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故事”的公式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ng_h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的左翼文学创作中,曾有论者总结出一个“革命 恋爱”的公式。在早期的革命小说中,“革命”与“恋爱”的互动关系,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模式,并逐渐凝固为一种创作定式。当时评家称其为“公式”,即是出于对革命文学套路化的警惕。而在近年来的乡村书写热潮中,似乎也存在着一个“故乡 故事”的公式。仅从近三年内出版的虚构文学类书籍来看,就有不少小说集以《XXX故事》、《XXX故事集》、《XXX伤心故事集》的方式命名。其中的“XXX”,往往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是具有明确原型的地名,某村某乡或某镇。这种“地名 故事”的命名模式,固然包含了出版者的商业考虑,但也由此可以看到当下创作中的一种趋向。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场域内,“故乡 故事”书写模式的浮现,应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及随后被称为“寻根”的文化潮流。马尔克斯、福克纳和沈从文,则被追认为这股大潮的三个源头。像他们一样书写“邮票一样大小的地方”(福克纳语),并且由此建构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世界,曾是一代作家在心中绘制的美丽而且光明的蓝图,并且由此返身“发现”了自己的故乡。今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时对于故乡的发现,除去突破现实主义的文学层面的动机,特定时期的民族国家想象,也是这一潮流得以发生的关键因素。而在这种想象的现实层面,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仿佛一种蝴蝶效应,带给中国的年轻作家(以“50后”为中心)难以估量的激励作用。因此,尽管在阿城、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贾平凹这些所谓的“寻根”作家内部,对于故乡的理解、对于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学的态度都不尽相同,但在80年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时代氛围中,这些纵横交错的国族想象,裹挟着马尔克斯们带来的创作模式,共同汇入“寻根”的主潮,构成了他们想象中国的方法。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种想象和书写方式的发生学,那就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在“寻根”潮流风起云涌的当口,这个逻辑表达式可以被拆分为两个部分:少数民族(或是原始、荒蛮、偏僻的边缘地区)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就是全世界的。以至于李泽厚当时就曾发出疑问:“为什么一定都要在那少有人迹的林野中、洞穴中、沙漠中而不是在千军万马中,日常世俗中去描写那战斗、那人性、那人生之谜呢?”(《两点祝愿》)但无论如何,为寻根文学的发生提供支撑的,是一个想象中的二级象征系统:故乡——中国——世界。也就是说,特定地域的历史,是民族历史的提喻;而中华民族的历史,又是全部世界(有时特指第三世界)乃至人类历史的提喻。在这种想象的延长线上,我们看到了贾平凹的商州、李杭育的葛川江、李锐的吕梁山、乌热尔图的鄂温克地区。如果联系前面述及的时代精神口号,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当是其中最突出也最彻底的代表。一方面,在“发现”高密东北乡之后,莫言找到了他的精神原点。由此他打开了一道道闸门,在古/
  今、内/外、实事/幻想、方志野史/官方叙事中自由出入,讲故事的腔调仿佛君临天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尽情释放。另一方面,莫言2012年斩获诺贝尔奖,以及授奖词中“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的赞誉,总算终结了国人数十年来的诺奖焦虑,也可以视为“故乡 故事”模式的开花结果。说句玩笑话,同样是在80年代以“走向世界”为目标,中国文学与中国足球(男足)相比,总归不负众望,终于得偿所愿。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种“故乡 故事”的公式,连同背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思想逻辑,应该随着莫言的获奖告一段落,甚或在更早的时候就该终结,并在已经变换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反思式的清理和检视。无论我们是否认同杰姆逊有关第三世界文学都是民族寓言的观点,这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书写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进而获得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资格,乃至被“世界”认可的思路,本身就隐含着重重矛盾。即使我们跳出所谓后殖民的理论窠臼,仅从文学书写的角度来看,这种意义上的乡土书写,也有其瑕瑜互见的两面性。正如一位青年研究者指出的:“在中国文学世界,村庄一直是具有寓言倾向和隐喻意义的原型意象。对寓言性和隐喻性的长期追逐,使得一些乡土文学反而呈现不出真实的农村和农民生活,成了没有乡村主体的乡土写作。”(项静
其他文献
在那光亮照射过来的地方  更亮的背影照射新的光亮  坚毅而急促的步伐,指引着  朝圣者走向浴火重生的道场  逆光飞翔的背影,清晰而美丽  向生赴死,像洄游的鱼  义无反顾地奔向死生极地  在黎明将来的前夕  托举一轮新的太阳  护佑生灵的,还有天使心中的火  逆行者,用生命之光  将沉睡的灵魂唤醒  并把世界点亮  庚 子 惊 蛰  露珠已于昨夜抵达松枝  以黑暗天使的名义,垂挂着  疫情之下那个
一  第一次去英国回来,与老友唐君聊域外见闻。兴头上,唐君冷不丁冒了一句:“去莎士比亚故居了吗?”仿佛兜头一盆冰水。我愣了愣,悻悻回答:“没来得及去。”唐君哂然一笑:“居然连莎士比亚的故居都没去。”那笑有点怪怪的,尤以“居然”二字令我羞愧——流连于大英博物馆、徜徉在爱丁堡城堡、忘情于尼斯湖畔……却将神往已久的莎士比亚搁在了脑后。  作为曾经的中文系学生,我不能心安。  存下了这份心思,再次赴英,去
冷 暖 咸 亨  来得早,就有闲散的自由。  坐在咸亨酒店的条凳上,要一碗绍兴酒、一碟茴香豆,慢慢地喝,渐渐感觉像孔乙己。好在我们都是现代的短衣主顾,可以在外间放心地坐着喝,若是穿了长衫,是不是该踱进里间,或是靠柜外站着,做穿长衫喝酒的唯一的人?  既是咸亨酒店,就要负责演绎鲁迅的一篇小说,于是照例有曲尺形大柜台和板桌条凳,照例有一排五六十斤重的酒坛子装着绍兴老酒。取酒的器皿也颇古意,锡制的吊子,
当今,“大数据”是媒体和政府大量讨论的话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被形容成是一个减少分析中人类作用的“快捷按钮”。有些人将此看作是对民主秩序的潜在威胁,其他人则将此看作是大肆的炒作,并没有展示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效果。大数据是什么?为什么大数据对未来的情报界(IC)和联合军事行动必不可少?在炒作中制胜——大数据是什么?  顾名思义,大数据归根到底是有关搜集、储存和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大数据一词最早出现
“文房四宝”之一的墨,除了用于写字、作画、收藏之外,还是一味良药。关于墨的药用,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相传,唐代易州(今河北境内)有位秀才,因夜读日久,得了鼻衄(鼻出血:症。有一天深夜,鼻衄又发作了,无药应急,忙用棉花絮蘸上墨汁塞鼻,没想到,一会儿鼻衄竟止住了。从此,他见别人鼻衄之症,便也用此法施治,每每获效。这样,墨可治衄,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其实,关于墨的药用在唐代之前已有记载。据考证,第一
茶 事  夜宿伴山客栈,天空下起微雨。雨点稀稀落在门前的茶株上,发出沙沙沙的声响,茶叶与雨水的对话,让人听见云朵在天空飘移的声音。穹门内,两位素衣的女子正专注泡茶,姿影袅袅娜娜,恍如月宫中的白茶仙。关于太姥山的茶事,像一个神话,令人浮想联翩。  太姥山,原名才山。满山的花岗岩石,似乎与茶无关。然而,中国白茶最早的母株——绿雪芽就生长在这花岗岩石缝间。相传,尧时山上住着蓝姓太母娘娘,广种蓝草,练蓝
一分钱一分货  僅仅为了押韵  乔伊斯  “猪在麦堆里,  肥油在火里”  “人们在集市上高呼  一分钱一个墨索里尼”  跋,  怎么可能是在HK,  1915年,的里雅斯特  我在对谁说?  “爱我,就爱我的雨伞。”  注释:引号内句子皆是詹姆斯·乔伊斯所说。见傅浩、柯彦玢翻译的《乔伊斯诗歌·剧作·随笔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责任编辑 林 芝
卧室中聽见鸟鸣  我和它们隔着一个春天  阳台上  隔着阳光,风雨,空气  亲人们  隔着道路,城池  工作岗位  隔着湖北、江西、福建  春天的亡者  隔着茫茫尘世
近期,朝鲜半岛局势“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以朝韩首脑会谈及后续和解措施为标识,南北双方高强度军事对峙得到了大幅缓解。作为朝韩领导人2018年4月27日签订《板门店宣言》的重要落实举措,朝韩迅速拆除了各自部署于军事分界线前沿的高音喇叭,被外界视为朝韩互相表达诚意、力促深度和解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在其他方面也逐渐放松了对朝心理战攻势,大幅收紧了对朝负面宣传的管控力度。这场经历了数代人的半岛“
当下文学创作中,“故乡”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主题。一方面,大量的故事、人物、經验乃至情感模式,深深地植根于故乡的文化土壤与节奏气息,故乡萦绕着作家的少年记忆或怀旧光晕;另一方面,作为“逃离”的来处与“逃回”的归处,故乡又常常成为“异乡”(往往是现代化大都市)的镜像存在,撑开诸多具有当下性的话题空间。此外,许多在都市出生成长的年轻作家,对于故乡的体认和理解似乎较为暧昧。他们的故乡在身份独特性上有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