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che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出台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文简称“课标”)至今,笔者始终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热议话题中学习、思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学科“命题”,可真正求解时,又觉其包罗万象,答案实难穷尽。因此,笔者选取冰山一角,以“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作为研究起点,试图由此探寻小学阶段“阅读”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系,期待自己的梳理总结能为更深入地研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打开一扇小窗。
  一、“熟读背诵”,为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奠基
  1.要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熟读”是关键。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且看目标中的几个关键词:“正确”、“流利”、“有一定速度”,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提示我们一线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熟”。这里想借用“熟”的不同词组的含义来诠释笔者对“目标”的理解。
  (1)熟悉。即学生要将接触的每一种语言风格、形式内化为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文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日后的提取、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布置中,应尽量通过朗读、默读等阅读方式,以大量的读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内化过程,促使学生乐于吸收新的语言形式,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新语言的不断强化刺激,完成学生言语的进化。
  (2)熟练。即学生要熟练地对语言材料进行意群解码。就“朗读”而言,朗读者要实现“正确、流利、有感情”,熟练地将词语分配到各个意群,熟练地使用抑扬顿挫是基本技能。那么,教师的指导要点就在于,通过方法的点拨,实现学生对“意群”的理解;通过恰当的练习,来促成学生对语言的熟练解码,即所谓“熟能生巧”。
  2.要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背诵”是根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是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直接指向阅读积累的表述。看到一个学生由阅读起始,经过不断地积累,逐步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充实、壮大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在其中并不是仅走单程,而是周而复始地经历着一个个提高自己能力的阅读学习圈,以使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读有其法”,为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搭桥
  1.选对阅读方式。“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以上两条表述中,我们可以读到的表面信息是:在第三学段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朗读和默读两种基本阅读方式。如果深入思考:“为什么要掌握这两种阅读方式?它们与学生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什么关系?”就会给我们教师这样的教学提示:让学生学会根据文本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
  2.选对阅读策略。利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获得对语言文字的不同感受,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则可以解决不同的阅读问题、探寻不同的文字奥秘。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到,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里提示给我们一条“浏览策略”,并且明确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该策略。其实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所提到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就与阅读策略当中的“联结策略”有关,提到的“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也与阅读策略中的“推测策略”相关。由此可见,教会学生阅读各类型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其实,在阅读文本时,读者根据自身的阅读需要去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这一行为本身也是对语言文字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
  3.读出作者的方法。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这条表述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阅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要体悟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何将文字组合得有序、有理、有情。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实际上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方法。读懂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才是学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三、“新旧链接”,真正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有学者指出:“实验证明,当一个人理解文章时,背景知识必定会以特定的方式与文章的字面单词意思融为一体,并根据这篇文章所隐含的内容构建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整体。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从单词的多种联系中很快就可以构建一个情境模式。”根据这项发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已有的阅读积累、阅读策略帮助其对新的语言材料进行解码,那么他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关于“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表述,就体现了这一点。
  研究阅读教学的专家琪琳纳·比尔斯说过的一段话,可以给我们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以启示:“我们让学生越多了解与这篇文章相关的知识并帮助他们在阅读前积极构建意义的关联,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就越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也就是说,当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目标时,促使他们调动、运用已有背景知识和文字经验与新的语言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可以促进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阅读是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同样,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是保证阅读质量的根本,两者相互融合,各在其中。
其他文献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策略的价值所在,逐步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策略的合理性,达到对策略的深度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体会策略的独特价值。我在教学时一般分为3个层次去引导学生体验策略:  一、情境导入,初步体验  情境设计应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要通过出现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需求,从而建立获取策略体验的起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也。”这就说明“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的教学。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广泛的交际作用。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语言的重要形式,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是
期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不积极的,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上,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的欲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
期刊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能教育出好孩子。”普天之下,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能把别人的孩子若亲子,如同己出,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曾任教的两县春蕾小学地处悦庄镇最东端,两县管区10个自然村的学生到我校上学。两县管区在悦庄镇经济属欠发达水平,绝大多数学生家中经济收入低,家庭比较困难,是很多没到两县各村去过的人难以想象的。  当时一年级有个学生叫王家宝,家中另有两个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的散乱、设置的问题缺少研究价值、学生参与的欠平衡等,致使小组探究“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造成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上述现象的
期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愉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因而学习信心倍增,进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渐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
期刊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的优秀文学作品,就像是长空银河中的明星让后人仰视,让后人自叹弗如。如:“诸子散文”、《史记》、《三国志》、“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等,它们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现在却出现了诸如初中学生不知道“四大名著”为何物、看到孔子像说是圣诞老人之类的情况。究其原因,无非几种:1.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
期刊
摘要: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文章首先阐述了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意义,在分析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对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旅游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项目“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ZZC1211008)的阶段性研究成
期刊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
期刊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地理新教材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