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元著同志是我的亲密战友,尽管他和我们永别已有两年多,但只要想起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感念万分。
元著同志剧河北省沧县人,1924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缺吃少穿的艰苦日子里成长到14岁,正好是“七·七”事变的第二年——1938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他的家乡也一们被敌人占领,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遭受蹂躏的惨状,使他忍无可忍,怀着满腔仇恨逃离家乡,投奔了一直和敌人拚杀,由肖华率领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参军不久,被送到冀鲁边区军政学校举习,以后分配到政治部宣传队工作,他年龄虽小,却非常勤奋好学,进步很快,1939年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月又被评为青年模范。1940年3月中旬,根据一一五师师都指示,恢复三四三旅番号,将鲁西地区我军统一整编,独立旅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部队合并为三四三旅并兼鲁西军区,这时把我从冀鲁边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调到军区后勤部政治处任教育干事,正好温元著同志在政治处任青年干事,行军作战总在一起,逐渐就成了知交好友,无话不谈。
遗憾的是,1941年7月,鲁西、冀鲁豫两个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温元著同志被送到陆军中学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使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分道扬镳,但仍然常有联系。
]942年,是敌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为配合太平洋战争,巩固其战略后方,接连不断的对我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清剿”、“扫荡”,冀鲁豫边区就处在这样严重的困难之中。9月27日,日本华北派遣军以济南驻屯军为主力,纠集津浦、平汉、陇海铁路沿线及当地日伪军约万余人,分兵8路向我濮、范、观中心区进行合围,“扫荡”,妄图消灭我边区党、政军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这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抗日根据地。尽管我军有所准备,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先敌转出外线,但仍有少数非战斗单位受到严重损失。
陆军中聿实际上就是抗大一分校二校,9月27日拂晓发现敌情后,随即紧急集合向东转移,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发现陷入了敌人合围的中心,火力越来越猛,以致部队无祛统一指挥,人们只好分散行动,南冲北突,形成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
经过一整天展转突围,陆军中学学员队和校机关大部分人员先后脱险,但也有不少同志牺牲、负伤、被俘,温元著同志也是被俘的一个。
第二天,这些被俘人员被分批装上汽车,押到郓城,关进一个破破烂烂的院子里,大家挤在一起相互鼓励叮嘱,不论遇到什么情况,绝不能暴露自己和其他同志的身份,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坚决逃跑归队,这可以说,成了他们共同对付敌人的“公约”。
几天来,大家没有吃、没有喝,紧张劳累到了极点。就这样,从郓城押解到挤宁,从济宁押解到济南,关到一个靠车站不远的外国石油公司的房子里,门上挂着“临时俘虏收容所”的牌子。几天后,敌人宪兵队军官进行了唯一的一次“审讯”,他说:“谁是党员、干部,自己说出来,会更加优待”。但大家不管他如何玩弄“怀柔政策”,除了坚持原来的“口供”外,—直保持沉默。不久,敌人按照被俘人员的编号,叫出100多人,送进了伪新民会的“救国训练所”,大部分仍然关在“收容所“。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训练所”、“收容所”还是监狱,都是无法活着出来的“死牢”,因此,暴动、越狱就成了难友们的共同心愿和斗争目标。
一天早晨,人们上厕所,看管他们的20几个日本鬼子正在出操,枪架在一边。温元著看在眼里,想在心里,“难道不能把这20几个鬼子干掉逃跑归队吗?”。走在一起的陆军中学老红军罗少维也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个问题。他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再约两三个同志成立一个“临时行动委员会”,发展组织,准备暴动。“人同此心”,整个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很快就发展到60多人。 11月17日,由罗少维等5位老战士首先在白天发起抢枪暴动;12月13日,温元著等十几位同志又夺枪越狱成功,以后还不断有人组织越狱外逃……。这—群优秀的共产党员,充分体现了他们英勇、无畏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虽几经风险,仍然安全地回到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不仅受到冀鲁豫军区党委的表扬,还号召全军区指战员学习他们忠贞不二、坚强勇敢的革命精神。
元著同志返回边区后,一直从事政治工作,还参加过一些战斗、战役,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坚持原则、嫉恶如仇、爱护干部,关心群众。就在“文革”时期,都敢于为维护党的原则、荣誉,不顾个人安危,救助了不少被造反派诬陷、整治的好同志。
元著同志1984年3月离休。离休后,他特别关心全国最贫困的几个省、区,尤其是西藏,到现在连条铁路都没有。他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打必要给中央写一封信,建议从青海省格尔木往西藏修一条铁路,叶剑英看后觉得有道理,便批交给有关部门进行研究解决。现在青藏铁路已经引始动工修建,也可以告慰元著同志在天之灵了。
元著同志一生忠于党,中心于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他虽然不是理论工作者,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开始,一直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对马克思非常崇敬。正好他的女儿在英国留学深造,使他产生了到伦敦瞻仰马克思墓地的思想,经过一再考虑,1996年7月,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不仅在伦敦北部找到了马克思的墓地,深沉地向马克思鞠躬致敬,还在墓地照了几张照片,又在墓前矗立了很久,才慢慢离开。
1997年的一天,我刚从香港探亲回到北京,温元著同志到我家来,我谈起在广州见到老战友马冰山,问我有没有要出版书籍的打算,元著同志停了一下,就提山了想出一本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言论选编的设想。我听了,认为在目前马列主义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出这种书籍很有必要,便又一起找其他几个老战友研究,都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为了保证质量,还聘请我们俩的老领导,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姜思毅为顾问,人民大学的专家高放为学术指导。就这样,我们就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选出一些精辟并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和警句编在一起。这当然是一项艰巨而又浩大的工程,有20多位分散在京、津两地的同志参加了初选,最后由几位专家进行精选,把编选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元著同志作为整个工程的统帅,不仅多次往返京津,还亲自参加初选和精选。最后,为了这本书能够早日出版还拿出了 他一生的积蓄6万多元,使这本《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于2004年面世,胜利地实现了他的追求和愿望,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呕心沥血,为弘扬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无私奉献,但因为操劳过度,又延误了癌症的诊治,竞于 2000年5月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们参加编选《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的战友们最感痛心的事情。
元著同志剧河北省沧县人,1924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缺吃少穿的艰苦日子里成长到14岁,正好是“七·七”事变的第二年——1938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他的家乡也一们被敌人占领,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遭受蹂躏的惨状,使他忍无可忍,怀着满腔仇恨逃离家乡,投奔了一直和敌人拚杀,由肖华率领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参军不久,被送到冀鲁边区军政学校举习,以后分配到政治部宣传队工作,他年龄虽小,却非常勤奋好学,进步很快,1939年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月又被评为青年模范。1940年3月中旬,根据一一五师师都指示,恢复三四三旅番号,将鲁西地区我军统一整编,独立旅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部队合并为三四三旅并兼鲁西军区,这时把我从冀鲁边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调到军区后勤部政治处任教育干事,正好温元著同志在政治处任青年干事,行军作战总在一起,逐渐就成了知交好友,无话不谈。
遗憾的是,1941年7月,鲁西、冀鲁豫两个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温元著同志被送到陆军中学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使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分道扬镳,但仍然常有联系。
]942年,是敌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为配合太平洋战争,巩固其战略后方,接连不断的对我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清剿”、“扫荡”,冀鲁豫边区就处在这样严重的困难之中。9月27日,日本华北派遣军以济南驻屯军为主力,纠集津浦、平汉、陇海铁路沿线及当地日伪军约万余人,分兵8路向我濮、范、观中心区进行合围,“扫荡”,妄图消灭我边区党、政军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这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抗日根据地。尽管我军有所准备,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先敌转出外线,但仍有少数非战斗单位受到严重损失。
陆军中聿实际上就是抗大一分校二校,9月27日拂晓发现敌情后,随即紧急集合向东转移,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发现陷入了敌人合围的中心,火力越来越猛,以致部队无祛统一指挥,人们只好分散行动,南冲北突,形成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
经过一整天展转突围,陆军中学学员队和校机关大部分人员先后脱险,但也有不少同志牺牲、负伤、被俘,温元著同志也是被俘的一个。
第二天,这些被俘人员被分批装上汽车,押到郓城,关进一个破破烂烂的院子里,大家挤在一起相互鼓励叮嘱,不论遇到什么情况,绝不能暴露自己和其他同志的身份,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坚决逃跑归队,这可以说,成了他们共同对付敌人的“公约”。
几天来,大家没有吃、没有喝,紧张劳累到了极点。就这样,从郓城押解到挤宁,从济宁押解到济南,关到一个靠车站不远的外国石油公司的房子里,门上挂着“临时俘虏收容所”的牌子。几天后,敌人宪兵队军官进行了唯一的一次“审讯”,他说:“谁是党员、干部,自己说出来,会更加优待”。但大家不管他如何玩弄“怀柔政策”,除了坚持原来的“口供”外,—直保持沉默。不久,敌人按照被俘人员的编号,叫出100多人,送进了伪新民会的“救国训练所”,大部分仍然关在“收容所“。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训练所”、“收容所”还是监狱,都是无法活着出来的“死牢”,因此,暴动、越狱就成了难友们的共同心愿和斗争目标。
一天早晨,人们上厕所,看管他们的20几个日本鬼子正在出操,枪架在一边。温元著看在眼里,想在心里,“难道不能把这20几个鬼子干掉逃跑归队吗?”。走在一起的陆军中学老红军罗少维也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个问题。他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再约两三个同志成立一个“临时行动委员会”,发展组织,准备暴动。“人同此心”,整个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很快就发展到60多人。 11月17日,由罗少维等5位老战士首先在白天发起抢枪暴动;12月13日,温元著等十几位同志又夺枪越狱成功,以后还不断有人组织越狱外逃……。这—群优秀的共产党员,充分体现了他们英勇、无畏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虽几经风险,仍然安全地回到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不仅受到冀鲁豫军区党委的表扬,还号召全军区指战员学习他们忠贞不二、坚强勇敢的革命精神。
元著同志返回边区后,一直从事政治工作,还参加过一些战斗、战役,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坚持原则、嫉恶如仇、爱护干部,关心群众。就在“文革”时期,都敢于为维护党的原则、荣誉,不顾个人安危,救助了不少被造反派诬陷、整治的好同志。
元著同志1984年3月离休。离休后,他特别关心全国最贫困的几个省、区,尤其是西藏,到现在连条铁路都没有。他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打必要给中央写一封信,建议从青海省格尔木往西藏修一条铁路,叶剑英看后觉得有道理,便批交给有关部门进行研究解决。现在青藏铁路已经引始动工修建,也可以告慰元著同志在天之灵了。
元著同志一生忠于党,中心于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他虽然不是理论工作者,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开始,一直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对马克思非常崇敬。正好他的女儿在英国留学深造,使他产生了到伦敦瞻仰马克思墓地的思想,经过一再考虑,1996年7月,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不仅在伦敦北部找到了马克思的墓地,深沉地向马克思鞠躬致敬,还在墓地照了几张照片,又在墓前矗立了很久,才慢慢离开。
1997年的一天,我刚从香港探亲回到北京,温元著同志到我家来,我谈起在广州见到老战友马冰山,问我有没有要出版书籍的打算,元著同志停了一下,就提山了想出一本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言论选编的设想。我听了,认为在目前马列主义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出这种书籍很有必要,便又一起找其他几个老战友研究,都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为了保证质量,还聘请我们俩的老领导,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姜思毅为顾问,人民大学的专家高放为学术指导。就这样,我们就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选出一些精辟并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和警句编在一起。这当然是一项艰巨而又浩大的工程,有20多位分散在京、津两地的同志参加了初选,最后由几位专家进行精选,把编选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元著同志作为整个工程的统帅,不仅多次往返京津,还亲自参加初选和精选。最后,为了这本书能够早日出版还拿出了 他一生的积蓄6万多元,使这本《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于2004年面世,胜利地实现了他的追求和愿望,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呕心沥血,为弘扬马克思主义做出的无私奉献,但因为操劳过度,又延误了癌症的诊治,竞于 2000年5月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们参加编选《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的战友们最感痛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