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定位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在对办学理念和定位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积极面对当前办学定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办学理念 发展定位 创新 措施
  [作者简介]黄乐览(1955- ),男,广东揭西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黄伟萍(1966- ),女,广东和平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45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24-02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建设人才的教育优势,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办学规模或招生人数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职院校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而这些困难与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高职院校理清发展思路,确定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定位的内涵解读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高职院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是教育精神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所谓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指高职院校以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职能、社会需要及大众期望为导向,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与教育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分析与比较,准确把握自身角色,为学校发展确定方向、目标、任务等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简言之,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就是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社会角色,应该肩负什么历史使命。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定位既有一般规律,更有其特殊性。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不良倾向:
  1.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定位严重偏差。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由于受传统普通高校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出现了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切合实际的问题。这些高职院校未能把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区别,没有把培养目标真正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上,高职特色不明显。主要出现以下两个误区:一是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型教育偏向,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体系照搬普通高等院校专业教育形式,办成了本科压缩型教育;二是有的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水平,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文化基础上不如普通专科,在技能上比不上一些技校,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进而影响学校的生存。
  2.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盲目,“产品产销”脱节。我国高职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而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追求规模效应,不切实际地设置专业,缺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主动性;或者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匆忙上马,结果学生数目大增,办学条件不足,或把高职办成专科教育的“发酵面包”,或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这样既造成了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资源浪费,更使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从而导致教育与经济脱节、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没有形成高职的教学计划与教材规划,课程体系也就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亦不明确,影响了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目标的实现。
  3.经费实践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条件较差,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有些高职院校连基础性实验课时也无法开出,更谈不上开设专业技能性的实验了。开不出的实验课时和无法落实的课程实训,一般采取增设理论课时的教学来弥补,造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无明显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职业岗位技能低,动手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往往处于劣势,出现了“上岗不顶用”现象。
  4.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应以自己的特色或优势专业为龙头,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不能从教师的经验和偏好出发,也不能拘泥于学科体系,必须以地方、行业经济和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岗位群能力为依据的教学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目前情况看,多数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主要精力放在抢占生源市场、规范办学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上,表现为盲目设置专业、拼命扩张规模,而对能体现高职特色的诸如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结合模式、高职教材建设、“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却明显不足,因而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较少。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创新与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科学的办学理念与正确定位,决定着高职教育的类型和发展方向。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
  1.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府、社会对高职办学的导向性,使办学定位方向正确。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宣传媒体的高度重视。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宣传发展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全社会认识到保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和谐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有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支撑和保障;要宣传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建设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让高职教育成为广大家长和有志青年理想选择之一。同时,政府要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使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走上正确、科学的轨道。
  2.转变办学理念,加强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要尽快转变办学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新时期高职院校一般具有行业性、地方性特征,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就必须深入研究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及时掌握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为培养“产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促进行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如果不考虑本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本区域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因此,新时期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带动地方产业技术进步为宗旨、服务于行业经济的需求为导向。
  3.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之“职”的规定性,要求学生具有迅速上手的就业应变力。作为就业导向的教育,高职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及其岗位(群)需要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就业能力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力,高职之“高”的规定性,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就业转换力,为此,必须近远期兼顾,提供更具发展潜力和弹性的教育与教学制度安排,使高职成为劳动者上岗、转岗、轮岗、再就业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导向探索办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学有一技之长。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应是多元化的,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教室不仅是在高楼大厦里,还应该设在工厂、农村,设在行业里。这种办学模式是由其办学理念和价值定位决定的。惟其如此,高职院校才能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办学水平和质量也只能在多元的办学实践中得到提高。
  4.创新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新时期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于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千变万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面临着更多的不定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高超的市场预测能力:一是要先设置一些稳定性较强的长线专业,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创办精品专业;二是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围绕着精品专业,根据社会的职业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灵活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三是要依托基础好的专业和师资队伍集中力量建设特色专业,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和相应的知名度,带动相关专业的延伸和发展;四是对于高职院校的老专业,要及时进行调整与改造,从而赋予老专业以新的发展内涵,更好地履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摈弃传统高等教育“重体系、轻技能、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代之以能力本位,即按照岗位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设置课程。因此,首先是调整教学计划,重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其次是开设公共选修课,以基础课为先导,以专业课为重点,以实践课为中心,做到基础扎实、理论够用、实践为先。在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力求使学生在掌握必需文化知识的同时,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努力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保证毕业生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会因职业岗位变换而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
  5.打造品牌专业,凝练特色。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是创建特色的核心问题,它不仅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为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展示实力,提高品位,赢得声誉,增强影响力,是一种最具说服力的广告。新时期的高职院校,除了要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原有专业优势外,特色专业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好“实践”这个教学环节。实训建设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必须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要走好产学研结合之路,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在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一是积极探索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核心,以行业协会为中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二是建设运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岗位训练、技能培养、就业建立较好的平台。高职院校应做到每个专业群都要引进两家以上企业,采用“冠名”、联合培养等形式创新办学体制。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将部分实操课放在合作企业。三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有力保障。学校应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形成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师资结构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杨林生,牟惠康.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07(3).
  [3]朱小玉,刘志兵.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4]方刚.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及发展定位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7(34).
  [5]颜楚华.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再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其他文献
林穗芳(1929-2009)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编辑家与杰出的学者,本刊发表先生遗作《林穗芳自选集的编写说明及目录》和刘光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两篇文章,对先生逝世四周年略表
“美丽中国”、“和谐中国”作为目前中国的两个热词,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涵,这既是时代的一个特征,又是中国全社会的一种诉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中
以职业技术教育闻名的加拿大荷兰学院坐落于加拿大东部的旅游胜地爱德华王子岛省夏洛特敦市。学院紧靠圣劳伦斯海湾,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加拿大荷兰学院创建于1965年,提供多种技术性职业课程培训。目前学院有教师350余名,在校学生近万人。荷兰学院是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的创始学校,有14个专业通过IS09001认证
在正确划分高校饮食服务成本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基础上,构建高校饮食服务合理的直接成本的核算模式,实现高校饮食服务成本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据《新京报》5月18日报道,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对于此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组织高校领导海外培训,是为了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推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开阔高校领导国际视野,增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去年“钱学森之问”问倒了国人,也道出了我国大学
结合目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丈章提出了从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考试方式的改革、建筑结构与施工课之间的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强调了结构课教学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具有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的优势,但在师德修养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内在问题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青年教师 师德修养  [作者简介]楚颖惠(1978- ),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刘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