的鹿,它们每天都在吃自己能够到的树叶。可是,时间长了,树叶就不够吃了,低处已经没有树叶,而高处还有。这种情况下,个子高、脖子长的鹿,靠着吃高处的树叶活下来了,而个子矮、脖子短的鹿却饿死了。如此循环往复,大自然不断将这个群体中个子较小、脖子较短的个体淘汰,留下那些个子较高、脖子较长的个体继续生存。于是,很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在非洲草原上见到了这种个子很高、脖子很长的奇特动物——长颈鹿。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大胆假想:很久很久以前,在浩渺的海洋中,偶然出现了一条鱼。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长得都不一样,因为它的一只眼睛是斜的,有些靠近另外一只。于是,它不得不歪着身子游泳,它的视野也变得跟其他鱼不同。或许它刚开始觉得这情况非常别扭,但是不久它就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它能找到更多的食物,而且能更快察觉到敌害的逼近。于是,在食物减少,敌害来袭的艰难环境中,同伴们纷纷死去,它却活下来了,并且把自己的特点传给了后代。它的后代中那些眼睛更斜、身体更歪的个体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优势,于是它们又活下来了。这样一代又一代,这种“眼斜身歪”的遗传特征得以保留和强化,这个家族终于演变成了两只眼睛长在同侧、身体扁平、在海底游动、擅长捕食也擅长躲藏的新物种。
然而,目前学术界的情况是,虽然很多人接受了进化论,但还有一部分人在质疑它,认为它目前还停留在假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得到过严格的证明。
不过,显而易见,想要追查一个物种究竟是天然形成的,还是逐渐演变而来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所谓的“过渡物种”的化石,比如一只脖子稍长的鹿或者一只眼睛稍歪斜的鱼。如果这种东西确实存在,无疑是进化学说的绝好证据。
支持进化论学说的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这类证据。皇天不负有心人,结果,还真有这种化石被科学家找到了。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博士生马特·弗莱德曼在一些化石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过渡物种”化石。其中一种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被命名为“歪眼鱼”,而另外一种是以前就发现过的,被命名为“类比目鱼”。这种“类比目鱼”的化石被发现过许多块,但是科学家们并不认为它们就是苦苦寻找的过渡物种,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这些生活在远古第三纪的鱼看起来眼睛歪歪,应该是在化石形成过程中受到挤压造成的,而不是本就如此。但是,马特在研究过程中独辟蹊径,对这些化石进行了X射线断层摄影,确认这些“类比目鱼”化石的眼睛偏移程度是-晾人近似的,应该不会是挤压造成的偶然现象,而是它们活着的时候就是这副模样。由此,马特的研究和发现为“比目鱼是进化而来的”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终会解开比。目鱼形成之谜。
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据说这天朱元璋的午饭里有一条鱼,挺大的,结果没吃完,只吃了一面就饱了。朱元璋放下筷子,随口说:“剩下一半下回再吃吧!”伺候的人不敢怠慢,就好好儿保存着这半条鱼。结果皇帝很快把这件事忘在脑后了,而那半条鱼却留存到了现今。因为这个故事,比目鱼还得到一个貌似威风的别名——皇帝鱼,可谁知道这名字背后它被煮熟、被吃掉一半、被忘在脑后的悲惨遭遇呢?
另外一个传说,说的却是三国时期的故事。传说吴国的首脑正在船上吃午餐,一条鲜鱼刚吃了一半,突然有卫兵慌张张进来禀报,说魏国军队对吴国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位首脑一听就慌了,顺手把吃了一半的鱼往水里一丢,赶忙出去迎敌了。不过没想到,这条被吃掉半个身体的“鱼坚强”还没死透呢,它意外逃走后就这么存活了下来,还繁衍出了长得跟它一模一样的后代。由这个故事,比目鱼也得了一个别名——王余鱼,其实也就是“被大王吃剩下的鱼”的意思。
其他的传说,跟这两个大同小异,无非吃鱼的人换成了春秋时期的越王或者其他什么大人物。
不过,只要稍微一推敲,就能知道这些传说仅仅只是传说罢了,毕竟,就算吃了一半的鱼能够侥幸活下来,它们的后代会是半条鱼的模样?谁见过把吃了一半的苹果埋在地里,长出果树结的果实都是只有一半的苹果?再说,厨师会这么不专业,给大人物烹鱼之前连内脏都不除,就好像专门留给它们复活用吗?
上面种种传说都是开玩笑的话。如果认真追究起比目鱼的来历,恐怕还是要从进化论着手。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这个学说,核心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学说提炼不易,却很容易理解。比如非洲草原上有一群喜欢吃树叶的鹿,它们每天都在吃自己能够到的树叶。可是,时间长了,树叶就不够吃了,低处已经没有树叶,而高处还有。这种情况下,个子高、脖子长的鹿,靠着吃高处的树叶活下来了,而个子矮、脖子短的鹿却饿死了。如此循环往复,大自然不断将这个群体中个子较小、脖子较短的个体淘汰,留下那些个子较高、脖子较长的个体继续生存。于是,很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在非洲草原上见到了这种个子很高、脖子很长的奇特动物——长颈鹿。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大胆假想:很久很久以前,在浩渺的海洋中,偶然出现了一条鱼。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长得都不一样,因为它的一只眼睛是斜的,有些靠近另外一只。于是,它不得不歪着身子游泳,它的视野也变得跟其他鱼不同。或许它刚开始觉得这情况非常别扭,但是不久它就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它能找到更多的食物,而且能更快察觉到敌害的逼近。于是,在食物减少,敌害来袭的艰难环境中,同伴们纷纷死去,它却活下来了,并且把自己的特点传给了后代。它的后代中那些眼睛更斜、身体更歪的个体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优势,于是它们又活下来了。这样一代又一代,这种“眼斜身歪”的遗传特征得以保留和强化,这个家族终于演变成了两只眼睛长在同侧、身体扁平、在海底游动、擅长捕食也擅长躲藏的新物种。
然而,目前学术界的情况是,虽然很多人接受了进化论,但还有一部分人在质疑它,认为它目前还停留在假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得到过严格的证明。
不过,显而易见,想要追查一个物种究竟是天然形成的,还是逐渐演变而来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所谓的“过渡物种”的化石,比如一只脖子稍长的鹿或者一只眼睛稍歪斜的鱼。如果这种东西确实存在,无疑是进化学说的绝好证据。
支持进化论学说的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这类证据。皇天不负有心人,结果,还真有这种化石被科学家找到了。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博士生马特·弗莱德曼在一些化石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过渡物种”化石。其中一种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被命名为“歪眼鱼”,而另外一种是以前就发现过的,被命名为“类比目鱼”。这种“类比目鱼”的化石被发现过许多块,但是科学家们并不认为它们就是苦苦寻找的过渡物种,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认为这些生活在远古第三纪的鱼看起来眼睛歪歪,应该是在化石形成过程中受到挤压造成的,而不是本就如此。但是,马特在研究过程中独辟蹊径,对这些化石进行了X射线断层摄影,确认这些“类比目鱼”化石的眼睛偏移程度是-晾人近似的,应该不会是挤压造成的偶然现象,而是它们活着的时候就是这副模样。由此,马特的研究和发现为“比目鱼是进化而来的”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终会解开比。目鱼形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