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具有优良的品德文明行为活泼开朗的性格。”那么,如何向个性儿童的特殊教育呢?“幼儿园的个性儿童的特殊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就能塑成什么型”--柏拉图。也正如此,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抓好尤为重要,让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把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给孩子,陶冶其情操,使真善美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下面我就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两方面谈谈我对幼儿个性儿童的特殊教育。
【关键词】个性儿童;特殊培养;模仿法;暂时隔离法;消退法;负强化法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都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那些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成人期望的习惯化的“错误”行为就常常被称之为个性儿童的问题行为。
什么是孩子的个性问题行为,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
幼儿问题行为普遍存在的,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有以下几种情况: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活动过度、注意力分散、吸手指等。
如何防止幼儿问题行为,针对本班问题幼儿初步了解行为矫正是一种通过学习和训练来矫正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技术,包括模仿法、暂时隔离法、消退法、负强化法等方法。接下来就是发生在本班的实例:
活泼、好动的孩子问题行为也相对比较多,就像我们班上的“猴孩儿”闻闻,在幼儿园就少不了与同伴争吵、打闹、抢玩具、损坏东西等举动,在家访中也了解到在家里更是“破坏专家”,很少有完整的玩具,连妈妈的口红也成了他作画的彩笔工具。闻闻的父母为此大伤脑筋,一会儿好言哄劝,一会儿怒声训斥,有时还来点武力手段,但收获总不大。
记得有一次,闻闻的父母有重要的应酬,会晚点来接宝贝,把孩子寄托在幼儿园一会儿。我就请他自己去拿玩具箱去玩,就开始备课,闻闻居然很安静,没来打扰我。等我走过去一看,却发现他正坐在地上发呆:他把一辆电动小汽车拆得七零八落,不知如何收拾是好。老实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吃惊和懊恼。然而,当我看到他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写满了迷惘和渴求时,我心里一动,强压下了涌到嘴边的责备话,转而问他为什么要把小汽车拆散了?
闻闻说,汽车开得那么快,碰到东西会转弯、会翻跟斗,我就不知道为什么打开来却找不到开车的司机?
这时,我才想起以前他父亲告诉过我,孩子在家里不仅拆玩具还拆过小熊闹钟,原因是孩子想弄明白“为什么小熊不睡觉?当时他父亲非常恼火,把孩子批评一顿之后也教育过他:里面是一些电子元件,根本没有小熊,下次再乱拆就面壁思过。但孩子依然照拆不误。
如此看来,闻闻是个求知欲强、破坏力也很大的孩子。因此,等闻闻的父母来接后,我与他们一起商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模仿法:我让家长先把汽车散件带回去,花点时间与孩子一起耐心装起来,在边装边讲解的模仿过程中让孩子懂得粗浅的原理,解决孩子脑中的疑问,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精密玩具装配的难度,知道拆坏是很难修好的,而家用电器带电有危险,更是不能随便乱拆,使孩子能有克制。把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楷模之中,通过对大人行为的模仿来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如何受到禁止或惩罚的,从而克制自己的攻击行为。去选购一些拼装玩具、模型车等,满足孩子的需求,因势力导,发挥孩子在这方面的潜能。
过了一段时间,闻闻妈妈喜滋滋地过来告诉我,那天回去后,孩子父亲表现了极大的爱心和耐心,经常和孩子一起装配模型,与他一起分享。闻闻的小手也越来越巧,并逐渐改掉了随意乱拆东西的毛病,还和父亲一起修复以前拆坏的玩具。
但是,闻闻的问题行为不仅仅只有一个“拆“字,强抢同伴的玩具、乱丢东西,外出时喜欢东跑西跑,稍不如意就要发脾气——在遭挫折时,不但焦虑不安,暴怒发作,还会采取打人、冲撞、踢人、掷东西或其他类型的攻击行为——这些行为的矫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闻闻时常表现出大哭大叫的行为。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情绪的抵触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他想用叫声引起我们的注意,向我们发出要求关注的信号,然而却大大影响了幼儿的集体生活。碰到这种情况,我就采取暂时隔离法——请闻闻暂时离开集体,到教室的外面去,并提醒他,在教室里大叫已经影响了别人,现在老师同意你在外面叫,待会儿再进教室,既然老师同意你叫,就不会批评你。这种暂时隔离一开始效果不明显,闻闻在教室外面仍旧大哭大闹,但二、三次下来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叫声并不能起认识作用,特别是他观察到自己在叫时,老师和小朋友们“看都不看自己一眼”,于是他觉得这种叫的方式没意思了。经过多次、反复“脱离现场”后,老师和小伙伴等促使他“哭、叫”的强化物在他的脑海中消失了,他现在已经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愉快地交往了。当然,这种暂时隔离法要小心使用,只能针对某一些幼儿,而且每一次时间不应过长,隔离的环境应适当地避免其他刺激物。为幼儿创设发泄情绪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创设了一个发泄角,在里面放置了一些运动器械,像沙袋、棉垫等,孩子在此处可以随意踢打。幼儿攻击性行为较为普遍,某些攻击性行为可归结为幼儿不良情绪发泄表现。脾气较暴躁的幼儿在其意愿没有得到实现或无聊时,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消退法:指在一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此时通过消退程序既停止强化来使某种反应的频率降低。如我们班的周周一年前是由保姆养大的,由于保姆对她是百依百顺,有什么事如果依依不顺心就马上会哭,总是搞得保姆什么事都答应她。最近她的爸妈把它接回家,第一个周日,虽说是夏天但天气还是有点冷,可周周一早就说要吃棒冰,父母跟她说理,她不听,就是一个劲儿的哭吵着要吃,父母便不再理她。又是一次,依依看到同班的可人一顶公主帽很漂亮,于是一直吵着也要买,父母就说等到周日空了去买,依依又哭了,父母仍不心软,只任着她哭。慢慢地,几件事情之后,依依知道,在爸爸妈妈这里哭是不管用的,一段时间后,依依就不再任着性子乱哭了,也慢慢地学会讲理了。
“负强化法”:指在以辨别性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生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区或取消,则可以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就会提高。如我班有个小女孩慧慧经常喜欢要指甲,跟她说过了不能咬,过了一会儿她又在咬了,怎样教育都没用。无奈之下,父母在她的手指上涂例如胡椒粉,也请我们老师配合注意她的情况。过段时间,慧慧不再咬指甲了,而是把指甲及时剪掉。父母看到后很高兴,就不在她的手指上涂了。这时的慧慧咬指甲的行为减少了,剪指甲的行为却增加了。每次指甲一点点长她就要妈妈或老师给她剪一下。
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一写逆反心理特别强的孩子,可能上述的教育对策和操作方法已不能改变其心理扭曲的状况,通过特殊培养的心理治疗使其心理恢复健康正常。
第一步是用爱心去滋润孩子的心田。首先要时时关注他的言行,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和行为动机,掌握他的心理特点,同时宽容他的幼稚无知,尊重他的个性特点,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第二步是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因势力导。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了解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和实质。比如抢同伴玩具是因为不善于谈判协商,逛商场强索强买玩具是不理解父母购买的能力,乱丢东西是因为没有合适玩具箱。在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平等、细致地进行交流协商,引导孩子正确判断是非,自觉控制自觉的行为,从而使孩子一点一点向着好的方向转化。第三步是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自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发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就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改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孩子总有变好的一天,而暂时改变了的要注意巩固,不断强化,最后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发于爱心、成于耐心,巩固于恒心,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防治个性儿童的特殊培养。
【关键词】个性儿童;特殊培养;模仿法;暂时隔离法;消退法;负强化法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都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那些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成人期望的习惯化的“错误”行为就常常被称之为个性儿童的问题行为。
什么是孩子的个性问题行为,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
幼儿问题行为普遍存在的,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有以下几种情况: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活动过度、注意力分散、吸手指等。
如何防止幼儿问题行为,针对本班问题幼儿初步了解行为矫正是一种通过学习和训练来矫正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技术,包括模仿法、暂时隔离法、消退法、负强化法等方法。接下来就是发生在本班的实例:
活泼、好动的孩子问题行为也相对比较多,就像我们班上的“猴孩儿”闻闻,在幼儿园就少不了与同伴争吵、打闹、抢玩具、损坏东西等举动,在家访中也了解到在家里更是“破坏专家”,很少有完整的玩具,连妈妈的口红也成了他作画的彩笔工具。闻闻的父母为此大伤脑筋,一会儿好言哄劝,一会儿怒声训斥,有时还来点武力手段,但收获总不大。
记得有一次,闻闻的父母有重要的应酬,会晚点来接宝贝,把孩子寄托在幼儿园一会儿。我就请他自己去拿玩具箱去玩,就开始备课,闻闻居然很安静,没来打扰我。等我走过去一看,却发现他正坐在地上发呆:他把一辆电动小汽车拆得七零八落,不知如何收拾是好。老实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吃惊和懊恼。然而,当我看到他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写满了迷惘和渴求时,我心里一动,强压下了涌到嘴边的责备话,转而问他为什么要把小汽车拆散了?
闻闻说,汽车开得那么快,碰到东西会转弯、会翻跟斗,我就不知道为什么打开来却找不到开车的司机?
这时,我才想起以前他父亲告诉过我,孩子在家里不仅拆玩具还拆过小熊闹钟,原因是孩子想弄明白“为什么小熊不睡觉?当时他父亲非常恼火,把孩子批评一顿之后也教育过他:里面是一些电子元件,根本没有小熊,下次再乱拆就面壁思过。但孩子依然照拆不误。
如此看来,闻闻是个求知欲强、破坏力也很大的孩子。因此,等闻闻的父母来接后,我与他们一起商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模仿法:我让家长先把汽车散件带回去,花点时间与孩子一起耐心装起来,在边装边讲解的模仿过程中让孩子懂得粗浅的原理,解决孩子脑中的疑问,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精密玩具装配的难度,知道拆坏是很难修好的,而家用电器带电有危险,更是不能随便乱拆,使孩子能有克制。把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楷模之中,通过对大人行为的模仿来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如何受到禁止或惩罚的,从而克制自己的攻击行为。去选购一些拼装玩具、模型车等,满足孩子的需求,因势力导,发挥孩子在这方面的潜能。
过了一段时间,闻闻妈妈喜滋滋地过来告诉我,那天回去后,孩子父亲表现了极大的爱心和耐心,经常和孩子一起装配模型,与他一起分享。闻闻的小手也越来越巧,并逐渐改掉了随意乱拆东西的毛病,还和父亲一起修复以前拆坏的玩具。
但是,闻闻的问题行为不仅仅只有一个“拆“字,强抢同伴的玩具、乱丢东西,外出时喜欢东跑西跑,稍不如意就要发脾气——在遭挫折时,不但焦虑不安,暴怒发作,还会采取打人、冲撞、踢人、掷东西或其他类型的攻击行为——这些行为的矫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闻闻时常表现出大哭大叫的行为。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情绪的抵触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他想用叫声引起我们的注意,向我们发出要求关注的信号,然而却大大影响了幼儿的集体生活。碰到这种情况,我就采取暂时隔离法——请闻闻暂时离开集体,到教室的外面去,并提醒他,在教室里大叫已经影响了别人,现在老师同意你在外面叫,待会儿再进教室,既然老师同意你叫,就不会批评你。这种暂时隔离一开始效果不明显,闻闻在教室外面仍旧大哭大闹,但二、三次下来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叫声并不能起认识作用,特别是他观察到自己在叫时,老师和小朋友们“看都不看自己一眼”,于是他觉得这种叫的方式没意思了。经过多次、反复“脱离现场”后,老师和小伙伴等促使他“哭、叫”的强化物在他的脑海中消失了,他现在已经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愉快地交往了。当然,这种暂时隔离法要小心使用,只能针对某一些幼儿,而且每一次时间不应过长,隔离的环境应适当地避免其他刺激物。为幼儿创设发泄情绪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创设了一个发泄角,在里面放置了一些运动器械,像沙袋、棉垫等,孩子在此处可以随意踢打。幼儿攻击性行为较为普遍,某些攻击性行为可归结为幼儿不良情绪发泄表现。脾气较暴躁的幼儿在其意愿没有得到实现或无聊时,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消退法:指在一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此时通过消退程序既停止强化来使某种反应的频率降低。如我们班的周周一年前是由保姆养大的,由于保姆对她是百依百顺,有什么事如果依依不顺心就马上会哭,总是搞得保姆什么事都答应她。最近她的爸妈把它接回家,第一个周日,虽说是夏天但天气还是有点冷,可周周一早就说要吃棒冰,父母跟她说理,她不听,就是一个劲儿的哭吵着要吃,父母便不再理她。又是一次,依依看到同班的可人一顶公主帽很漂亮,于是一直吵着也要买,父母就说等到周日空了去买,依依又哭了,父母仍不心软,只任着她哭。慢慢地,几件事情之后,依依知道,在爸爸妈妈这里哭是不管用的,一段时间后,依依就不再任着性子乱哭了,也慢慢地学会讲理了。
“负强化法”:指在以辨别性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生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区或取消,则可以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就会提高。如我班有个小女孩慧慧经常喜欢要指甲,跟她说过了不能咬,过了一会儿她又在咬了,怎样教育都没用。无奈之下,父母在她的手指上涂例如胡椒粉,也请我们老师配合注意她的情况。过段时间,慧慧不再咬指甲了,而是把指甲及时剪掉。父母看到后很高兴,就不在她的手指上涂了。这时的慧慧咬指甲的行为减少了,剪指甲的行为却增加了。每次指甲一点点长她就要妈妈或老师给她剪一下。
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一写逆反心理特别强的孩子,可能上述的教育对策和操作方法已不能改变其心理扭曲的状况,通过特殊培养的心理治疗使其心理恢复健康正常。
第一步是用爱心去滋润孩子的心田。首先要时时关注他的言行,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和行为动机,掌握他的心理特点,同时宽容他的幼稚无知,尊重他的个性特点,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第二步是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因势力导。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了解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和实质。比如抢同伴玩具是因为不善于谈判协商,逛商场强索强买玩具是不理解父母购买的能力,乱丢东西是因为没有合适玩具箱。在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平等、细致地进行交流协商,引导孩子正确判断是非,自觉控制自觉的行为,从而使孩子一点一点向着好的方向转化。第三步是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自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发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就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改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孩子总有变好的一天,而暂时改变了的要注意巩固,不断强化,最后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发于爱心、成于耐心,巩固于恒心,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防治个性儿童的特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