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定位、内容与实施路径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et_lit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主持人:胡英芹(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
  主持人按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落实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挖掘思政元素,创新实施路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本专题紧密围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主题,分别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定位、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与其他各类课程的融合及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維度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试图破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与痛点,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摘 要:为明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定位,需遵循“三全育人”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文化育人的国际视野,实现全面育人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建设需按照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这三项标准,选择丰富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及文化元素作为相应的内容,建构与完善“四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高校科研特色创新类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GWTSCX092)
  作者简介:胡英芹,女,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张竹筠,男,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9-0022-06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定位入手,探讨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与实施路径,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定位
  当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落实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讨其基本内容,挖掘其基本元素,创新其实施路径,有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必须具有明确的定位:遵循“三全育人”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文化育人的国际视野,实现全面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遵循“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这说明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切实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原则。
  “三全育人”的前提是“三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三全”涉及到学校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员”涵盖高职院校育人的所有主体,包括各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甚至包括家长、社会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育人主体;“全程”涵盖育人的全过程,一方面包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包括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操作及校园文化生活等,涉及学生在校期间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涵盖的是育人的各种途径和各类载体,包括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方面的空间或场域。[3]“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高职院校正是紧紧围绕育人这个核心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落脚点就是遵循“三全育人”基本原则,通过对各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课程的合力作用、聚集效应,实现育人功能,增强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建设遵循“三全育人”原则,有利于高职院校明确育人方向及目标,解决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简单化、实施路径单一化和成效表面化等问题,进而改善思政育人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真正实施者。这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凝聚力量,发挥好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是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4]。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实质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突破,是对各类课程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课程思政建设载体,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公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整合这些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其有机、深度融合,使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教育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深刻理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基本定位,有利于解决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教学之间的相互割裂问题,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明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全面教育工作的引领和统整作用。   (三)凸显文化育人的国际视野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5]。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开拓整体性的文化视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凸显文化的育人功能,遵循文化传播、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纵深发展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与理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才能进一步有效构建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与实施路径。
  文化育人就是把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作为育人的主要内容,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和受教育者的社会践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新人[6]。“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应把文化育人作为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着力点,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遵循“三全育人”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文化育人功能,拓展文化育人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7]。就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美国的社区教育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都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
  基于文化育人的国际视野,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坚守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更要学会谦虚谨慎地吸取世界历史文化的精华,做到不“镜像式”地被动接受文化,而是要主动继承先进文化并积极创造文化,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通过以文育人,取得育人实效。
  (四)实现全面育人的有效路径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促进学校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全面育人才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培养人,而课程思政建设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路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应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当前教育实施的主体从传统的思政课教师扩展到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及其他教职员工,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扩展到学校各职能部门,从学校扩展到家庭、行业、企业、社区及社会民间组织等,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借助课程这一重要抓手,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并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及顶岗实习全过程;同时,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将其有效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课程思政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全面育人。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照搬思政理论,也不是随意挖掘幾组课程思政元素成为思政理论的浓缩版,而是需要厘清和界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机理,从各类课程内容中深挖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引领和道德认知,提炼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育人理念和价值范式,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人格素养、时政素材和安全教育等,按照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这三项标准,选择丰富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及思政元素作为相应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内容选择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8]众所周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追求的整体目标就是“立德树人”,而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就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应遵循以下标准。
  1.反映中国特色的标准。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碰撞激烈,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内容必须突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以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弘扬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传播中国文化,引导和培育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反映民族特性的标准。即通过职业教育各类课程的知识点,追溯出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彰显中华民族特性的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富有中华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自强不息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打牢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3.反映时代特征的标准。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汗水和血水相融合的发展史,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记载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重建、迅速发展、跌宕起伏、内涵发展四个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正在深化改革,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主题词真实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兴路强国、革命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思政元素被赋予了时代特征,既体现了独有的中国特色,也反映了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因此,这些反映时代特征的课程思政元素都是高职院校各类课程教学内容所应选择的素材。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载体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一些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形式,把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得更为丰富。
  1.高职院校可以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各院校可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顶岗实习、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红色之旅等多元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育人内容,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坚持社会实践和育人导向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2.高职院校应引进企业文化,培植文化活性载体。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职业熏陶;开展优秀企业家和杰出校友进校园活动,邀请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育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9]。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应以全面修订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在建设好思政课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专业课、公修课,并建设校本特色课程,构建思政课、专业课、公修课、校本课程“四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一)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以德育人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和自身系统的课程体系,是显性的思政教育形式,其地位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可替代的。思政课程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0]。思政课程的实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出发,以专门、正规的方式,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凸显思政课作为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此外,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将专业要素纳入思政课教学中;要拓展实践教学功能,发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联合共建产业学院、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思政实践教学;要开展红色之旅、研学之旅,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政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加以检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以思政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育方式,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为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以专业课程为基本载体,以技育人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课程思政严格来说就是指教师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其思政价值理念和价值范式。尤其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把握专业知识教学这条主线,把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等思政理念和范式有机、有效、有针对性地融入每个教学环节,确保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情操,塑造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11]。
  (三)以公修課程为辅修,以文育人
  公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高职院校应在公修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把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通识课程建设相融合,开设种类众多、形式多样的通识课程。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素质教育公选课“大学国文”,倡导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些铁路类高职院校开设辅修课程“铁道概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铁路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些院校开设美育教育公选课“合唱艺术”,将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受音乐专业教育的同时,了解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和艺术表演中体现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总之,高职院校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注重文化传承,这样才能筑牢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根基,涵养文化自信,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以校本课程为亮点,铸魂育人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特色校本课程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育人。我国高职院校各自拥有不同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群,具有各自深厚的行企业文化背景,因此,应该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着力研发线上线下特色校本课程,融入相关职业道德精神,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达到育人成效。如:铁道工程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火车头”精神;工科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精神;化工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注重环保意识;农学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着重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医学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着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艺术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着重坚持以美育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总之,各类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品牌优势,通过“一校一品”特色课程,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实现铸魂育人。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8)[2021-07-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228/c64094-29111484.html.
  [3]刘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92-95,111.
  [4]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2-14.
  [5]曾文婕,黄甫全.核心价值观教育:定位、内容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2):50-56.
  [6]李河水.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中的文化育人自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88-90.   [7]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8.
  [9]胡英芹,张竹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助力全面育人的路径探索——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2):15-20.
  [10]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9.
  [11]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责任编辑   贺文瑾]
  Orientation, Content and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 Yingqin, ZHANG Zhuyun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need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ree-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highlight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path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tandards of reflect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eds to select rich curriculum resource carriers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four in 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comprehensive educatio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大思政”视角,阐述了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即落实三全育人、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思政教育面临的思路缺乏创新、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思政教育模式比较传统等困境,并提出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优化思政教育模式等突破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摘 要: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从课程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创新,其构建离不开课程的支撑,需要以课程为抓手,统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套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课程结构形态经历了企业课程的出场,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并存,再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融合而成的“校企一体化课程”。基于课程的视角,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主要由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淮安市职教中心等5校合并组建而成,现有徐杨路、明远路两个校区.2009年,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持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市级财政投入不变、原有编制数和在编人员身份不变的基础上,学校划归开发区管理,形成了市、区共建共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制.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分院,标志着学校事业步入中职向高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期刊
为提高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支持机会平等,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与发展,欧盟开发欧洲同行评议机制,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或学校使用。它具有形成性、发展性的功能,特别强调促进持续质量改进。欧盟同行评议机制呈现评议过程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突出同行评议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评议环节的贯通性与整体性等特点。我国应借鉴欧盟经验,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预测长效机制及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同行评议机制。
摘 要:高职院校现行的辅导员负责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传道功能式微、教师共生关系失谐等弊端,割裂了教书与育人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协同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新趋势。从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系统论是指导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普适理论,认知差异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不知您是否有过类似的困惑,在“问题—原因—对策”式的三段论写作中,当写到对策部分时,总会有难以下笔之感,很难将其与问题、原因严格区分开来,不时有同语反复之嫌。与此相反,一些较为规范的实证研究论文,关于对策建议的内容通常只占据较小的篇幅。由此值得深思的是,对策建议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到底该占据多少篇幅?传统的对策式研究是否具有合法性基础?  追本溯源,对策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现实
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产出成果一直是学界、公众热议的话题,“excellent sheep”概念的提出与我国业已存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形成了呼应.文章在对“excellent sheep”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excellent sheep”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两个概念作了比较,明确东西方学界在现代高等教育问题上的认知差异,并进一步确定这两个概念中更为本质的要素及其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后,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知识存量上的特点,明确在业已延长的现代社会教育周期中,当前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所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合理运用,相辅相成、协同创新,目标明确、学以致用三个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有:融入课程教学,抓牢思政教育“大阵地”;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思政教育“大氛围”;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思政教育“大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发生了时代性变化。人工智能时代,在产业企业诉诸于工匠精神以寻求高端发展之路的情况下,探索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成为了急需破解的问题。通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发展历史进行解析,厘清传统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并基于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行业巨变,分析了从技术的向度上人工智能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注入的新内涵因子,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学
亲和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出来的学生愿意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是该课程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特征体现在透彻的学理性、强烈的针对性、突出的实践性、全面的渗透性以及动态的发展性等方面.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般规律并兼顾自身的特殊性.要坚持党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提供思想性、理论性资源和组织保障.要充分体察教学对象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