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很有必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应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培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小学生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例如我在上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一天小明去上学,突然间他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想”。然后我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景:小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走着走着,突然间,他看见一个漂亮的蝴蝶从身边飞过,小明追了上去,追着追着,他突然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这时突然跳出来一个小白兔,小白兔说:“这是动物王国,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那怎么办呢?”小明想。小白兔接著说:“太阳公公说,只要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给动物王国涂上漂亮的颜色,就能找回以前的颜色了,你能帮助我们吗”。看到这时,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动物王国找回颜色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用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以便能顺利地帮助动物王国找回颜色。
三、激发欲望,指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例如,我在讲解Word《绘出生动的图形》这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自选图形里的各种图形绘一幅画,图形可自主选择,教师通过展示示例作品明确任务,我只提出任务,不提出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到上交作品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有的用到了笑脸、十六角星组成了太阳、有的用到了矩形、三角形组成了房子和树……这些作品可看出小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学生在收集资料、创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地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更大的兴趣,他们就更愿意去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了学习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应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培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小学生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例如我在上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一天小明去上学,突然间他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想”。然后我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景:小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走着走着,突然间,他看见一个漂亮的蝴蝶从身边飞过,小明追了上去,追着追着,他突然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这时突然跳出来一个小白兔,小白兔说:“这是动物王国,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那怎么办呢?”小明想。小白兔接著说:“太阳公公说,只要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给动物王国涂上漂亮的颜色,就能找回以前的颜色了,你能帮助我们吗”。看到这时,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动物王国找回颜色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用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以便能顺利地帮助动物王国找回颜色。
三、激发欲望,指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例如,我在讲解Word《绘出生动的图形》这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自选图形里的各种图形绘一幅画,图形可自主选择,教师通过展示示例作品明确任务,我只提出任务,不提出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到上交作品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有的用到了笑脸、十六角星组成了太阳、有的用到了矩形、三角形组成了房子和树……这些作品可看出小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学生在收集资料、创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地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更大的兴趣,他们就更愿意去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了学习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