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兴趣就会引导他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能,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能的体会。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十分重要,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调节情绪、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导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情景创设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例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八年级第1课《鸦片战争》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以热门话题导入法和设置悬念导入法进行导入。“最近我国对禁毒工作十分重视。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由中国政府、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和东盟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国际会议1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东盟十国、中国、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以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及专家近二百人出席了会议,共同探讨合作打击毒品犯罪新对策。同学们知道近代史上最早指出毒品的危害性。并提出禁毒主张的人是谁吗?”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注重语言的表达艺术,触发兴趣
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高,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在讲“七七事变”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七七事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日本法西斯分子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讲课时。我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通过讲解,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对抗式讨论,以辩激趣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站在蒋介石和毛泽东的立场看抗日的‘不抵抗政策’”,正方的观点是“不抵抗政策”是错误的。反方的观点是“不抵抗政策”是正确的。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尽”了。
五、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如从古代的广开言路,积极纳谏联系到当今的政协、信访,从轻徭薄赋联系到当今的关注民生等。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连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教学课堂,往往更具效能,更有魅力!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十分重要,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调节情绪、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导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情景创设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例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八年级第1课《鸦片战争》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以热门话题导入法和设置悬念导入法进行导入。“最近我国对禁毒工作十分重视。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由中国政府、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和东盟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国际会议1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东盟十国、中国、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以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及专家近二百人出席了会议,共同探讨合作打击毒品犯罪新对策。同学们知道近代史上最早指出毒品的危害性。并提出禁毒主张的人是谁吗?”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注重语言的表达艺术,触发兴趣
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高,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在讲“七七事变”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七七事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日本法西斯分子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讲课时。我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通过讲解,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对抗式讨论,以辩激趣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站在蒋介石和毛泽东的立场看抗日的‘不抵抗政策’”,正方的观点是“不抵抗政策”是错误的。反方的观点是“不抵抗政策”是正确的。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尽”了。
五、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如从古代的广开言路,积极纳谏联系到当今的政协、信访,从轻徭薄赋联系到当今的关注民生等。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连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教学课堂,往往更具效能,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