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zf2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得到的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策略
  小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教师在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差异性,分组和教学上也较为随意,教师的主观意愿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实施方向,学生在其中的主动性不高,而且缺少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知识获取和学习能力提升,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自主学习,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强调的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把一项任务分配下去,在规定的时间内,仅凭一个学生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这个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化繁为简。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管理大师曾仕强在分工的时候就曾说到“组织的必要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限,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团结一致,是为了合理分工。”分工合作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求知的过程,能够帮助孩子修养不畏难的优秀品质。更能让孩子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供一种动力使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前进得更远。
  二、讨论分析,互相交流
  在语文的学习中,讲究情感的细腻度。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而且由于自身经历的不同,不同的人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也不一样,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也不一样。在讨论分析中,是大家在一起互相去表达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互相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新策略
  (一)合理分工,共同进步
  老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应该将学习好的和学习不好的合理分配。让一些散漫的同学接受积极同学的正能量,共同参与到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老师应该积极倡导,防止在分组学习中出现“贫富不均”的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一个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把握时机,老师参与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是只有学生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老师也应该把握时间,参与到这一个环节中来。在以往的小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小组看老师来了就假装讨论,老师一走就开起小差来讨论别的事情。这就是传统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在新策略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老师应在教室里面多巡视,而且在轮流观察的同时,老师可以问学生有没有什么不会的,老师可以给予一些小的点拨。这样既可以防止上述不学习的结果出现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帮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纷纷使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老师在使用这种模式的同时,能够注重真实性和时效性,革除传统合作学习的弊端,发挥新策略下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兴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J].速读旬刊,2017.
其他文献
海洋生物污损不仅增加燃油消耗,影响船舶航速,而且加速了船舶壳体的腐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增加了海洋作业的危险。本文就此问题,利用苯并异噻唑啉酮可控缓释技术改性海洋
针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疏松,耐蚀性不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电解液修饰法,使电解液中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进入到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中,表面孔径减小到微纳米尺度,改善膜层致密性,满足超疏水膜层制备的要求,进而在其表面利用硬脂酸和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的自组装反应制备出镁合金微弧氧化超疏水复合膜层。借助XRD、SEM、EDS、FTIR、电化学极化与阻抗谱及水接触角测试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纳米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143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均采用X线与多层螺旋CT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患者32例,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
本论文基于植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绿豆(Vigna radiatus Linn)萌芽过程中抗敏活性物质基础及其抗敏作用机理,考察活性成分代谢途径及外源性植物激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