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留下时代的间隙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conf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门阁
   父亲记录下的文字,诱导我走进这片老村落。从前门大街到北大仓,我们逐一寻找每一条胡同的来历。站在遗址的空间上,面对历史,我如同一个考古工作者,要在废墟上挖掘出每一个废弃的大门,每一条失宠的河水,钩出沉落在时间深处的历史踪迹。
   进入村子,首先要经过南门,这是村子南大门,修建于康熙年间,跟随父亲的记忆,在想象中复原南门阁的样貌。南大门前,左右两侧蹲坐石狮,建筑为二层灰色小楼,青砖灰瓦,飞檐翘起,两侧檐角各嵌小神兽。楼下设阁洞安装木门,每日交五更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木门上,天快亮了,月光隐去,随着村子里公鸡打鸣声,看守南门的人缓缓打开大门,开始洒扫庭除。每家院子的墙边,都竖着一把笤帚,头朝上,村子里的一天从清扫院子开始。夜晚,为保证村民安全,准时关闭南门。各户人家男丁轮流值夜,每个时辰打更一次,他们走在前门大街上,手拿木梆子,一边敲一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人们听着梆子声安心睡去,夜变得更长了。
   老建筑在父亲的描述中,变得古朴而神秘。由此,我想到历史上的城门,都城正门多为三门洞,唯有天安门设五门洞。自唐代开始,皇家设立五门阁洞,彰显皇帝九五至尊的身份,最大的门洞只有皇帝可以进出。文武大臣走两侧门洞。一扇门折射出地位与等级。村子建起立门洞,虽只有一孔,却也变得不再是普通的村庄,门是一代帝王开始的地方,也是一个古村落人类落繁衍的开始。尽管南门阁并不奢华与恢宏,每当人们看到那扇门,就如同进了家。它是董家村人进入村子唯一的入口,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地标建筑。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遇到多少困难,一路上思念着、奔跑着,那扇门越来越近,进了门就到了家,那里有烟火的味道,是人们精神的居所。
   我跟随父亲的回忆,来到那个不为人知的时代。国民党曾在村子里驻扎并设有司令部,他们派官兵在南门阁驻守,随时登记来访人员。司令队副队长从村中选出,负责辅佐队长,他更清楚村子的一切。副队长脱下布衣,换上黄色军服,腰间别一个匣子枪,露出鬼意笑脸。人们面对他时不敢说话,更不敢靠近。那些君临一切的官兵为人们指路,发现可疑人员,引到僻静地方,好好一个人就变得遍体鳞伤。显然,那个时代,人们活得压抑,不敢大声喘气。我仿佛听见空气里发出一声叹息。之后,变成人们的隐忍和逃离。
   我站在南门阁遗址上,可以看见村庄建筑,都被“拆”字所覆盖。现在的南门阁早已移为平地。父亲回忆,阁洞在解放前夕被破坏。南门阁这个名字,我问过许多年轻人,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没听说过。
   图册和记忆里的名字,表示已经流逝的人和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人们是否还记得老村落里曾有的故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前门大街的消失,而不知去向。
   几百年的沧桑风雨,掠夺了南门阁的外表,留下历史的印痕,我用汉字的方式,记录下那些幽深的胡同和阁洞。
  粮食市街
   这条街道上重叠着许多条小道,它吵闹、喧嚣、拥挤,又彼此碰撞与依赖。民以食为天,“粮”和“食”有区别,古人说,行道曰粮,止居曰食。路上带的粮叫“干粮”,而在家里吃的饭称为食。粮与食之间隔着一条路,它是人类繁衍的谷物,人们依赖它,给我们生命延续。
   我至今仍对那那条大街记忆犹新。清晨,我从胡同向它走近,看见晨光一点一点披挂在粮食身上,把一条土路变成耀眼的金街,在我身体内部的血液里流通。人们赶着马车驴车,装满玉米、高粱、小麦、大米、黄豆、红豆,还有牲口吃的糠、麦麸,在这里进行交易。一条街道与周边道路的差别就在于尺度、方向、形式、情感以及存在的历史。正因这些因素,才使得粮食市街变得与众不同。
   地里一年的产量决定农民收成,也影响市场价格。奇怪的现象时有发生,粮价上涨,农民不着急卖。相反,粮食降价,人们就会急于出售,所以民间谚语说,庄稼老头长得怪,贵了不卖,贱了卖。庄稼人把粮食视为一生的使命。
   当我走过一段土路,看到农民把自己的一生交给粮食,他们从播种,到收进麻袋,运往粮食市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疑具有永恒性,正是这种永恒性,让一条街道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粮食市街伴随我成长,它吸纳时间,为我提供时间的入口。
   马粪和粮食的气味在空气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董家村最早的历史。马粪来自青草,源于大地。人们将马粪上在大地,长出麦苗,开出白花,庄稼长得油亮亮的。风一吹,在摇动中装着希望与收获,那是来自乡村淳朴的味道。粮食市街上的马粪,人们视珍为宝贝,绕几条道铲回家中,施于土地。
   时代变迁,尽管粮食市街已经消失,当我站到街口时,记忆如同奔涌的河流向我袭来。我想起一件事,奶奶坐在油灯下,给我们姊妹三个讲故事。很早以前,粮食市街紧邻菜市街,喧闹声一丈高过一丈。卖糠主人大声吆喝糠来,糠来,旁边菜市街上传来萝卜,青萝卜,趕集行人听成:萝卜糠了,萝卜糠了。萝卜主人整个集市没卖出几个,埋怨卖糠人,由此两家卖主争吵起来。我们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听奶奶讲。弟弟急着问,接下来怎么了?谁胜出了。奶奶摇着蒲扇,拍着凳子大笑,旁边卖蒜的见到此景,便上前拿出一辫蒜头说,蒜了,蒜了,街坊邻里和气才生材嘛!我们听着故事,试图在集市上寻找真实的事情。
   经历漫长时间之后,有些事,如同一粒米,在我的身体里静静融化,变成养分,让我或多或少的回忆那些弯曲的胡同,以及儿时的记忆。
   回忆是个性的,是一个人的经验与体验。而记忆是集体的。粮食市街跨越边界,成为集体记忆,形成村庄的历史文化形态。
   我住在粮食市街胡同里,1992年,大哥买了新相机,他拍下粮食市街第一张照片,做为纪念。大街呈S型,你会被弯曲的部分所吸引,你会想到它究竟通向哪里。街道两旁红色瓦房坚挺结实,许多窗户,有的开,有的合,这完全取决于阳光和风向。
   如果不是大集,粮食市街的午后常常笼罩在宁静中,只有些小孩子在街道上玩耍,孩子的父母更愿意他们在院子里呆着消磨时间。人们擦肩而过,不论早晚,道一声吃了吗?一句话拉近人心,道出情感。傍晚时分,人们拿起木凳出来吹吹风。风是宁静的,此时,这条街也变得安静起来。    那是一台海鸥相机,大哥找到院子里唯一取景的地方。刚下过雪,门前石榴树上还顶着未融化的积雪,这颗石榴树几十年了不往粗里长,但生命力却很强,每到八月十五都会结很多石榴,酸口的。不知什么原因让我认这棵树干妈,我在树下磕了三个头。自从一颗树成了干妈,我似乎比别人更关心她。五月开花时节,石榴上爬满蜜虫,我偷偷找来农药配上适量水,喷在花上,这药确实管用,花瓣上虫蜜没了,可没过几日,坐好的石榴花落了一地,我没敢告诉任何人,只是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捡起石榴花,装到书包里。那年八月十五,树上只结了八个大石榴,熟的咧开嘴,红里透紫。趁着月光奶奶摘下来,给我们姊妹几个吃,我掰下几粒,发现那年的石榴变得更甜了。
   今年父亲节,二姐晒出一张老照片,那是拆了的老房子,我从没有想过会离开老房子,或许失去才知道怀念。而人不可避免的是,怀念让人产生一种直觉,所有距离都变得很近。我和二姐脖子上粉色毛线围巾,是大姐学会织围巾,送给我们的,冬日里我每天戴着它。直到前几年拆迁,我在东面的小屋里看到它,洗干净带回来,压在箱子下。
   二姐嫉妒爹紧紧抓着我的手,她看得很仔细,可能是特殊日子想爹了。此时,我的心触动了一下,突然想起那年二爹拉着地排车,在街上卖粮食,他早上价要高了,以至于下午便宜出手。二爹平时很凶,但对待买粮食的顾客却挺温和,他身穿蓝迪卡布的中式长褂,五个黑色扣子镶嵌在中间整齐醒目。他喜欢穿得版正,并且特别爱干净;他喜欢把锅刷了一遍又一遍;他喜欢喂猪时,把溅在猪槽子边缘的糠抹净;他喜欢没事的时候去街上看粮食。太多了,我记不起来,甚至我越努力想他的样子,只有一个轮廓在我眼前,却不能清晰地呈现出他具体的样子。二爹去逝快十年了,一辈子还没有享过福就走了,他走得那天太匆忙,已至于母亲以为他滑到地下睡着了。拆迁换新房,他无福享受社会变化,为之带来的好日子。我伫立在街上,看着消失的粮食市街,记忆如同一道闸门,在那里碰见一些熟识或陌生的人,仿佛他们知晓我的忧伤。
   很多年中,他的身影在梦中闪过,又消失了。时间是一把利刃,划破梦境。醒来,发现那些逝去的人与事,都隐藏在大地深处,慢慢发生变化,我和他们彼此道别,消失在彼此的视线里。
   吕仁杰,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阅读》《作家》《钟山》《长城》《山东文学》《青岛文学》《海燕》《前卫文学》《翠苑》《满族文学》《芒种》《牡丹》《岁月》《文学教育》《齐鲁周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有散文诗歌作品。曾获2013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散文二等奖。诗歌入选2015济南文学大系,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7年,散文入选《2019中国散文年选》等多个选本。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当下影视作品呈现出回归个人的时代特征。贾樟柯电影聚焦中国社会底层现实人物,以部分底层人物的人生为缩影,为生活在大时代下的普通人树碑立传,表现中国社会变革中个人的生存现状。贾樟柯用影像记录社会历史发展,纪实性地呈现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场,冷静而深刻地对整个时代进行在场式的整体表达,折射出中国人精神思想的转变。贾樟柯将电影回归到电影艺术本身,通过好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真实的时代讲述者。
内容摘要:本文以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分析作品《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以此来揭示对话中人物违背合作准则和礼貌准则背后的会话含义。从而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红楼梦》 礼貌准则   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受语境因素和谈话目的的影响会刻意地违反“合作”和“礼貌”原则。格莱斯表示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发现对方会故意违反会话原则,这个时候他
内容摘要:近年来以《盘龙》为代表的网络小说“走红”欧美,进而涌现出上百家海外网站翻译中国网络文学,这种民间自发译介方式的成功给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很大的启发。本文从市场、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媒介几个方面分析《盘龙》类网络文学“走红”海外的原因,以期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有所裨益。通过译介较传统经典较浅显易读、更贴合数字阅读时代受众需求的网络小说,由浅入深地培育海外受众市场不失为现阶段可行的中国文
内容摘要:长沙方言话中有大量的特色宗教词汇,这些词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长沙特色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长沙方言词典》中归纳的89个宗教词汇进行认知语义方面的研究,探究其在隐喻上所具有的特点,同时归纳出长沙话中宗教词的概念整合,从这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长沙话 宗教词 认知语义 隐喻   作為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城,长沙市内寺庙林立,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而其
内容摘要:明清小说私塾书写具有双重显著倾向:一重表现上层社会私塾生活荒唐逸乐、子弟顽劣放纵;一重表现下层社会私塾生活压抑冷清、学生勤勉清苦。塾师教学态度与学生求学态度呈现出三种断裂的情况:一是塾师认真细致、学生贪玩放纵;二是塾师平庸狡诈、学生聪慧勤奋;三是塾师落魄贪财、学生难遇良师。私塾与鬼怪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塾师与鬼怪身份的融合:鬼怪学问化、塾师化,塾师成为鬼怪知识的掌握者。   关键词:明清小说
内容摘要:新写实小说的突破,不能纠结于文字上的创新,但也不是意境上的深入,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有些曲折,失去了原来的不少色彩,但它始终是突破了,尽管这样的突破点并不明确,甚至有着些许尴尬。新旧写实小说的对比,其实差别不算大,那么为什么带着“新”呢?本质原因在于对于现象的彰显有了另外的方式,不再固执一词,或许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便是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色彩吧。本文主要对新写实小说的突破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一
内容摘要:“人文生态”的理念重视人与生态的关系,将自然与人紧密结合。这种“人文生态”系统的视野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之注重将人物与自然相融合,从而呈现出人物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刻、意蕴更加绵长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电视剧《德雷尔一家》的解读、审美移情的视听体现、对国产剧的启示三方面,试析电视剧《德雷尔一家》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人文生态 电视剧《德雷尔一家》 审美移情 视听体现 对国产
内容摘要:“知不道”和“不知道”在使用者语感上几乎等同,但实际上“知不道”和“不知道”结构不同,在演变源流中的路线也不同。本文分别分析了二者的结构并提出了“知不道”有词汇化和语法化趋势的可能。   关键词:知不道 不知道 知不到 语法化 词汇化   “知不道”在北方方言区使用人数众多,地域分布范围广。从意义上说,大致与普通话中的“不知道”一致,但在形式上却多有不同。刘忠华(2003)指出了陕西方言
内容摘要:美国情景喜剧,作为美国价值观与美国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以轻松的节奏、幽默的对白吸引世界范围内的无数观众的同时,译者的字幕翻译不可置疑地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摩登家庭》为例,归纳情景喜剧中字幕翻译的风格和特征,并分析归化和异化翻译理念在其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情景喜剧 字幕翻译 《摩登家庭》 归化异化   情景喜剧,通常被定位为盛行于美国国家广播黄金时代的一种喜剧形式。最开
内容摘要: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新思潮派的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且意趣盎然,因而广受各国读者欢迎。《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灵感源自中国唐代传奇故事,体现了其浓厚的理想化中国趣味。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理想化的中国趣味,主要是因为芥川龙之介从小所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个人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大正文坛中国趣味创作偏向的影响。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中国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