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实践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依据现行英语课标要求,分析教师实施读写整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实践。以一节读写整合课为例,探究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支架理论;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至五级分级目标中对初中学生写作教学提出要求:能编写简单的故事,能根据提示简要描述人物或事件;能合作起草和修改简短的叙述、说明等;能根据提示独立写作和修改小短文。这一目标体现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紧密联系,即通过阅读领会文章主题,理解篇章的逻辑关系,梳理故事情节,收集、积累语言素材;通过写作学会突出文章主题,增强逻辑意识,安排框架结构,运用语言素材。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并开始研究写作教学,开展了大量的读写整合的教学实践。在外语教育领域,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读写结合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促进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读写时间的分配不合理,解读文本面面俱到但缺少侧重点,造成写作时间不足;阅读与写作任务,话题缺乏一致性;阅读输入的量和写作输出的质之间不平衡等,导致学与用不能有效结合(姚旭辉等,2013)。笔者认为,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先要让学生成为更好的阅读者,引领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来挖掘语篇主题意义和理解语篇内容,以语篇为范例学习写作技巧。
  一、支架理论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学习者遇到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这一概念框架被比喻成支架(陶春霞,2013)。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力求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过程成为以语篇为载体、以阅读策略为手段、以写作为目的的意义探究过程。在阅读课中,语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积累词汇,储存句法,学习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教师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写作过程,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能力。
  二、基于支架理论的读写整合教学实践
  在读写整合教学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授课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将文本的内涵价值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关联,使学生在写作内容上产生思考和共鸣。在探究意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搭建支架引领学生感知和模仿语言、学习和内化语言、写作技巧等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技能迁移至自己的写作中。最后,教师还要适时撤走支架,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写作。
  本文以外研版八年级上册Module 10 The weather Unit 2 The weather is fine all year round.阅读语篇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visit the US?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各种类型的支架,践行以写作为目的的有效阅读教学。
  (一)教学内容简介
  本文是一篇阐释性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架构展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去美国旅游的人提供建议。授课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概括文章大意,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学会制订旅行计划的方法,了解美国各地区景点的特色,最佳旅游时间和需要做出的准备,继而考虑天气、活动等因素并据此给出充分的建议。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能阅读简单语篇并找出语篇中的主题;能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语篇基本信息,但学生在实践写作活动中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方面却有很大困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运用支架理论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各个活动环节。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着力运用问题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对文本主要脉络进行挖掘;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体现文章主题和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句感知语言,学习和模仿文本语言特点,学习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实现从读内容、学语言到能运用内化了的语言进行自由写作,从而螺旋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下图)。
  (三)教学具体实施
  1.激活认知和情感,为写作搭建内容支架
  (1)导入环节。授课教师在课前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以教师拍摄的秋季校园的美丽图片激发共鸣,之后授课教师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ravelling?Where have you travelled and what is it like?让学生自由谈论自己旅游去过的地方。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并为后面的写作环节积累写作素材。紧接着授课教师展示一张Disneyland图片,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迪士尼,并让学生猜出世界最大的Disneyland 在哪个国家。基于初中生对美国碎片化的认知,授课教师运用优美景色和著名景点图片,如雪山、沙漠、大峡谷、好莱坞、自由女神像,步步引导学生猜出本节课阅读语篇的主题“美国”,消除学生对美国的陌生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情境。
  如此,利用情境图片和音频、视频等形式创设情境,迅速激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经验背景,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学习新知识。授课教师充分利用一系列美国景点图片,有效激活学生背景知识,为即将开展的阅读活动进行了文化知识的铺垫和渗透,为理解文章主题做好了铺垫。
  (2)阅读环节。支架是幫助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潜在发展水平”的阶梯,教师搭建的有效支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引领学生逐步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教师把学生思维引向更高层次的常用支架。
  在导入环节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题目,预测文本内容及体裁。具体提出如下问题: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What i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
  Where can you most probably find the article?
  在快速阅读阶段,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完第一遍文本后回答:
  Q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US?
  S1:It’s very large.
  S2:The US is so beautiful.
  S3:The US is so large that there are many places to visit.
  Q2:How many places are mentioned in the reading material?
  Q3:What are they?
  S4:There are seven places:New York,Washington DC,New England,Texas,California,Seattle,Alaska.
  授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问导思,引领学生对语篇主题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逐层深入的问题,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厘清了语篇的脉络,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在仔细阅读阶段,针对文章中提及的美国城市、州、区域的地理位置,学生对它们很陌生,如果死记硬背没有意义,授课教师便通过美国地图逐步展开问题,如:Where is…?How do you know?Does the writer tell us…?引导学生了解地理方位并且能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随后,授课教师把文本设计成了表格(包括地点、天气如何、最佳参观时间等细节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获取文本细节,在渗透基本阅读策略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引领下,了解语篇体裁、学习语篇结构,为帮助学生写作做好准备。
  此外,授课教师根据文中所提到的美国的七个地方,适当补充一部分这些地方的著名景点来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并深入理解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价值。
  2.深入理解词句,为写作搭建语言支架
  教师为学生写作搭建语言支架,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中怎么写、怎么写得好的问题。授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高作文中的语言品质。
  (1)准确理解词义,丰富语言表达。在阅读前,准确理解词义是理解语篇的前提,本语篇有两个关于方位的词汇“northwest,southeast”还有“mile”表示长度的词汇。授课教师利用美国地图,直观、实用性强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词汇的学习。然后教师创设语境,让学生们以填空(It is about 3,000 from the east coast to the west coast.)的形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使用新词汇。
  (2)练习复合句式,改善句子结构。范例支架是教师语言的示范。授课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适时搭建复合句范例支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复合句的使用,巩固知识要点,并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内化和灵活运用所学语言。例如:The weather is usually warm during the day,but bring a sweater because it may be cold in the evening.
  ①It is sunny now,but let’s take an umbrella…(rain later)
  ②It is usually hot and sunny,so we…(swim in the sea)
  (3)感悟英文诗句,提升作文内涵。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观看介绍大美天津的视频活动。观看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匹配的城市和地区,讨论后每组请两位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授课教师将任务分层,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中美的任何一个城市,另一名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首有关这个地方的诗句,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
  课中共有三组学生展示,一组选择了介绍杭州,其同伴则分享了“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If West Lake is more than West,it is always appropriate to make up.)另一组学生介绍了海南,分享的诗句为“四季和风四季花”。(Four seasons and wind,four seasons and flowers.)最后一组介绍了黑龙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A hundred leagues locked in ice,A thousand leagues of whirling snow.)所表现的美景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想象中。
  3.运用思维导图,为写作搭建结构支架
  (1)写前阶段。思维导图是模拟大脑思维系统进行记忆、总结和创造的工具。作为一种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思维工具和思维可视化的重要载体,它能把以文字呈现的知识通过图示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传递复杂信息。思维导图是图表支架的一种类型。授课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对语篇结构进行剖析,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语篇,梳理语段间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语篇分析意识和能力。本文是一篇游記,语篇承载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还有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教师通过带领学生绘制语篇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写作框架,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从外部向内部进行吸收。
  (2)写作阶段。在充分阅读、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借助外国朋友的视频给学生创建真实语言情境,让学生帮助他们制定到访中国旅行的计划。学生在小组中利用思维导图展开头脑风暴,积极讨论,将本课所学内容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时,要认真关注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一旦发现学生达到预设的写作水平,就要及时撤走支架(思维导图),为学生自主建构文章提供更多空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支架的搭建与撤除过程具有动态性特点,若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教师没能撤出支架,就会造成学生过度依赖学习支架,不利于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写后阶段。授课教师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借助思维导图搭建结构支架,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制订到中国旅行的计划,分享体验写作与交流的乐趣并逐步明确生活中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学生利用文本层层搭建知识支架,在课堂结束前自信自如地输出语言知识,学有所获。
  三、结语
  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有层级的支架,引领学生深入分析语篇内容、语言和结构,使学生由单纯地被动模仿到积极主动理解、内化和迁移语言知识、写作技巧,从而能当堂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语句流畅且结构紧凑的好文章。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适当减少或及时拆除支架,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真正地学习、自由地写作。
  [参考文献]
  [1]Li,Danli.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s and Scaffolding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M]. 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12.
  [2]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103.
  [3]GASS S,MADDEN C.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143-162.
  [4]刘上扶.英语写作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5]姚旭辉,周萍,陈缨,沈琴芳,万顷.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整合:铺垫与输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赵建群.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3):58.
  [7]冒晓飞.整合词汇教学 提高词汇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1):18-1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肖世杰,徐笑梅.探究思维地图可视化工具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7(10):132-136.
其他文献
[摘要]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谱系障碍的一个亚型,拥有较高的智力和语言能力,但是存在自闭谱系障碍的其他特征,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社交障碍。在小学阶段表现为与同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集体生活面临较多困难。本文通过对班级一名阿斯伯格综合征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探索适合这类孩子的教育方式,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为将来融入社会、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阿斯伯格综合征;教育策略;理解;关爱  阿斯伯
[摘要] 教师反馈语具有引发、维持师生有效互动和维系师生关系的功能。本文从具体话语片段出发,分析英语课堂中教师反馈语存在的泛化、无意义、滥用、忽视、武断和消极等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师反馈语;问题分析  教师反馈语,指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话语或行为活动做出的评价信息语言,具有引发、维持师生有效互动和维系师生关系的功能,对课堂互动与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摘要] 深度学习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础上提出的学科概念,新课改要求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立足真实情境,立足课堂追问,立足学生实验,立足多元评价,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深度学习;浅层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知识
[摘要] 研磨课堂不仅可以打造一节好课,更能让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与理解,有效达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边磨边研,研课组对本课程的价值和教材编写意图愈加清晰;边磨边改,新教材的理念渐入心,汉字这一优秀文化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 研磨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德法共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因此,它在价值观引
[摘要] 信息时代许多与历史有关的影视作品成为人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新途径。本文从理论政策、教学实践及反思等方面,阐述历史影视作品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价值;而影视资源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将教师传统的口头讲授和影视资源搭配使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教学;影视作品;教学实践运用  一、历史教育现状与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之必要  (一)新时代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  19世纪德国历史
[摘要] 历史散文的教学应追求深度学习,要摆脱单一的语言知识教学,摒弃浅层的义理词章教学,倡导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琐碎学习转向综合学习、由静态学习语文转向实践语文的教学。这种深度学习形式多样,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群文阅读等方式。  [关键词] 历史散文;深度学习;学习策略  文言文教学常常陷入教词汇和教翻译的泥潭。一篇文言文,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数十个词汇,翻譯几个较难的句子,最多再涉及一下文章
[摘要] 从初中基础物理知识到高中物理的强化学习,不论在基础知识上或在综合能力上,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大的跨越。要让每位学生成功实现这次跨越,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思想方法,帮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环境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而高中物理教师除了深入研究高中教材以外,还应充分熟悉初中教材与教法,了解全体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
[摘要] 美国阅读教学盛行阅读工作坊模式。该模式十分重视时间保障、材料选择、成果分享、教师指导四种机制的建设,主要分为小课教学、独立阅读、分享阅读三个步骤。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启示:在阅读环境方面,从氛围营造走向机制建设;在阅读指导方面,从以教导学走向以学定教;在阅读分享方面,从一元表达走向多元展示。  [关键词] 阅读工作坊;机制;步骤;启示  受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美国阅读教学盛行阅读工作坊模
[摘要] 思维可视化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趣味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质量。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从“搭框架”“理关系”“磨细节”三个方面探讨思维可视化表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趣味阅读;思维提升  当下,不少教师虽然秉持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但在平常教学中仍然有诸多困惑。很多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性不强,
[摘要] 语文课堂的精彩在于课堂教学生成,更在于学生的生命存在与成长。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践为案例,探究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改进。通过三次教学改进的思考,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语文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教学改进;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去理解作品,分析人物,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