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成为路的地方从此便不再长草,那是不是,路的开拓者把路上的草都拔来做了鞋?而草鞋又因了小草破土而生的勇气和向阳而长的气魄,有了坚韧的个性,同时又因为草本吸收阳光雨露,集结天地精华,草鞋又有了来自自然的柔性。柔韧相间,着草鞋者,一心淡然。
只是而今,布鞋、麻鞋、皮鞋……纷纷登上台面,许是为了忘却那段艰苦的岁月,许是为了美观舒适,许是为了出入的颜面……草鞋似乎被遗忘在苍凉的远古,草鞋的制作工艺怕是也要被尘封。
笑着闹着一回首,竟已延传千年
提起草鞋,似乎很多人满脑子里都是贫瘠和落后。但不可否认,它最初也是一项让祖先引以为傲的发明。
草鞋的起源恐怕是在兽皮为裳、树叶为裙的上古时期,可算得上是我们祖先的一项重要发明。草鞋的由来已久,可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来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
它在上古时代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据北宋文学家吴坰《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据史料记载,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草鞋去见魏王;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可见,草鞋也曾风靡一时。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也以穿草鞋为时髦——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
只是到了两汉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布鞋、革履等中高档鞋子开始大行其道,而草鞋的境地每况愈下,不管打草鞋的还是穿草鞋的,都沦为穷人的标志。
打草鞋【1】的行当虽然并不显眼,但它和织席的行当一样,祖师爷是赫赫有名的三国刘备刘玄德。《三国演义》第一章里面说刘备家贫,以贩履、织席为业。这位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家境贫寒,在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前,就曾干着卖草鞋这一行。也因为罗贯中一言,刘备便成了打草鞋行当的祖师爷。
千年的艺术,万年的训诫
草鞋看似简单,但手工制作起来却充满艰辛。“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双只卖几文钱,可怜推脱指尖肉。推草鞋人手指痛,着草鞋人脚趾冻。贫民一样父母生,受苦这般堪一恸。”【2】
的确,自古以来,草鞋大多形制单薄,有底无帮。虽说是鞋,其实就是一副草编的脚垫而已。伴随物质条件的提高,草鞋慢慢发展演变,而今的草鞋已经兼具美观与舒适。只是打草鞋的辛苦依旧。
草鞋编织一般常用的材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毛线或者布条作为编织材料;还有一种就是用稻草搓绳作为编织材料;再一种就是用竹麻作为编织材料。温州一带,是以当地原材料稻草为主。四川一带则是以竹麻为主要材料。温州平阳县凤卧镇的耄耋老人廖上庭十几岁就跟着他父亲学打草鞋,现在谈起,依旧眉飞色舞。
除了原材料的选择,工具也是打草鞋的必备之物。廖上庭老人介绍,打草鞋的整套工具包括草鞋耙、草鞋齿、草鞋拗、草鞋腰、草鞋槌五件木制家什和一把剪刀。此外,草鞋腰上还要系上一条布带,以便扎缚固定在腰部。
备料很是关键,首先要搓好打草鞋所用的经条(俗名叫草鞋筋)。先用双手搓好筷子那么粗细的络麻绳索,再视脚板长短制成一个作为草鞋经条的四茎绳网。然后用草鞋槌反复捶打预先备足的打草鞋所用的优质稻草,直到变软,以此作为草鞋的纬条。草鞋所用的纬条除了稻草外,讲究点的人还会掺杂络麻和旧布条等,增加牢固程度或达到美观目的。不过主要原料还是稻草,这也是草鞋之名的由来。等经纬料都准备齐整了,打草鞋的人先把草鞋耙架在四尺条凳的一头,将稻草秆斜倚在草鞋耙前,以便抽取。再将草鞋齿放在草鞋耙后面靠近人的部位,人则横骑,坐在条凳的另一端。
打草鞋时,抽取几根作为纬条的稻草,用双手交错搓拧成束,然后从左向右、又从右向左,如织布穿梭一般,一束一束地打上去。每当打到2寸光景,就用草鞋拗插在草鞋齿的齿中,左右用力拗动,将已打好的草鞋身部分夹紧束密,以达到鞋底厚实瓷密的效果。不过拗草鞋的力度要均匀而恰到好处,不可用力过大。不然,拗动的力气大于绳索承受量,作为经条的草鞋筋断掉后,那就麻烦了。
一双草鞋打好后,取下来放在石头上用草鞋槌捶软,最后用剪刀修整一下即告完工。由此可见,手工制作草鞋并不简单,除了原材料的选择,工具的制作,最重要的就是力度的把握。
着草履,渐行渐远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步行的草鞋早已完成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草鞋文化,打草鞋、穿草鞋这种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既体现了勤劳和智慧,又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地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
而且现在草鞋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草鞋的原料是玉米皮、蒲草、植物复合绳、棉柳等,源自大自然,没有任何的异味和污染,可谓是天然的工艺品,既环保健康,又不失时尚。
我们常言,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其实,合不合脚,鞋也知道。草鞋因为其原料的特殊性,可以依着穿着者的习惯,实现对穿着者脚的最佳匹配。对于草鞋,除了当下列出的种种优点,着草鞋还是一种修为。
每一双草鞋的制作过程,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对现代人而言,草鞋的传承早已不再是包裹以免扎伤脚底部,更是一种对行万里路的督促,和对返归自然的倡导。
只是而今,布鞋、麻鞋、皮鞋……纷纷登上台面,许是为了忘却那段艰苦的岁月,许是为了美观舒适,许是为了出入的颜面……草鞋似乎被遗忘在苍凉的远古,草鞋的制作工艺怕是也要被尘封。
笑着闹着一回首,竟已延传千年
提起草鞋,似乎很多人满脑子里都是贫瘠和落后。但不可否认,它最初也是一项让祖先引以为傲的发明。
草鞋的起源恐怕是在兽皮为裳、树叶为裙的上古时期,可算得上是我们祖先的一项重要发明。草鞋的由来已久,可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来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
它在上古时代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据北宋文学家吴坰《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据史料记载,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草鞋去见魏王;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可见,草鞋也曾风靡一时。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也以穿草鞋为时髦——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
只是到了两汉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布鞋、革履等中高档鞋子开始大行其道,而草鞋的境地每况愈下,不管打草鞋的还是穿草鞋的,都沦为穷人的标志。
打草鞋【1】的行当虽然并不显眼,但它和织席的行当一样,祖师爷是赫赫有名的三国刘备刘玄德。《三国演义》第一章里面说刘备家贫,以贩履、织席为业。这位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家境贫寒,在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前,就曾干着卖草鞋这一行。也因为罗贯中一言,刘备便成了打草鞋行当的祖师爷。
千年的艺术,万年的训诫
草鞋看似简单,但手工制作起来却充满艰辛。“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双只卖几文钱,可怜推脱指尖肉。推草鞋人手指痛,着草鞋人脚趾冻。贫民一样父母生,受苦这般堪一恸。”【2】
的确,自古以来,草鞋大多形制单薄,有底无帮。虽说是鞋,其实就是一副草编的脚垫而已。伴随物质条件的提高,草鞋慢慢发展演变,而今的草鞋已经兼具美观与舒适。只是打草鞋的辛苦依旧。
草鞋编织一般常用的材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毛线或者布条作为编织材料;还有一种就是用稻草搓绳作为编织材料;再一种就是用竹麻作为编织材料。温州一带,是以当地原材料稻草为主。四川一带则是以竹麻为主要材料。温州平阳县凤卧镇的耄耋老人廖上庭十几岁就跟着他父亲学打草鞋,现在谈起,依旧眉飞色舞。
除了原材料的选择,工具也是打草鞋的必备之物。廖上庭老人介绍,打草鞋的整套工具包括草鞋耙、草鞋齿、草鞋拗、草鞋腰、草鞋槌五件木制家什和一把剪刀。此外,草鞋腰上还要系上一条布带,以便扎缚固定在腰部。
备料很是关键,首先要搓好打草鞋所用的经条(俗名叫草鞋筋)。先用双手搓好筷子那么粗细的络麻绳索,再视脚板长短制成一个作为草鞋经条的四茎绳网。然后用草鞋槌反复捶打预先备足的打草鞋所用的优质稻草,直到变软,以此作为草鞋的纬条。草鞋所用的纬条除了稻草外,讲究点的人还会掺杂络麻和旧布条等,增加牢固程度或达到美观目的。不过主要原料还是稻草,这也是草鞋之名的由来。等经纬料都准备齐整了,打草鞋的人先把草鞋耙架在四尺条凳的一头,将稻草秆斜倚在草鞋耙前,以便抽取。再将草鞋齿放在草鞋耙后面靠近人的部位,人则横骑,坐在条凳的另一端。
打草鞋时,抽取几根作为纬条的稻草,用双手交错搓拧成束,然后从左向右、又从右向左,如织布穿梭一般,一束一束地打上去。每当打到2寸光景,就用草鞋拗插在草鞋齿的齿中,左右用力拗动,将已打好的草鞋身部分夹紧束密,以达到鞋底厚实瓷密的效果。不过拗草鞋的力度要均匀而恰到好处,不可用力过大。不然,拗动的力气大于绳索承受量,作为经条的草鞋筋断掉后,那就麻烦了。
一双草鞋打好后,取下来放在石头上用草鞋槌捶软,最后用剪刀修整一下即告完工。由此可见,手工制作草鞋并不简单,除了原材料的选择,工具的制作,最重要的就是力度的把握。
着草履,渐行渐远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步行的草鞋早已完成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草鞋文化,打草鞋、穿草鞋这种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既体现了勤劳和智慧,又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地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
而且现在草鞋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草鞋的原料是玉米皮、蒲草、植物复合绳、棉柳等,源自大自然,没有任何的异味和污染,可谓是天然的工艺品,既环保健康,又不失时尚。
我们常言,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其实,合不合脚,鞋也知道。草鞋因为其原料的特殊性,可以依着穿着者的习惯,实现对穿着者脚的最佳匹配。对于草鞋,除了当下列出的种种优点,着草鞋还是一种修为。
每一双草鞋的制作过程,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对现代人而言,草鞋的传承早已不再是包裹以免扎伤脚底部,更是一种对行万里路的督促,和对返归自然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