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有足够的是非观,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要定心静气,不盲目"跟风",追求"流行"。语文教学呼唤"本色"。本色语文简简单单,没有太多的"电化",没有矫情的表演;本色语文平平淡淡,只有读文,只有语言;本色语文扎扎实实,关注着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本色语文轻轻松松,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毫无顾忌表露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也是我梦想中的语文。
【关键词】语文 文本 本色
【中图分类号】G 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68-02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还时有学生语惊四座的真知灼见。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就会窥视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作秀过度。某些教师存在浮躁心理,缺少"书生本色"的语文味。纷至沓来的行行色色、良莠不齐的公开课、观摩课,确实让广大教师们看花了眼,各种关于新课程解读的书籍及大相径庭的专家观点,令老师们无所适从,以至某些教师因此迷失了自己,产生了只追求形式,追求热闹,追求流行的浮躁心理,使语文课变成了一场"教师秀"。
2.理解过偏。课改之前,教师们由于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把好好的一篇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课改后的今天,不少教师却在批判的基础上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上课时,漠视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一味刻意强调文章的人文性。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会积累其间的语言,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试问,这样的语文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3.拓展过深。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老师未能很好地领会拓展的实质,误将拓展当成阅读教学课堂的主旋律,盲目追赶时髦,使得拓展背离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初宗,走入了误区。
二、美景如画须细看,最动人处是天然
1.琢磨文本的语言特点。有人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
2.理解文本的表达方法。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只顾及"意"与"言"其中一方面,都是低级趣味的。王尚文教授说:"语感就是言语形式感。"新课标中说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们认为理解言语的表达方式具有认识、审美等多重价值,阅读教学不光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思想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表达的。
3.了解文本的语言背景。文本解读的传统方式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如果对作者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对这个作品的把握也容易出现偏差。因此,阅读文章时要注意结合文本的语言背景,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尊重文本,把握文章大意。
4.读懂文本的留白艺术。教师常常引导学生要把厚书读薄,还要把薄书读厚。尤其是文章的空白处。文章的空白处犹如国画的留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语文老师一定要读懂文本的空白艺术,文本未能详尽的地方,要通过理解和感悟去补白、去揣摩、去发挥,让其更丰满、具体、生动。
5.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语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作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所以教师解读文本必须立足于文本,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触,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潜心会文,琢磨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思考文本的教育价值,通过揣摩语言文字来达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只有潜心会文、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我们才能洒脱驰骋、游刃有余,才能呈现精彩的生成。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精心捕捉辐射点。课文中暗藏一些辐射点,把握住这些辐射点,好似抓住了一条线,可以把课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能使我们更快地进入与文本的对话状态。
2.重锤敲打精彩点。有的课文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和关键语句,我们要牢牢把握,重锤敲打。
3.巧妙运用发散点。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的发散点也靠我们去把握。
4.着重突破疑难点。文本中还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地方,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猜测揣摩这些语言点,并预设突破的方法。
5.开发拓展空白点。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
不管是什么境界,最讲究的是"自然"。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我们经历"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三重境界: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http://www.pep.com.cn/xiaoyu/index.htm
[2]刘云生.《滋育心根:旨归本原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3期
【关键词】语文 文本 本色
【中图分类号】G 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68-02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还时有学生语惊四座的真知灼见。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就会窥视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作秀过度。某些教师存在浮躁心理,缺少"书生本色"的语文味。纷至沓来的行行色色、良莠不齐的公开课、观摩课,确实让广大教师们看花了眼,各种关于新课程解读的书籍及大相径庭的专家观点,令老师们无所适从,以至某些教师因此迷失了自己,产生了只追求形式,追求热闹,追求流行的浮躁心理,使语文课变成了一场"教师秀"。
2.理解过偏。课改之前,教师们由于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把好好的一篇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课改后的今天,不少教师却在批判的基础上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上课时,漠视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一味刻意强调文章的人文性。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会积累其间的语言,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试问,这样的语文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3.拓展过深。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老师未能很好地领会拓展的实质,误将拓展当成阅读教学课堂的主旋律,盲目追赶时髦,使得拓展背离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初宗,走入了误区。
二、美景如画须细看,最动人处是天然
1.琢磨文本的语言特点。有人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
2.理解文本的表达方法。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只顾及"意"与"言"其中一方面,都是低级趣味的。王尚文教授说:"语感就是言语形式感。"新课标中说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们认为理解言语的表达方式具有认识、审美等多重价值,阅读教学不光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思想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表达的。
3.了解文本的语言背景。文本解读的传统方式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如果对作者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对这个作品的把握也容易出现偏差。因此,阅读文章时要注意结合文本的语言背景,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尊重文本,把握文章大意。
4.读懂文本的留白艺术。教师常常引导学生要把厚书读薄,还要把薄书读厚。尤其是文章的空白处。文章的空白处犹如国画的留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语文老师一定要读懂文本的空白艺术,文本未能详尽的地方,要通过理解和感悟去补白、去揣摩、去发挥,让其更丰满、具体、生动。
5.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语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作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所以教师解读文本必须立足于文本,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触,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潜心会文,琢磨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思考文本的教育价值,通过揣摩语言文字来达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只有潜心会文、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我们才能洒脱驰骋、游刃有余,才能呈现精彩的生成。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精心捕捉辐射点。课文中暗藏一些辐射点,把握住这些辐射点,好似抓住了一条线,可以把课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能使我们更快地进入与文本的对话状态。
2.重锤敲打精彩点。有的课文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和关键语句,我们要牢牢把握,重锤敲打。
3.巧妙运用发散点。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的发散点也靠我们去把握。
4.着重突破疑难点。文本中还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地方,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猜测揣摩这些语言点,并预设突破的方法。
5.开发拓展空白点。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
不管是什么境界,最讲究的是"自然"。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我们经历"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三重境界: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http://www.pep.com.cn/xiaoyu/index.htm
[2]刘云生.《滋育心根:旨归本原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