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妈妈是我最亲近的陌生人。”这是挂在留守儿童们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江苏省宿迁市一位叫小玉的初一留守儿童给《扬子晚报》写信,在信中发出催人泪下的呼唤:“爸爸妈妈,常回家看看呀!”四川省青神县南城中学14岁学生余欣燕的父母外出打工,独自留守家乡8年的她,“夜夜枕着妈妈那句‘明年我就回来’入眠”……
这些孩子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而自己则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短期或长期地离开了父母。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监护,其他亲友的监护又不可能取代父母亲的地位和作用,造成他们在生活上缺乏照顾,精神上缺少关怀,学习上缺乏督促帮助,各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养成不良习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许多心理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称他们为“寂寞的花朵”。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家庭职能的空白,应当也只能由学校去填补,学校必须以一种历史的、高度的责任感来关怀留守儿童,承担起对他们的部分家庭教育职能。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及其他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有序的家庭教育指导
中国妇女报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一项关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一次;21.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家一次;64.8%的留守儿童一周以上或更长的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8.7%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从来就没有联系过。学校必须对他们的家长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即向他们的父母提供关于孩子教养和发展等方面的咨询,以指导父母在思想观念、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跟上现代家庭教育的要求。根据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际,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学校可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印制《家教指南》、《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剪贴有关隔代教育的资料等,进行普及性的教育宣传,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以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让他们认识到不能富了自己,误了孩子,认清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常给孩子写信或常用电话与留守在家的孩子及其教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
2 开办家长学校。由校长兼任家长学校校长,并吸收家长、社区和老教师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管理家长学校,负责研究制定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为那些不懂如何科学教育孩子的监护人上课。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答问式,即由家长当堂发问或者课前给教师递条子提问题。由教师或其他家长逐一进行解答。也可采用讨论式,围绕家长们经常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现身说法式,请家长结合自身的体会谈如何教育孩子等。
3 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职能之间的关系。家庭的各项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仅强调某一种职能而忽视其他职能,对家庭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离乡背井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更好的学校,日后能有更大的出息。但是,在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因此,家长指导委员会要指导家长开展自我教育,让家长明白决不能只顾挣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而应全面考虑,慎重对待。学校参与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指导,有助于家庭教育的理性化。
二、尝试学校教育家庭化
少年儿童是天真、脆弱且需要依靠的。他们应该在家庭的环境中长大。因此,所有的社会机构应该尊重并支持父母和其他照看人员在家庭环境中养育和照顾孩子的努力。可以尝试学校教育家庭化,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
1 建立寄宿制学校。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既是那些家庭缺失学生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中小学,把学校建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成才的摇篮。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不仅可以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安全。目前,建立寄宿制学校的关键是资金问题,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笔者所在乡镇的中心校,在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办了苏北最大的寄宿制小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 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沟通交流,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为了使其“可持续发展”,还应有制度的激励,可施行有偿代管,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制度,这样,留守儿童才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不断走向制度化,代管家长制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 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有的学校没有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对关爱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代管家长”也只能安排1—2名留守儿童在自己家里。在不能全面地满足留守儿童个别代管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部分集中照管。负责人可由学校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热爱孩子、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教师或有条件的教师担任“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兴趣教学、生活指导等服务。学校要把“托管中心”纳入到学校工作之中加以管理。
三、实施“特别关爱”工程
事实上,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应渗透在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为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当务之急是建立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监护体系,这是从微观层面对留守儿童予以的具体关怀。借鉴有关学校的经验,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要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信箱。
2 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各中小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要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在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课程;或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以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引导留守儿童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活动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负责,要求定期组织活动,例如组织同学为留守儿童过生日,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3 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网络。学校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场所。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使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的相关意识,让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以适应学生群体不断变化给教师职业提出的新的要求。当然,要长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需要社会建立相关的制度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加以保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清除“打工潮”对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带来的消极影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学校德育工作也要不断地调整思路,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程持续、扎实地开展下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这些“寂寞的花朵”每天都绽开笑脸!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
这些孩子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而自己则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短期或长期地离开了父母。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监护,其他亲友的监护又不可能取代父母亲的地位和作用,造成他们在生活上缺乏照顾,精神上缺少关怀,学习上缺乏督促帮助,各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养成不良习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许多心理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称他们为“寂寞的花朵”。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家庭职能的空白,应当也只能由学校去填补,学校必须以一种历史的、高度的责任感来关怀留守儿童,承担起对他们的部分家庭教育职能。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及其他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有序的家庭教育指导
中国妇女报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一项关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一次;21.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家一次;64.8%的留守儿童一周以上或更长的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8.7%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从来就没有联系过。学校必须对他们的家长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即向他们的父母提供关于孩子教养和发展等方面的咨询,以指导父母在思想观念、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跟上现代家庭教育的要求。根据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际,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学校可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印制《家教指南》、《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剪贴有关隔代教育的资料等,进行普及性的教育宣传,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以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让他们认识到不能富了自己,误了孩子,认清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常给孩子写信或常用电话与留守在家的孩子及其教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
2 开办家长学校。由校长兼任家长学校校长,并吸收家长、社区和老教师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管理家长学校,负责研究制定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为那些不懂如何科学教育孩子的监护人上课。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答问式,即由家长当堂发问或者课前给教师递条子提问题。由教师或其他家长逐一进行解答。也可采用讨论式,围绕家长们经常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现身说法式,请家长结合自身的体会谈如何教育孩子等。
3 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职能之间的关系。家庭的各项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仅强调某一种职能而忽视其他职能,对家庭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离乡背井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更好的学校,日后能有更大的出息。但是,在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因此,家长指导委员会要指导家长开展自我教育,让家长明白决不能只顾挣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而应全面考虑,慎重对待。学校参与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指导,有助于家庭教育的理性化。
二、尝试学校教育家庭化
少年儿童是天真、脆弱且需要依靠的。他们应该在家庭的环境中长大。因此,所有的社会机构应该尊重并支持父母和其他照看人员在家庭环境中养育和照顾孩子的努力。可以尝试学校教育家庭化,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
1 建立寄宿制学校。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既是那些家庭缺失学生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中小学,把学校建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成才的摇篮。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不仅可以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安全。目前,建立寄宿制学校的关键是资金问题,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笔者所在乡镇的中心校,在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办了苏北最大的寄宿制小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 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沟通交流,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为了使其“可持续发展”,还应有制度的激励,可施行有偿代管,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制度,这样,留守儿童才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不断走向制度化,代管家长制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 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有的学校没有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对关爱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代管家长”也只能安排1—2名留守儿童在自己家里。在不能全面地满足留守儿童个别代管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部分集中照管。负责人可由学校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热爱孩子、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教师或有条件的教师担任“托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兴趣教学、生活指导等服务。学校要把“托管中心”纳入到学校工作之中加以管理。
三、实施“特别关爱”工程
事实上,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应渗透在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为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当务之急是建立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监护体系,这是从微观层面对留守儿童予以的具体关怀。借鉴有关学校的经验,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要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信箱。
2 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各中小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要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在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课程;或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以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引导留守儿童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活动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负责,要求定期组织活动,例如组织同学为留守儿童过生日,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3 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网络。学校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场所。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使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的相关意识,让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以适应学生群体不断变化给教师职业提出的新的要求。当然,要长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需要社会建立相关的制度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加以保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清除“打工潮”对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带来的消极影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学校德育工作也要不断地调整思路,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程持续、扎实地开展下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这些“寂寞的花朵”每天都绽开笑脸!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