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的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 、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能力,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那么,如何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组织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做法。
1 巧设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关键。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就大胆地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思品课堂,活化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上课开始,我就放映两个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动画片让学生目睹乱扔垃圾、乱砍树木会带来什么后果,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使学习变为易事、乐事。然后,我再顺水推舟地提问?看了上面两个动画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样,学生满怀激情地进入学习状态,老师也自然地引出课题。
2 让课堂回归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品德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品质。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整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于是,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运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方法,激发他们的认识情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往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事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了铺垫。接着我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否发生过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对待?”这时的讨论、发言热烈异常,有赞颂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有内疚自己错怪别人的,有畅述自己和别人握手言和的……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流露。紧接着我提供了同学间常见的不良思想情感及做法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剖析,使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做法,使课堂气氛活跃。
3 融入自然怀抱,提高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都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这一要求不是仅仅依靠四角教室内的单方面的传授或形式上的手脑活动就能获得的。很多时候,它要求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走出课堂,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显然,大自然无疑是最好的学习天地,开放性的品德课堂可以在任何适宜的地方进行。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丽的生命》主题活动时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而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魅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里,就能观察体验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的美丽生命,都能参与到探究生命的活动中来,我组织学生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田野、公园、街道、水沟、山上等之中,让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他们发现了小草在风中起舞,小鸟在林中歌唱,小鱼在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中,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超越了空间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4 培养参与社会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经验。新课改下的品德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且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阿姨叔叔辛苦了》一课时,教师布置学生观察、调查周边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并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一些行业进行体验。比如:帮助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帮建筑工人打打下手,与农民们一起到田间地头干活,等等并做好观察记录。因为有了课前的实践调查,使学生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理解、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道德情感,懂得敬重他们。又如在教学《我是谁》这课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家庭、商场、车上等社会场合,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当好各自互换的角色,并让学生做好自己的体会记录以及社会调查报告。在这基础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倾心的说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有着不同的道德行为。在这次实践中,学生真真实实地回归生活,体验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且深化了自己的道德认识,提高里学习兴趣。
以上所述,仅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我仍需要继续研究,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有效活动,才能创设生动的课堂,真正展现品德课程的魅力。
1 巧设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关键。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就大胆地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思品课堂,活化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上课开始,我就放映两个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动画片让学生目睹乱扔垃圾、乱砍树木会带来什么后果,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使学习变为易事、乐事。然后,我再顺水推舟地提问?看了上面两个动画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样,学生满怀激情地进入学习状态,老师也自然地引出课题。
2 让课堂回归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品德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品质。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整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于是,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运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方法,激发他们的认识情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往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事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了铺垫。接着我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否发生过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对待?”这时的讨论、发言热烈异常,有赞颂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有内疚自己错怪别人的,有畅述自己和别人握手言和的……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流露。紧接着我提供了同学间常见的不良思想情感及做法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剖析,使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做法,使课堂气氛活跃。
3 融入自然怀抱,提高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都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这一要求不是仅仅依靠四角教室内的单方面的传授或形式上的手脑活动就能获得的。很多时候,它要求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走出课堂,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显然,大自然无疑是最好的学习天地,开放性的品德课堂可以在任何适宜的地方进行。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丽的生命》主题活动时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而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魅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里,就能观察体验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的美丽生命,都能参与到探究生命的活动中来,我组织学生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田野、公园、街道、水沟、山上等之中,让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他们发现了小草在风中起舞,小鸟在林中歌唱,小鱼在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中,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超越了空间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4 培养参与社会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经验。新课改下的品德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且品德与社会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阿姨叔叔辛苦了》一课时,教师布置学生观察、调查周边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并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一些行业进行体验。比如:帮助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帮建筑工人打打下手,与农民们一起到田间地头干活,等等并做好观察记录。因为有了课前的实践调查,使学生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理解、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道德情感,懂得敬重他们。又如在教学《我是谁》这课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家庭、商场、车上等社会场合,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当好各自互换的角色,并让学生做好自己的体会记录以及社会调查报告。在这基础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倾心的说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有着不同的道德行为。在这次实践中,学生真真实实地回归生活,体验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且深化了自己的道德认识,提高里学习兴趣。
以上所述,仅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我仍需要继续研究,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有效活动,才能创设生动的课堂,真正展现品德课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