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研磨课堂,体味汉字传承文化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dou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磨课堂不仅可以打造一节好课,更能让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与理解,有效达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边磨边研,研课组对本课程的价值和教材编写意图愈加清晰;边磨边改,新教材的理念渐入心,汉字这一优秀文化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 研磨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德法共育、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因此,它在价值观引领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凸显课程性质、整合教育资源、落实教材理念,是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的几个方面。轻者会顾此失彼,重则会上成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甚至变为语文课或者其他常识类课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课标、课程理念、学情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相关理念不明确。研磨课堂不仅可以加深教师对课程校本化实施理念的认识,还是发挥骨干成员作用,澄清观念、形成共识,成就学校团队力量的重要途径。
  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为例,呈现我校教研团队在解读教材、调查学情、反复磨课等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基于课标,对话编者,解读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态,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和桥梁。如何有效地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实施呢?教师只有从课程、课标的要求出发,研读教材、教师用书,全面领会编者意图,解读教材,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达成课程目标。
  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爛文化”的第一课,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相关参考。
  站在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要求的角度去理解教材。本课共设置四个栏题,呈现了藏文、蒙文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字,介绍了汉字的形成和它在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风格,展示了我国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整个教学内容要求两课时完成,我们研磨的是第一课时,即“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本课不是说文解字,不是简单的汉字发展的知识学习,更不是书法鉴赏,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汉字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提升儿童文化素养,才是本课的价值取向。
  二、了解学情,紧扣文化,拟订目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要将汉字这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化落实在课堂上,关键在于教学目标、文化教育落地生根。而学生是教学中最核心的元素,所有的活动设计都应以学情为出发点。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目标的拟订、活动的设计才会有针对性,情感目标的落实才会靶向明确。因此,准确把握学情是研磨的关键。
  通过对本地实情和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课组获得了如下学情:一是枝江市的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土家族居民,而土家族没有民族文字;二是五年级每班各有两三名土家族学生,501班还有一个维吾尔族学生,该生家庭已来本地生活七年了,但对本民族的文字了解甚微;三是学生在低年级语文课上学习过象形字,对古汉字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汉字悠久的历史和汉字文化知之甚少。调查发现:每班各有三四名学生有书法学习经历,对汉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基于上述学情,研课组决定淡化第一个栏题——“丰富多彩的文字”的学习,而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以及它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风格上。同时,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巧妙利用“部分学生有书法学习经历”这一学情,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书法艺术、了解汉字文化的兴趣。基于学情,结合课标及相关教育文件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了解民族灿烂文化;(2)初步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和它在发展中形成的不同风格,以及汉字蕴含的文化;(3)欣赏书法艺术,产生了解汉字文化和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4)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三、立足学情,构建教材,设计活动
  从学情出发构建教材更有利于落实汉字这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实施,体现课程价值。因此,研课组基于学情,立足校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对第一栏题的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对第二栏题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调整,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取舍、补充和拓展。由此,初步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1:欣赏书法,导入课题。师生欣赏学生的书法作品,引入“美丽文字”,进而导入课题——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活动2:交流文字,感受多样性。学生交流搜集的各民族文字相关资料,然后辨认人民币上的汉字是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字。
  活动3:猜、识古汉字。出示书中的两个古汉字,学生猜字,发现汉字是由绘画演变而来的。然后,让学生将书中古汉字对应的规范字写下来。最后,开展在十二生肖古汉字表上圈出自己和父母生肖的游戏。
  活动4:了解汉字,感受悠久历史。学生阅读有关汉字的材料,完成汉字年代尺,感受汉字的历史悠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资料,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不同时期的文字风格,在了解不同时期汉字风格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活动5:欣赏书法作品,热爱传统文化。本活动要求学生欣赏名家书法作品,并尝试写一写书法,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课堂研磨,改进活动,落实目标
  通过前期研究,教师对课程理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如何校本化实施也有了方向,最终形成了基本统一的教学流程。然而,是否科学合理并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加以验证。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研课组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知识传授太多太杂,传统文化教育体现不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不够,活动的设计与学情还不够契合等。团队成员再次研读教材,达成以下共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紧扣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之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调整了学习活动。
  1.删繁就简,重点突破
  针对教师提出的“课堂容量太大,走马观花,课堂没有文化的沉淀”“了解不同的字体风格耗时多,学生只是在朗读搜集的资料,不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等问题,经过研讨,对学习目标做了调整,将“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这一活动目标,修改为“初步了解汉字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感受汉字的历史悠久和它蕴含的中华文化”;对活动四中“阅读资料,完成年代尺”和“介绍不同时期的汉字”两个活动进行整合,设计了“简单介绍不同时期的汉字,并贴在对应的年代尺上”这一活动,引導学生通过观察年代尺,发现汉字的历史悠久和蕴含的中华文化。通过上述调整,使得教学环节更加清晰,学生对汉字的悠久历史和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也有了更直观的感知。
  2.文化传承,贯穿课堂
  针对“介绍书法家,了解他们的字体风格和人格魅力的活动,偏离了传承文化的主线”这一问题,研课教师再次研读本活动板块的提示语:你喜欢哪种字体?把你搜集的字帖或者自己的书法作品带来和同学一起分享。研课组发现: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于是,将此活动调整为学生介绍搜集的名家书法作品,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汉字的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愿做书法艺术的传承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与导入环节首尾呼应,其他教学活动也用“传承中华文化”一线相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3.结合学情,优化活动
  在“了解我国文字的丰富多样”活动中,学生搜集的资料很丰富,交流分享很积极,但耗时较多。听课老师提出了质疑:“本校学生以汉族为主,课堂上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去认识那么多民族文字吗?”“重视传统文化与儿童当下生活的联系。”基于本校学情,研课组决定对第一栏题的教材内容再次进行取舍,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字”设置为课外拓展活动。课堂上通过“我见过的少数民族文字”“认一认少数民族文字”“猜一猜人民币上的民族文字”三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国文字的丰富多样,认识到这些文字书写了中华灿烂的文化。优化活动设计后,可针对此活动进行单独磨课,边磨边调整,使之更加贴合本校学情。
  在磨课的过程中,常常还会出现新的学情,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活动。一次磨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古汉字之美的活动中,大家发现学生对古汉字十分感兴趣。但在课堂上仅采用教师出示古汉字,让学生识别辨认并写出对应的规范汉字的形式,学生有些意犹未尽。如何抓住这个学情进行有效教学呢?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古汉字的两个学习板块进行整合、取舍。具体地,将活动三中的“写古汉字对应的规范字”活动,调整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古汉字”,再通过“在十二生肖古汉字中,圈出自己的生肖”游戏感受古汉字之趣。通过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儿童因素,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的有效对接,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和认同。然后,组织观看一段文字演变的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我们祖先通过观察创造了汉字的过程。同时,教师相机补充先民们在劳动中创造了汉字。学生在交流、欣赏、观看、思考、圈画中,感受到汉字创造之伟大,感叹祖先之智慧,为民族而自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其他文献
[摘要] 红色文化能够让少先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现阶段的少先队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并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等,让少先队员们继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情怀,坚定不移地做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关键词] 红色文化;少先队;红色革命根据地  少先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从小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国精神,引导少先队员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对少先队员的发展具有积极意
[摘要] 受《史记》的启发,吸取传统文化“气生情,情生理,理生法气”理论,融入心理学家阿德勒“阐释的现实”的观点,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专门记录,编撰成班史,以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关键词] 从“心”出发;编撰班史;润泽生命  “班史”,即班级的历史。班级因学生而存在,学生是班史的主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班史的主线,班主任是引领班史编撰的主要人员。  班主任在特定的教育理念的主导下编撰班史,对学生的
[摘要]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演进中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民俗节日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分析我国重大节日,能够清晰地发现,几乎每一种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的背后,都涉及一段珍贵的德育典故或者有纪念意义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学习其精神教育价值,能够指引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本文从重大节日的实施方式出发,探索其现实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 节日;纪念日;德育价值;实施方式  
[摘要]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谱系障碍的一个亚型,拥有较高的智力和语言能力,但是存在自闭谱系障碍的其他特征,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社交障碍。在小学阶段表现为与同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集体生活面临较多困难。本文通过对班级一名阿斯伯格综合征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探索适合这类孩子的教育方式,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为将来融入社会、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阿斯伯格综合征;教育策略;理解;关爱  阿斯伯
[摘要] 教师反馈语具有引发、维持师生有效互动和维系师生关系的功能。本文从具体话语片段出发,分析英语课堂中教师反馈语存在的泛化、无意义、滥用、忽视、武断和消极等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师反馈语;问题分析  教师反馈语,指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话语或行为活动做出的评价信息语言,具有引发、维持师生有效互动和维系师生关系的功能,对课堂互动与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摘要] 深度学习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础上提出的学科概念,新课改要求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立足真实情境,立足课堂追问,立足学生实验,立足多元评价,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深度学习;浅层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