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洗灭了他们创新的火花,决定了在青年一代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艰苦的工程。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循规蹈矩,要求全体学生整齐划一,强调对现有知识进行“盘点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中国几千年的科举考试使“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入人心,高考成了学习者改变命运的决定因素,于是教育的方向以高考为指挥棒,以考试分数论英雄,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思维迫在眉睫,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有:
1.改变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教法与学法,建立新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教学模式。物理学的研究,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在共性之中,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对这种个性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加强物理教学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所以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富有生机活力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无论是在传授知识还是在练习巩固时都应注重问题意识的启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新问题,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再次教师应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创造力水平达到最大化;而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则会阻碍个性发展,甚至扼杀创造力。再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联系实际,参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多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适当时给予奖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否定。
2.创新教育手段。
当前,我们的教育手段仍然是以“口头语言+文字材料”、“粉笔+黑板”为主,这样简陋落后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手段,如幻灯、录音、投影、计算机等等,千万不要闲置不用或害怕“麻烦”;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技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多媒体教育研究,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当成为教育和科研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和学习手段。
3.培养学生创新的学习方法。
理论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海纳特指出"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每个人均具有创造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在科学创新中,逻辑方法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牛顿就非常重视演绎法,他把以演绎为基础的公理方法与实验方法恰当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他在科学发现中所遇到的问题,因而取得了牛顿力学这样的成功范例,要是没有演绎法这样强大的逻辑工具,也许再多苹果砸到牛顿头上,估计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理论。
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据说凯库勒从梦中飞舞的蛇这一灵感悟出了苯的环形结构式,爱因斯坦也曾谈到过相信直觉和灵感的作用,灵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应该把灵感绝对化、神秘化。
4.创新教育环境。
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对创设、营造、鼓动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创造创新教育环境呢?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5.创新考核制度。
我们的考核制度往往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和学校,在有意无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要把培养的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学生应当树立“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是21世纪的好学生”的思想,教师和学校应树立“如果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失误”的思想。学生把提高自身创新素质作为自己的追求,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未来中国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循规蹈矩,要求全体学生整齐划一,强调对现有知识进行“盘点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中国几千年的科举考试使“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入人心,高考成了学习者改变命运的决定因素,于是教育的方向以高考为指挥棒,以考试分数论英雄,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思维迫在眉睫,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有:
1.改变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教法与学法,建立新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教学模式。物理学的研究,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在共性之中,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对这种个性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加强物理教学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所以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富有生机活力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无论是在传授知识还是在练习巩固时都应注重问题意识的启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新问题,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再次教师应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创造力水平达到最大化;而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则会阻碍个性发展,甚至扼杀创造力。再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联系实际,参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多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适当时给予奖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否定。
2.创新教育手段。
当前,我们的教育手段仍然是以“口头语言+文字材料”、“粉笔+黑板”为主,这样简陋落后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手段,如幻灯、录音、投影、计算机等等,千万不要闲置不用或害怕“麻烦”;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技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多媒体教育研究,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当成为教育和科研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和学习手段。
3.培养学生创新的学习方法。
理论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海纳特指出"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每个人均具有创造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在科学创新中,逻辑方法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牛顿就非常重视演绎法,他把以演绎为基础的公理方法与实验方法恰当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他在科学发现中所遇到的问题,因而取得了牛顿力学这样的成功范例,要是没有演绎法这样强大的逻辑工具,也许再多苹果砸到牛顿头上,估计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理论。
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据说凯库勒从梦中飞舞的蛇这一灵感悟出了苯的环形结构式,爱因斯坦也曾谈到过相信直觉和灵感的作用,灵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应该把灵感绝对化、神秘化。
4.创新教育环境。
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对创设、营造、鼓动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创造创新教育环境呢?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5.创新考核制度。
我们的考核制度往往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和学校,在有意无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要把培养的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学生应当树立“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是21世纪的好学生”的思想,教师和学校应树立“如果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失误”的思想。学生把提高自身创新素质作为自己的追求,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未来中国的人才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