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春天,新的希望又在孕育。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政府不再只盯着改革发展的GDP数字,中国的老百姓也不再只顾着打自己的小算盘,国运民生交融,大国小家交融,前所未有。新年岁首,这种势头越来越强劲,民生新政踏着春天的步伐密集而来。媒体欢呼,2010年又是一个民生年;老百姓猜想,今年又会得到哪些“民生红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成为中国目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持续焦点。而之所以成为焦点,恰恰是因为矛盾和问题集结。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这个焦点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毕竟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民生问题错综缠绕在一起,并非是靠发几个“红包”,出台几个新政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经济回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景下,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事业的发展肯定还要保持一个持续的稳定性,期待爆发性的出现不太理智。
猜想之一:“民生”领跑“两会”
每年三月,北京的“两会”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关系着人民的生计,“两会”是一年之计的头等大事。纵观近年的“两会”,民生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对民生的关注逐年升温。这种变化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的变迁,折射出中国政府对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折射出中国政府执政理念顺应时代规律而变化。2010年两会势必对去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全面总结,而在这个总结中,“民生”成就将成为一笔重彩。
金融危机的寒流袭来,2009年是中国财政相当困难的一年,但是中国积极地通过投资安排来保证支出,特别是侧重于民生的支出。2009年的惠民气魄堪称大手笔,一年来,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加1653.34亿元。
接续2009年的大手笔,2010年中国政府在“民生”领域将有何新动向,吸引着全国老百姓的目光。实际上这种期盼与关注在“两会”之前已经预热,有专家不久前预计,在未来三年,中央在民生上的投入会超过10万亿。这10万亿绝对可以称之为建国60年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待到“两会”之时,“民生”必将再次成为常话而常新的一个持续兴奋点。
一个民生领跑中国政治生活的时代已经正式到來。不过,近年来,“民生”概念出现了泛化的趋势,言必称“民生”使民生问题的解决尚停留在一个浅层次,2009年的“两会”在很大可能程度上对民生在制度安排和法治化的框架内重新考量。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其内涵是指各级政府有责任解决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问题,如果限度扩大这个概念,势必会给政府操作和把握带来难题,也容易冲淡对基本问题的关注和改善。顺着这条逻辑主线深入,收入分配、物价、房价、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问题将依然位居“两会”民生问题之前列。
这一点不久前也部分得到印证,“2010年,你最希望政府解决哪些民生大事?”新华网在岁末年初推出的网上调查显示,“遏制高房价”、“维持物价稳定”、“涨工资”、“降低医疗费”、“保障教育公平”名列前茅。我们当然不能期望这些问题都在今年两会上一揽子解决,但今年两会肯定会给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制度化的思路,突破总要有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2010年的“两会”坚定地将国家工作的风向标指向民生,这一点不久就可以得到验证。
猜想之二:收入分配改革为利益格局调整破题
31年历程的渐进式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容易操作的、容易达成共识的改革多已完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益多元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2008年、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解决民生问题被党和政府列为头等大事,成效明显。但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事业建设长期滞后,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2010年,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更加繁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如何阻止工人和农民等中国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趋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民众反响甚大。要改变这种趋向,势必要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而这种打破这种利益格局的突破口就是收入分配改革,种种迹象表明,这枝弦上之箭有望在2010年射出,备受公众关注的收入分配改革有可能在2010年取得突破。而低收入人群增收或成突破点。
在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被列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年伊始,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发表谈话,论及收入分配改革。温家宝总理强调,关键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小企业服务业,推动垄断行业改革,促进城乡融合,都是撬动收入分配格局的举措。然而,从现实的效果而言,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所能做的有限,更多的将是再分配领域,通过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支出等方式使得低收入人群获益。
虽然从全局来看,仍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中国政府高层已经充分认识到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2010年这一领域可能取得突破的推进力量。如果这一领域今年取得突破,将会把一系列正面效应迅速向教育、就业、物价、房价等民生领域传导。
猜想之三: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2009年,一部电视剧《蜗居》勾起无数观众对高房价的无奈和叹息。一套房子把许多白领中产阶级的梦想压碎的故事也不断演绎。2008年房价降了一些,动念买房者稍一犹豫,结果2009年春节一过,涨声四起。房价下落的说法,没等你把气透匀实,就成了“逗你玩”。
经济学家易宪容这样评说,2009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所谓的空前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建立在个人按揭贷款比2008年增长4倍多的基础上,从而也就使得国内房地产市场由年初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转化为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不少地方房地产泡沫被吹大。
目前的房地产泡沫已由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民生问题,房地产成了一只烫手的山芋,俳徊在“放乱收死”的怪圈中。中央政府完全通过行政手段遏制目前的高房价,又会使房地产价格高空坠落,给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
继去年底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以来,今年1月10日,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土地、信贷、税收、行政监督等多种手段的调控蓝图,果然,一时间多个城市楼市降温,成交量出现下跌,这一下,焦虑的购房者,希望又被燃烧起来。
然而,事情并非看上去那样好,因为支撑中国高房价的基础并非因政策而改变。围绕房地产,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已经多年,中央的诸多政策每每到地方搁浅。2010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结束,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支独大,中央以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不会改变,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房地产市场不会有根本变化,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房价还要涨。不过,中央态度也能部分遏制地方“土地财政”的冲动,泡沫小些罢了。唯一的期望是收入增长比房价涨速要快,那2010年比上一年的压力也算是减少一些了。
猜想之四:教育改革不再“放羊”
1月11日到2月6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南海连续召开了五次座谈会,所有的主题都是一个,就是教育,主持者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一年的岁首,开如此密集和高规格的座谈自然不是走过场,这里面潜藏的信息耐人寻味。除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在今年出台的猜想之外,教育领域的改革恐怕在2010年还有较大动作。“只闻楼梯响”的启动实施教改方案在2010年可能“终见人下来”了。
如果把想像时间拓延,2009年教育部前部长周济被免职,坊间流传其原因就在于教育改革不力,致使教育不公平问题愈发严重。今年1月,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
近年来,寄生在教育改革利益驱动,制度设计异化、教育功利化趋向已经成为社会诟病的矛盾集中点。教育为民生之基,民生基础出了问题,给其他领域如就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面世,要解决的恰恰就是这些问题,使教育的改革制度化,有章可循。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积累多年的教育领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2010年,教育部最可能抓住的关键环节,就是以《纲要》为主线,在教育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上下手,正像袁贵仁部长所讲,“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综合改革办公室,使改革工作可执行、可检查、可评估。”从以往“放羊”式的教育改革权力下放变为强调宏观统筹,2010年是教育改革的由乱治整年。
猜想之五:公立医院改革或成破冰之举
今年1月21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虽然目标不甚具体,但医药卫生事业总算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方向。
医疗卫生改革今年的表现好像一个急先锋。
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由各省(区、市)分别选择1至2个城市或城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以往改革失败的阴影让人们对这次公立医院改革心存疑虑,再加上财政补偿等诸多关键环节仍悬而未决,有待敲定。不少人的观点是,医改的成败仍旧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此次公立医院改革无论成败都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民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找对了方向。如果此次医改幸而能于2010年取得成效,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属破冰之功。
猜想之六:社会保障保护网逐渐变强的转变
新农保试点启动实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养老和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办法陆续出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次上调......2010年,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支持力度较之2009年更强。
社会保障,民生之安。这张保护网够不够大,够不够坚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010年,这张网会再次张大,着眼点之一就是游离在社保制度之外的部分群体,彻底完成“从无到有”的任务。然而,真正的难点并不在于此。社会保障的投入已经成为再分配领域的一个抓手,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是一个真正的难题,这张网已经足够大,但依然不够坚强。要完成从大到强的转变,不单是钱的问题,更有制度和经济形势的挑战。
猜想之七:就业分化现象凸现
2009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完成了预期目标,但是不少人回想起找工作的过程好像一场恶梦。金融危机的影响兼之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犹如雪上加霜。
2010年我国就业的目标任务是: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惯性思维是,既然去年严峻形势下实现1100万人就业,随着经济进一步回升,今年应该给一个更高的期待。事实未必。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持续,现在说脱离这个阴影为时尚早。由于政府投资拉动的表面经济升温,掩藏了深层的经济问题,除垄断性企业之外,中国的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仍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活力,甚至中小企业还有负担更重的趋势,用工需求疲软。而从劳动力供求来看,供过于求的压力还在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压力之下,就业人群正悄悄发生分化。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约为630万人,为历年来最高。其就业形势依然“水深火热”,而农民工则渐渐走俏,就业水平甚至超过金融危机冲击之前。即使国家就业专项资金将超过去年的460亿元,就业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依然将是一次磨练。
猜想之八:通货膨胀来袭
网上一位网友在博客里感慨,“09年的水价上调了,房价疯涨了,菜市场再也见不到一块钱以下的菜了,一块钱四个的馒头倒是还能碰见,可馒头的个头也快缩小成鹌鹑蛋大小了”、“物价啊,别涨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作为宏观经济来讲,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运作、总量和结构调整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内外需平衡等问题上,都存在两难的选择,在所有涉及到经济工作的关键环节上,也面临着两难的取舍。飙升的房价和股市,推高着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刚刚苏醒的投资意识使大量资金绕过实体经济不断涌入虚拟经济,助推资本市场泡沫化不断积累扩大,一旦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层面,就会把“通胀预期”就变成了“通货膨胀”。
通胀有一定“滞后期”,大致为1~2年或2~3年,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考验。
猜想之九:低碳经济,一个“美丽的神话”将破灭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最近最流行的概念,包括奥巴马在内的许多政要,都把低碳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地方和人士,也纷纷响应,甚至将其提高到一个相当的民生高度进行赞美,炒的相当热闹。
从长远而言,低碳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是有益的。然而,在目前经济尚在低层次发展,民生尚在基本面解决的中国而言,则显得有些滑稽。在看得见的时间内,所谓转向清洁能源的调整显然是不可行的,不但技术上不可行,资本投入也不可行。在世界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低碳经济像一个“美丽的神话”,2010年将归于沉寂,也许过几年人们再拾起它。
猜想之十:民生问题倒逼服务型政府转变
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责任,目前已达成共识。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阻碍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效率,这种状况在2010年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观,集中表现是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的力度将加大。
政府職能转变始终在稳步推进,改革指向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上,而具体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上。2010年,政治体制改革可能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全社会已经形成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反作用于政府职能转变,倒逼服务型政府转变进程加快。
(本文作者为《科技风》杂志主编)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政府不再只盯着改革发展的GDP数字,中国的老百姓也不再只顾着打自己的小算盘,国运民生交融,大国小家交融,前所未有。新年岁首,这种势头越来越强劲,民生新政踏着春天的步伐密集而来。媒体欢呼,2010年又是一个民生年;老百姓猜想,今年又会得到哪些“民生红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成为中国目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持续焦点。而之所以成为焦点,恰恰是因为矛盾和问题集结。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这个焦点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毕竟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民生问题错综缠绕在一起,并非是靠发几个“红包”,出台几个新政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经济回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景下,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事业的发展肯定还要保持一个持续的稳定性,期待爆发性的出现不太理智。
猜想之一:“民生”领跑“两会”
每年三月,北京的“两会”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关系着人民的生计,“两会”是一年之计的头等大事。纵观近年的“两会”,民生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对民生的关注逐年升温。这种变化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的变迁,折射出中国政府对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折射出中国政府执政理念顺应时代规律而变化。2010年两会势必对去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全面总结,而在这个总结中,“民生”成就将成为一笔重彩。
金融危机的寒流袭来,2009年是中国财政相当困难的一年,但是中国积极地通过投资安排来保证支出,特别是侧重于民生的支出。2009年的惠民气魄堪称大手笔,一年来,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加1653.34亿元。
接续2009年的大手笔,2010年中国政府在“民生”领域将有何新动向,吸引着全国老百姓的目光。实际上这种期盼与关注在“两会”之前已经预热,有专家不久前预计,在未来三年,中央在民生上的投入会超过10万亿。这10万亿绝对可以称之为建国60年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待到“两会”之时,“民生”必将再次成为常话而常新的一个持续兴奋点。
一个民生领跑中国政治生活的时代已经正式到來。不过,近年来,“民生”概念出现了泛化的趋势,言必称“民生”使民生问题的解决尚停留在一个浅层次,2009年的“两会”在很大可能程度上对民生在制度安排和法治化的框架内重新考量。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其内涵是指各级政府有责任解决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问题,如果限度扩大这个概念,势必会给政府操作和把握带来难题,也容易冲淡对基本问题的关注和改善。顺着这条逻辑主线深入,收入分配、物价、房价、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问题将依然位居“两会”民生问题之前列。
这一点不久前也部分得到印证,“2010年,你最希望政府解决哪些民生大事?”新华网在岁末年初推出的网上调查显示,“遏制高房价”、“维持物价稳定”、“涨工资”、“降低医疗费”、“保障教育公平”名列前茅。我们当然不能期望这些问题都在今年两会上一揽子解决,但今年两会肯定会给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制度化的思路,突破总要有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2010年的“两会”坚定地将国家工作的风向标指向民生,这一点不久就可以得到验证。
猜想之二:收入分配改革为利益格局调整破题
31年历程的渐进式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容易操作的、容易达成共识的改革多已完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益多元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2008年、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解决民生问题被党和政府列为头等大事,成效明显。但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事业建设长期滞后,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2010年,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更加繁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如何阻止工人和农民等中国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趋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民众反响甚大。要改变这种趋向,势必要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而这种打破这种利益格局的突破口就是收入分配改革,种种迹象表明,这枝弦上之箭有望在2010年射出,备受公众关注的收入分配改革有可能在2010年取得突破。而低收入人群增收或成突破点。
在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被列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年伊始,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发表谈话,论及收入分配改革。温家宝总理强调,关键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小企业服务业,推动垄断行业改革,促进城乡融合,都是撬动收入分配格局的举措。然而,从现实的效果而言,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所能做的有限,更多的将是再分配领域,通过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支出等方式使得低收入人群获益。
虽然从全局来看,仍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中国政府高层已经充分认识到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2010年这一领域可能取得突破的推进力量。如果这一领域今年取得突破,将会把一系列正面效应迅速向教育、就业、物价、房价等民生领域传导。
猜想之三: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2009年,一部电视剧《蜗居》勾起无数观众对高房价的无奈和叹息。一套房子把许多白领中产阶级的梦想压碎的故事也不断演绎。2008年房价降了一些,动念买房者稍一犹豫,结果2009年春节一过,涨声四起。房价下落的说法,没等你把气透匀实,就成了“逗你玩”。
经济学家易宪容这样评说,2009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所谓的空前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建立在个人按揭贷款比2008年增长4倍多的基础上,从而也就使得国内房地产市场由年初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转化为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不少地方房地产泡沫被吹大。
目前的房地产泡沫已由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民生问题,房地产成了一只烫手的山芋,俳徊在“放乱收死”的怪圈中。中央政府完全通过行政手段遏制目前的高房价,又会使房地产价格高空坠落,给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
继去年底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以来,今年1月10日,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土地、信贷、税收、行政监督等多种手段的调控蓝图,果然,一时间多个城市楼市降温,成交量出现下跌,这一下,焦虑的购房者,希望又被燃烧起来。
然而,事情并非看上去那样好,因为支撑中国高房价的基础并非因政策而改变。围绕房地产,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已经多年,中央的诸多政策每每到地方搁浅。2010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结束,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支独大,中央以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不会改变,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房地产市场不会有根本变化,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房价还要涨。不过,中央态度也能部分遏制地方“土地财政”的冲动,泡沫小些罢了。唯一的期望是收入增长比房价涨速要快,那2010年比上一年的压力也算是减少一些了。
猜想之四:教育改革不再“放羊”
1月11日到2月6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南海连续召开了五次座谈会,所有的主题都是一个,就是教育,主持者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一年的岁首,开如此密集和高规格的座谈自然不是走过场,这里面潜藏的信息耐人寻味。除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在今年出台的猜想之外,教育领域的改革恐怕在2010年还有较大动作。“只闻楼梯响”的启动实施教改方案在2010年可能“终见人下来”了。
如果把想像时间拓延,2009年教育部前部长周济被免职,坊间流传其原因就在于教育改革不力,致使教育不公平问题愈发严重。今年1月,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
近年来,寄生在教育改革利益驱动,制度设计异化、教育功利化趋向已经成为社会诟病的矛盾集中点。教育为民生之基,民生基础出了问题,给其他领域如就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面世,要解决的恰恰就是这些问题,使教育的改革制度化,有章可循。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积累多年的教育领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2010年,教育部最可能抓住的关键环节,就是以《纲要》为主线,在教育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上下手,正像袁贵仁部长所讲,“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综合改革办公室,使改革工作可执行、可检查、可评估。”从以往“放羊”式的教育改革权力下放变为强调宏观统筹,2010年是教育改革的由乱治整年。
猜想之五:公立医院改革或成破冰之举
今年1月21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虽然目标不甚具体,但医药卫生事业总算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方向。
医疗卫生改革今年的表现好像一个急先锋。
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由各省(区、市)分别选择1至2个城市或城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以往改革失败的阴影让人们对这次公立医院改革心存疑虑,再加上财政补偿等诸多关键环节仍悬而未决,有待敲定。不少人的观点是,医改的成败仍旧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此次公立医院改革无论成败都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民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找对了方向。如果此次医改幸而能于2010年取得成效,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属破冰之功。
猜想之六:社会保障保护网逐渐变强的转变
新农保试点启动实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养老和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办法陆续出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次上调......2010年,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支持力度较之2009年更强。
社会保障,民生之安。这张保护网够不够大,够不够坚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010年,这张网会再次张大,着眼点之一就是游离在社保制度之外的部分群体,彻底完成“从无到有”的任务。然而,真正的难点并不在于此。社会保障的投入已经成为再分配领域的一个抓手,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才是一个真正的难题,这张网已经足够大,但依然不够坚强。要完成从大到强的转变,不单是钱的问题,更有制度和经济形势的挑战。
猜想之七:就业分化现象凸现
2009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完成了预期目标,但是不少人回想起找工作的过程好像一场恶梦。金融危机的影响兼之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犹如雪上加霜。
2010年我国就业的目标任务是: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惯性思维是,既然去年严峻形势下实现1100万人就业,随着经济进一步回升,今年应该给一个更高的期待。事实未必。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持续,现在说脱离这个阴影为时尚早。由于政府投资拉动的表面经济升温,掩藏了深层的经济问题,除垄断性企业之外,中国的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仍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活力,甚至中小企业还有负担更重的趋势,用工需求疲软。而从劳动力供求来看,供过于求的压力还在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压力之下,就业人群正悄悄发生分化。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约为630万人,为历年来最高。其就业形势依然“水深火热”,而农民工则渐渐走俏,就业水平甚至超过金融危机冲击之前。即使国家就业专项资金将超过去年的460亿元,就业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依然将是一次磨练。
猜想之八:通货膨胀来袭
网上一位网友在博客里感慨,“09年的水价上调了,房价疯涨了,菜市场再也见不到一块钱以下的菜了,一块钱四个的馒头倒是还能碰见,可馒头的个头也快缩小成鹌鹑蛋大小了”、“物价啊,别涨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作为宏观经济来讲,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运作、总量和结构调整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内外需平衡等问题上,都存在两难的选择,在所有涉及到经济工作的关键环节上,也面临着两难的取舍。飙升的房价和股市,推高着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刚刚苏醒的投资意识使大量资金绕过实体经济不断涌入虚拟经济,助推资本市场泡沫化不断积累扩大,一旦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层面,就会把“通胀预期”就变成了“通货膨胀”。
通胀有一定“滞后期”,大致为1~2年或2~3年,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考验。
猜想之九:低碳经济,一个“美丽的神话”将破灭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最近最流行的概念,包括奥巴马在内的许多政要,都把低碳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地方和人士,也纷纷响应,甚至将其提高到一个相当的民生高度进行赞美,炒的相当热闹。
从长远而言,低碳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是有益的。然而,在目前经济尚在低层次发展,民生尚在基本面解决的中国而言,则显得有些滑稽。在看得见的时间内,所谓转向清洁能源的调整显然是不可行的,不但技术上不可行,资本投入也不可行。在世界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低碳经济像一个“美丽的神话”,2010年将归于沉寂,也许过几年人们再拾起它。
猜想之十:民生问题倒逼服务型政府转变
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责任,目前已达成共识。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阻碍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效率,这种状况在2010年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观,集中表现是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的力度将加大。
政府職能转变始终在稳步推进,改革指向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上,而具体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上。2010年,政治体制改革可能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全社会已经形成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反作用于政府职能转变,倒逼服务型政府转变进程加快。
(本文作者为《科技风》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