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攻坚】
——直辖15年,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直辖之初的366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20万人,降幅近95%,比全国平均降幅高21个百分点;重点贫困区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7%,比全国高4.1%,在西部排第一位。重庆在扶贫攻坚中的众多创举被国务院扶贫办总结为“重庆扶贫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赵为友结婚了!”今年春节,在城口县修齐镇花坪村,村民们奔走相告。
五年前,赵为友通过高山移民工程来到花坪村。由于人生地不熟,又不懂技术,家里穷得响叮当,他一直找不到对象。
听说邻村有家腊肉企业,赵为友壮着胆找到负责人赵孝春,想在他的企业里做点事。赵孝春一口答应,让他从割肉学起,还送他两只小猪崽。
几年下来,赵为友成了熟练工,一年能挣上三四万元,家里养的猪还能卖上一万多元。今年春节,赵为友终于娶上了媳妇。
看着新房、新被、新家具,赵为友喜极而泣:“我有今天,全靠赵孝春这个大恩人哟!”
一句话引来大商机
直辖前,城口县仅有两条近乎乡村道路的出境公路,晴通雨堵,夏通冬断,且要翻越三座2000米以上的大山。有人戏称:“城口远在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那时候我们确实太穷了。一家九口人,只有一个半劳动力,你说不想点办法怎么办?”在修齐镇高阳村土生土长的赵孝春琢磨起了“致富经”。
最拿手,也最让赵孝春踏实的莫过于养猪。从几头到几十头,再到200头。短短几年,赵孝春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养猪能手。
可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猪肉市场价格大跌,活猪仅能卖3.2元/公斤,而养猪的成本价却达到了5.4元/公斤。
赵孝春为此亏了数万元,多年的利润都搭进去了。“算了,卖不完的,我们自己吃!”他将剩余的20多头猪宰杀后,按照当地的风俗腌制成腊肉存起来。
这时,一位万县市(今万州区)的领导来高阳村考察,赵孝春是养殖大户,又是社长,领导想去看看。当晚赵孝春便把他留在家里吃晚饭。
“当时我们用腊肉炖的土豆,还有香菇,满屋子都香。”说起那个场景,赵孝春依然激动不已。
那位领导吃了后大加赞赏,随口说了一句:“这东西拿到万县去卖肯定受欢迎。”临走时,还买走了几块腊肉,说是让政府食堂做出来让大家尝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让精明的赵孝春嗅到了商机。
沒几天,一个消息更让赵孝春喜出望外:万县那边回话说,腊肉很受欢迎,他们准备长期购买。
“生意来了!”赵孝春赶紧把剩下的3000多公斤腊肉全运到万县。
赵孝春把一部分腊肉供应给政府食堂,另一部分运到农贸市场去碰碰运气。听说是城口的腊肉,大家都感到稀奇,几天时间就一抢而空。
3000多公斤腊肉卖了六万多元,赵孝春赚到了第一桶金。
一座桥搭起“致富路”
从万县回来后,赵孝春决定改行,从卖生猪到加工腊肉。
但想到村口的那条河,他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村民的进出和货物运输都得靠河上的一座木头桥。
一年夏天,突发洪水,冲走了过河的四个村民。一个受害者家属抱住赵孝春痛哭,请他出点钱修一座铁索桥。
“这座桥,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必须修!”思来想去,赵孝春决定修座铁索桥。
1994年底,赵孝春拿出当年利润的一半,和修齐镇政府一起修了一座铁索桥。
有了铁索桥,村里再也沒有发生类似的悲剧了,村民们把这座“甩甩桥”称作“幸福桥”。
借着“幸福桥”,赵孝春的事业一路顺风顺水。
1996年,赵孝春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1998年,赵孝春建起专业的腊肉加工厂;2000年,赵孝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就在这一年,赵孝春第一次参加了重庆农交会。看着别人做的广告很打眼,赵孝春灵机一动,披挂上全国劳模的绶带。有了这块“金字招牌”,腊肉卖得出奇的好。
一炮走红后,赵孝春在重庆主城一口气开了四家直销店,年销售额达500万元。
腊肉居然能卖大价钱!在榜样的示范下,村民们纷纷养起了猪。赵孝春顺势在高阳村建立了第一个生猪专业合作社,专门指导乡亲们喂猪,培育起了八户专业养殖户,每年从乡亲们手里收购的生猪就有2000多头。
“一根筋”幫扶“猪将军”
“乐于助人,相当耿直”,“一根筋,他认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这是乡亲们对赵孝春的评价。
而赵孝春时常念叨的是:“致富不能忘本,我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乡亲们托我的事,只要我能帮上,一定全力相助。”
2012年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的“猪将军”刘体宪说:“要是沒有老赵的支持,我哪有今天哟!”
早在1998年,巴山镇的刘体宪就想扩大养猪规模,但一直担忧市场价格不稳定,不敢轻易下手。2000年,他找到赵孝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想法好,我支持!”赵孝春二话沒说,就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我给你提供猪仔,养大后,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购,怎么样?”
“太好了!”刘体宪紧紧握住赵孝春的手。
之后,刘体宪一口气把养殖规模扩大到600多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猪将军”。
在赵孝春的企业里还有着一位身份特殊的工人,他叫袁胜杰。
2009年,袁胜杰带着全家的希望外出务工,可出去不到两个月,就在工地出事了,腿摔断了。
当家里人匆忙赶到医院时,袁胜杰的一条腿已被截去。回到家中,袁胜杰万念俱灰,整天把自己关在家中。
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到赵孝春那里去碰碰运气。
听说袁胜杰的遭遇后,赵孝春当即回话:“到我的企业来上班吧。”
这个消息令袁胜杰喜出望外。在包装车间,袁胜杰干得相当卖力,每个月都能挣上2000多元钱,“要不是赵总,我只有死路一条哟!”
除了袁胜杰这样的工人,在赵孝春的企业里还有很多贫困户。在赵孝春的带领下,1000多户农户依托腊肉产业致了富,他们每年向赵孝春出售的生猪达一万多头,村民们给赵孝春送了一个雅号——“扶贫猪元帅”。 百姓心声
“以前,我们只知道种红苕、洋芋、包谷,现在搞整村脱贫,乡干部手把手教我们种香菇,销路好得很。”
——巫溪县菱角乡凉水村村民王勋
“生活在庙堂,住的是沟沟壑,吃的是‘三大坨’,烤的是转转火,睡的是苞谷壳。生态搬迁给我们高山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巫山县原庙堂乡文庙村11组村民黄权香
“我早就想扩大我的金银花基地,但手头总是紧绷绷的,多亏了‘互助资金’提供的7000块钱,才解了燃眉之急。”
——秀山县孝溪乡上屯村村民程仁友
“赶紧派一位‘第一书记’到村里面来吧,村民们都盼着哟——酉阳选派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59个村脱了贫,我们也想得很呢!”
——酉阳县龙潭镇梅树村村支书宋光和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村就实现了整村脱贫。在市委办公厅的帮扶下,我们探索出了一条路子: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发展随后,重点扶持到户。”
——潼南县双江镇林湾村党支部书记米澤荣
“我们镇成立了柑橘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抱团买农资,一斤起码要便宜一角钱,两万斤尿素怎么也能省2000多块钱。”
——云阳县云阳镇宝塔村一组村民张生国
大事盘点
2000年底,全市18个贫困区县(自治县、市)基本实现整体越温达标。
2005年,重庆吹响“集团扶贫”冲锋号。全市组成18个市级扶贫集团,分别由18名市领导挂帅,“一对一”对口帮扶18个扶贫开发重点区县,不脱贫不脱钩。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实施“千村脱贫”方案。
200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整村脱贫计划。
201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2010年,市人大颁布实施了《农村扶贫条例》,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程序规定》、《扶贫开发村级义务监督员管理办法》。
2011年,市扶贫办建立起了1150个贫困村资金互助社,每年有近两亿元资金滚动。
重要数据
2011年,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直辖之初的366万人下降到20万人,降幅近95%,比全国平均减幅高21个百分点。
2011年,扶贫工作重点区县(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277元增加到5284元,年均递增15.8%,比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在西部排第一位。
2011年,城乡差距缩小到3.15:1,“圈翼”人均GDP差距缩小到2.17:1。
截至2011年底,重庆建成规范化乡镇农贸市场436个;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农产品营销网点940个,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买贵”、“卖难”问题。
截至2011年底,重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到69%。
截至2011年底,重庆实现716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29万人。
截至2011年底,重庆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建立起农民按股份分享经营收益的体制机制。
——直辖15年,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直辖之初的366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20万人,降幅近95%,比全国平均降幅高21个百分点;重点贫困区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7%,比全国高4.1%,在西部排第一位。重庆在扶贫攻坚中的众多创举被国务院扶贫办总结为“重庆扶贫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赵为友结婚了!”今年春节,在城口县修齐镇花坪村,村民们奔走相告。
五年前,赵为友通过高山移民工程来到花坪村。由于人生地不熟,又不懂技术,家里穷得响叮当,他一直找不到对象。
听说邻村有家腊肉企业,赵为友壮着胆找到负责人赵孝春,想在他的企业里做点事。赵孝春一口答应,让他从割肉学起,还送他两只小猪崽。
几年下来,赵为友成了熟练工,一年能挣上三四万元,家里养的猪还能卖上一万多元。今年春节,赵为友终于娶上了媳妇。
看着新房、新被、新家具,赵为友喜极而泣:“我有今天,全靠赵孝春这个大恩人哟!”
一句话引来大商机
直辖前,城口县仅有两条近乎乡村道路的出境公路,晴通雨堵,夏通冬断,且要翻越三座2000米以上的大山。有人戏称:“城口远在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那时候我们确实太穷了。一家九口人,只有一个半劳动力,你说不想点办法怎么办?”在修齐镇高阳村土生土长的赵孝春琢磨起了“致富经”。
最拿手,也最让赵孝春踏实的莫过于养猪。从几头到几十头,再到200头。短短几年,赵孝春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养猪能手。
可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猪肉市场价格大跌,活猪仅能卖3.2元/公斤,而养猪的成本价却达到了5.4元/公斤。
赵孝春为此亏了数万元,多年的利润都搭进去了。“算了,卖不完的,我们自己吃!”他将剩余的20多头猪宰杀后,按照当地的风俗腌制成腊肉存起来。
这时,一位万县市(今万州区)的领导来高阳村考察,赵孝春是养殖大户,又是社长,领导想去看看。当晚赵孝春便把他留在家里吃晚饭。
“当时我们用腊肉炖的土豆,还有香菇,满屋子都香。”说起那个场景,赵孝春依然激动不已。
那位领导吃了后大加赞赏,随口说了一句:“这东西拿到万县去卖肯定受欢迎。”临走时,还买走了几块腊肉,说是让政府食堂做出来让大家尝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让精明的赵孝春嗅到了商机。
沒几天,一个消息更让赵孝春喜出望外:万县那边回话说,腊肉很受欢迎,他们准备长期购买。
“生意来了!”赵孝春赶紧把剩下的3000多公斤腊肉全运到万县。
赵孝春把一部分腊肉供应给政府食堂,另一部分运到农贸市场去碰碰运气。听说是城口的腊肉,大家都感到稀奇,几天时间就一抢而空。
3000多公斤腊肉卖了六万多元,赵孝春赚到了第一桶金。
一座桥搭起“致富路”
从万县回来后,赵孝春决定改行,从卖生猪到加工腊肉。
但想到村口的那条河,他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村民的进出和货物运输都得靠河上的一座木头桥。
一年夏天,突发洪水,冲走了过河的四个村民。一个受害者家属抱住赵孝春痛哭,请他出点钱修一座铁索桥。
“这座桥,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必须修!”思来想去,赵孝春决定修座铁索桥。
1994年底,赵孝春拿出当年利润的一半,和修齐镇政府一起修了一座铁索桥。
有了铁索桥,村里再也沒有发生类似的悲剧了,村民们把这座“甩甩桥”称作“幸福桥”。
借着“幸福桥”,赵孝春的事业一路顺风顺水。
1996年,赵孝春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1998年,赵孝春建起专业的腊肉加工厂;2000年,赵孝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就在这一年,赵孝春第一次参加了重庆农交会。看着别人做的广告很打眼,赵孝春灵机一动,披挂上全国劳模的绶带。有了这块“金字招牌”,腊肉卖得出奇的好。
一炮走红后,赵孝春在重庆主城一口气开了四家直销店,年销售额达500万元。
腊肉居然能卖大价钱!在榜样的示范下,村民们纷纷养起了猪。赵孝春顺势在高阳村建立了第一个生猪专业合作社,专门指导乡亲们喂猪,培育起了八户专业养殖户,每年从乡亲们手里收购的生猪就有2000多头。
“一根筋”幫扶“猪将军”
“乐于助人,相当耿直”,“一根筋,他认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这是乡亲们对赵孝春的评价。
而赵孝春时常念叨的是:“致富不能忘本,我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乡亲们托我的事,只要我能帮上,一定全力相助。”
2012年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的“猪将军”刘体宪说:“要是沒有老赵的支持,我哪有今天哟!”
早在1998年,巴山镇的刘体宪就想扩大养猪规模,但一直担忧市场价格不稳定,不敢轻易下手。2000年,他找到赵孝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想法好,我支持!”赵孝春二话沒说,就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我给你提供猪仔,养大后,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购,怎么样?”
“太好了!”刘体宪紧紧握住赵孝春的手。
之后,刘体宪一口气把养殖规模扩大到600多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猪将军”。
在赵孝春的企业里还有着一位身份特殊的工人,他叫袁胜杰。
2009年,袁胜杰带着全家的希望外出务工,可出去不到两个月,就在工地出事了,腿摔断了。
当家里人匆忙赶到医院时,袁胜杰的一条腿已被截去。回到家中,袁胜杰万念俱灰,整天把自己关在家中。
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到赵孝春那里去碰碰运气。
听说袁胜杰的遭遇后,赵孝春当即回话:“到我的企业来上班吧。”
这个消息令袁胜杰喜出望外。在包装车间,袁胜杰干得相当卖力,每个月都能挣上2000多元钱,“要不是赵总,我只有死路一条哟!”
除了袁胜杰这样的工人,在赵孝春的企业里还有很多贫困户。在赵孝春的带领下,1000多户农户依托腊肉产业致了富,他们每年向赵孝春出售的生猪达一万多头,村民们给赵孝春送了一个雅号——“扶贫猪元帅”。 百姓心声
“以前,我们只知道种红苕、洋芋、包谷,现在搞整村脱贫,乡干部手把手教我们种香菇,销路好得很。”
——巫溪县菱角乡凉水村村民王勋
“生活在庙堂,住的是沟沟壑,吃的是‘三大坨’,烤的是转转火,睡的是苞谷壳。生态搬迁给我们高山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巫山县原庙堂乡文庙村11组村民黄权香
“我早就想扩大我的金银花基地,但手头总是紧绷绷的,多亏了‘互助资金’提供的7000块钱,才解了燃眉之急。”
——秀山县孝溪乡上屯村村民程仁友
“赶紧派一位‘第一书记’到村里面来吧,村民们都盼着哟——酉阳选派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59个村脱了贫,我们也想得很呢!”
——酉阳县龙潭镇梅树村村支书宋光和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村就实现了整村脱贫。在市委办公厅的帮扶下,我们探索出了一条路子: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发展随后,重点扶持到户。”
——潼南县双江镇林湾村党支部书记米澤荣
“我们镇成立了柑橘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抱团买农资,一斤起码要便宜一角钱,两万斤尿素怎么也能省2000多块钱。”
——云阳县云阳镇宝塔村一组村民张生国
大事盘点
2000年底,全市18个贫困区县(自治县、市)基本实现整体越温达标。
2005年,重庆吹响“集团扶贫”冲锋号。全市组成18个市级扶贫集团,分别由18名市领导挂帅,“一对一”对口帮扶18个扶贫开发重点区县,不脱贫不脱钩。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实施“千村脱贫”方案。
200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整村脱贫计划。
201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2010年,市人大颁布实施了《农村扶贫条例》,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程序规定》、《扶贫开发村级义务监督员管理办法》。
2011年,市扶贫办建立起了1150个贫困村资金互助社,每年有近两亿元资金滚动。
重要数据
2011年,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直辖之初的366万人下降到20万人,降幅近95%,比全国平均减幅高21个百分点。
2011年,扶贫工作重点区县(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277元增加到5284元,年均递增15.8%,比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在西部排第一位。
2011年,城乡差距缩小到3.15:1,“圈翼”人均GDP差距缩小到2.17:1。
截至2011年底,重庆建成规范化乡镇农贸市场436个;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农产品营销网点940个,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买贵”、“卖难”问题。
截至2011年底,重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到69%。
截至2011年底,重庆实现716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29万人。
截至2011年底,重庆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建立起农民按股份分享经营收益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