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第一次去英国回来,与老友唐君聊域外见闻。兴头上,唐君冷不丁冒了一句:“去莎士比亚故居了吗?”仿佛兜头一盆冰水。我愣了愣,悻悻回答:“没来得及去。”唐君哂然一笑:“居然连莎士比亚的故居都没去。”那笑有点怪怪的,尤以“居然”二字令我羞愧——流连于大英博物馆、徜徉在爱丁堡城堡、忘情于尼斯湖畔……却将神往已久的莎士比亚搁在了脑后。
作为曾经的中文系学生,我不能心安。
存下了这份心思,再次赴英,去莎士比亞故居便算还愿了。
莎翁故里斯特拉福特,位于埃文河畔,距我居留的伯明翰只有一个小时左右车程。
莎士比亚,这位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被公认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在英国人的眼中,更是英国文学艺术最光辉的起点和文学领域中民族威望的开创者。19世纪中期,一场全国性的保护运动之后,莎士比亚出生地的故居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已是繁华热闹的旅游景区了。
虽然历经了4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但小镇中心中世纪风格的网格状街道依然保存完好。景区布局规划为莎士比亚出生地、莎士比亚新宫、霍尔农庄、安妮·海瑟薇小屋、玛丽·雅顿农场等若干个景点。
因为心切,顾不上欣赏小镇的中世纪风情,急匆匆直奔莎士比亚故居而去。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木屋。进入楼房的第一个小房间,是莎士比亚姐姐琼·哈特的闺房,隔壁是客厅。莎士比亚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或许还做过镇长或议员,是一个有一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也许这里还是当年小镇名流聚集交流的场所。客厅再往里是餐厅,餐厅边上的房间像个作坊。据说,莎士比亚的父亲曾经是个皮手套工匠,这里是他制作并出售皮手套的工场。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年长的管理人员。见我们是中国人,他显得格外热情,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可怜我只听懂了“Chinese”(中国人)。见我一脸茫然,他指了指楼上,又重复了一句“Chinese”。我猜他是告诉我楼上有中国人。尽管已经熟悉了英国绅士的礼貌和友善,但他那透着兴奋的热情还是让我有点讶异。
二
登上狭窄楼梯,来到莎士比亚出生的房间。
屋里摆着4个玻璃橱窗。我眼睛一亮,是他!橱窗中那幅身着明代官服的画像——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汤显祖——让楼下那个管理员兴奋的“Chinese”。
我多少有点惊喜。据我所知,在英国,中国文化遗迹并不多见,除了大英博物馆里抢掠来的文物,就是刻在剑桥石头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了。在莎士比亚故居有中国文化名人的一席之地,意义自是非同一般。
国内偶尔也看到一些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的文字,正不知道英国人怎么看呢。
不急,先看看另外三位是何方神圣,缘何也入得莎翁殿堂。
徘徊消磨半日,除了年代,只识得“Miguel de Cervantes”和“Charles Dickens”,我猜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和查尔斯·狄更斯。一旁的女儿从我的窘态中读出了我的迫切与尴尬,自告奋勇充当翻译为我讲解。
果然,其中一位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进入这里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才智和双关语的应用与莎士比亚相似——他的作品也鼓励运用新词汇。莎士比亚可能读过塞万提斯的作品,甚至受到他的影响。
另一位是狄更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等都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但它进入这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而是他对莎士比亚故居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1874年,这座房子进行公开拍卖时,狄更斯作为领袖人物参与了保护它的活动,筹集资金为国家买下这座房子。
再一位是大卫·盖里克,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1769年,在埃文河畔斯特,他组织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莎士比亚节,使得斯特拉福特从此成为一个朝圣地。
汤显祖橱窗左边是画像、人物介绍,右边是英译本的《牡丹亭》和文字说明。女儿虽非专业,但解说的大意应该是不错的。这个不错的大意,让我对这个橱窗内的文字不敢大意。为了慎重起见,还将原文抄录下来,请行家做了翻译。译文如下: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剧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在其生前身后都深受欢迎,极有影响。他的伟大作品《牡丹亭》写于1598年,后人常将之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提并论。这是关于一个年轻女子终日思念一个梦中相遇的男子,最终为爱殉身的故事,当男子爱上了画中女子后,她复活了。在英国和中国几乎没有往来联系的17世纪初期,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竟然有如此巧合的相似之处。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引我注目。其一,汤显祖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其二,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在世界文学中具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的崇高地位;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17世纪初东西方几乎封闭隔绝,但对爱情的表现却具有极为相似的共性。如此看起,汤显祖较之前面的三位大师,似乎更具浓厚的文学意味。
据我所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创作理念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前者尊崇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统治西方近2000年的“模仿论”的哲学思辨,追求艺术创作的理真、事真;而后者秉承自《诗经》以来诗主情、诗言志的文学渊薮,追求艺术创作的情真、情至。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理念,并不影响他们对人性、对人的灵魂深度开掘,殊途同归,颇耐人寻味。
三
生活在晚明时期的汤显祖,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曾做过南京礼部主事、浙江遂昌知县等一类的小官。他一生似乎都活在梦中,前半生挣扎于宦途,试图以一己微弱之光去照亮黑暗的官场,因针砭时弊、指责皇帝而屡遭贬谪,终被罢黜。济世大梦的幻灭,使他在后半生转而为文学中的情场儿女圆梦。传世之作《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以爱情为题材且均与梦有关,合称“临川四梦”。四梦之中,又以《牡丹亭》之梦最为奇幻。
第一次去英国回来,与老友唐君聊域外见闻。兴头上,唐君冷不丁冒了一句:“去莎士比亚故居了吗?”仿佛兜头一盆冰水。我愣了愣,悻悻回答:“没来得及去。”唐君哂然一笑:“居然连莎士比亚的故居都没去。”那笑有点怪怪的,尤以“居然”二字令我羞愧——流连于大英博物馆、徜徉在爱丁堡城堡、忘情于尼斯湖畔……却将神往已久的莎士比亚搁在了脑后。
作为曾经的中文系学生,我不能心安。
存下了这份心思,再次赴英,去莎士比亞故居便算还愿了。
莎翁故里斯特拉福特,位于埃文河畔,距我居留的伯明翰只有一个小时左右车程。
莎士比亚,这位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被公认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在英国人的眼中,更是英国文学艺术最光辉的起点和文学领域中民族威望的开创者。19世纪中期,一场全国性的保护运动之后,莎士比亚出生地的故居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已是繁华热闹的旅游景区了。
虽然历经了4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但小镇中心中世纪风格的网格状街道依然保存完好。景区布局规划为莎士比亚出生地、莎士比亚新宫、霍尔农庄、安妮·海瑟薇小屋、玛丽·雅顿农场等若干个景点。
因为心切,顾不上欣赏小镇的中世纪风情,急匆匆直奔莎士比亚故居而去。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木屋。进入楼房的第一个小房间,是莎士比亚姐姐琼·哈特的闺房,隔壁是客厅。莎士比亚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或许还做过镇长或议员,是一个有一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也许这里还是当年小镇名流聚集交流的场所。客厅再往里是餐厅,餐厅边上的房间像个作坊。据说,莎士比亚的父亲曾经是个皮手套工匠,这里是他制作并出售皮手套的工场。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年长的管理人员。见我们是中国人,他显得格外热情,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可怜我只听懂了“Chinese”(中国人)。见我一脸茫然,他指了指楼上,又重复了一句“Chinese”。我猜他是告诉我楼上有中国人。尽管已经熟悉了英国绅士的礼貌和友善,但他那透着兴奋的热情还是让我有点讶异。
二
登上狭窄楼梯,来到莎士比亚出生的房间。
屋里摆着4个玻璃橱窗。我眼睛一亮,是他!橱窗中那幅身着明代官服的画像——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汤显祖——让楼下那个管理员兴奋的“Chinese”。
我多少有点惊喜。据我所知,在英国,中国文化遗迹并不多见,除了大英博物馆里抢掠来的文物,就是刻在剑桥石头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了。在莎士比亚故居有中国文化名人的一席之地,意义自是非同一般。
国内偶尔也看到一些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的文字,正不知道英国人怎么看呢。
不急,先看看另外三位是何方神圣,缘何也入得莎翁殿堂。
徘徊消磨半日,除了年代,只识得“Miguel de Cervantes”和“Charles Dickens”,我猜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和查尔斯·狄更斯。一旁的女儿从我的窘态中读出了我的迫切与尴尬,自告奋勇充当翻译为我讲解。
果然,其中一位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进入这里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才智和双关语的应用与莎士比亚相似——他的作品也鼓励运用新词汇。莎士比亚可能读过塞万提斯的作品,甚至受到他的影响。
另一位是狄更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等都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但它进入这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而是他对莎士比亚故居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1874年,这座房子进行公开拍卖时,狄更斯作为领袖人物参与了保护它的活动,筹集资金为国家买下这座房子。
再一位是大卫·盖里克,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1769年,在埃文河畔斯特,他组织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莎士比亚节,使得斯特拉福特从此成为一个朝圣地。
汤显祖橱窗左边是画像、人物介绍,右边是英译本的《牡丹亭》和文字说明。女儿虽非专业,但解说的大意应该是不错的。这个不错的大意,让我对这个橱窗内的文字不敢大意。为了慎重起见,还将原文抄录下来,请行家做了翻译。译文如下: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剧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在其生前身后都深受欢迎,极有影响。他的伟大作品《牡丹亭》写于1598年,后人常将之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提并论。这是关于一个年轻女子终日思念一个梦中相遇的男子,最终为爱殉身的故事,当男子爱上了画中女子后,她复活了。在英国和中国几乎没有往来联系的17世纪初期,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竟然有如此巧合的相似之处。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引我注目。其一,汤显祖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其二,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在世界文学中具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的崇高地位;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17世纪初东西方几乎封闭隔绝,但对爱情的表现却具有极为相似的共性。如此看起,汤显祖较之前面的三位大师,似乎更具浓厚的文学意味。
据我所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创作理念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前者尊崇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统治西方近2000年的“模仿论”的哲学思辨,追求艺术创作的理真、事真;而后者秉承自《诗经》以来诗主情、诗言志的文学渊薮,追求艺术创作的情真、情至。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理念,并不影响他们对人性、对人的灵魂深度开掘,殊途同归,颇耐人寻味。
三
生活在晚明时期的汤显祖,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曾做过南京礼部主事、浙江遂昌知县等一类的小官。他一生似乎都活在梦中,前半生挣扎于宦途,试图以一己微弱之光去照亮黑暗的官场,因针砭时弊、指责皇帝而屡遭贬谪,终被罢黜。济世大梦的幻灭,使他在后半生转而为文学中的情场儿女圆梦。传世之作《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以爱情为题材且均与梦有关,合称“临川四梦”。四梦之中,又以《牡丹亭》之梦最为奇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