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课程与语文课程这两门“近亲”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语文并兼教品德课程的班主任,通过找准知识的结合点、摸准情感的交融点、整合方法的互补点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情感互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增强育人功能,实现“品语”双赢。
关键词:知识链接;情感交融;方法互补;资源共享;高效
一、找准知识结合点,资源共享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出台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都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将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实效性已越来越重要。而认真翻一翻小学思想品德课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语文书,就会发现思想品德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教材编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很多内容可以互通有无,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完全可以合二为一,找准知识的结合点,共享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摸准情感的交融点,互为补充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学科特点的局限,虽然有些课文的语言编排很活泼、优美,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仍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品德课程偏重于对内容的介绍、叙述,偏重于实践体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的活动平台。但两者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果摸准了“品语”情感的交融点,将两者巧妙链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教育效果将更精彩。例如“感恩”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品德与社会中的《爸爸妈妈的手》、《爱心小天使》等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感谢父母的教育,而后结合学习语文课文,组织学生学习课外阅读资料《游子吟》、《母亲》等,讲述《羊跪乳》、《乌鸦反哺》等故事,组织学生摘抄、收集有关父爱、母爱、感恩教育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童谣,让学生在接受文学作品语言美的同时,感恩教育也如春雨般丝丝渗入他们的心田,从而激起他们知恩、感恩、报恩的渴望。接着组织一次感恩活动,发动学生为自己的母亲洗洗脚。学生在洗脚实践中感悟父母对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并把内心最真实、最饱含深情的感受写一篇日记《为妈妈洗脚》。有了语文学习这样的情感积淀,最后,在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活动时,学生从爱父母到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发展到中、高年级的爱家乡、爱祖国,情真意切,情感以及思想内涵得到升华,不仅感受到爱,而且学会去回报爱。
“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语文与思想品德素养在同步提高,共同丰收!
三、整合方法的互补点,互为借鉴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深入,幻灯片、收录机、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都已进入课堂,因而,教学方法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但学科特点,制约了教学方式方法。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对文字、文体的研究多,常咬文嚼字,通过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领略文章内涵;而品德课程的教学重在通过故事、图片、社会实践调查等教学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自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等。如果两者互为借鉴,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推進的必然,让教育教学更鲜活。在品德教学中,用充满语文味的激情导入,会调动孩子的听觉感官,激发孩子极大的学习兴趣;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则会增加教育感染力;对故事中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片段的细细咀嚼,则会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接受思想的熏陶浸染,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道德行为和习惯。而在语文学习时,亲身参加体验活动,感悟会更加深刻,会更加细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品语”教学方法或手段进行整合,互为借鉴,就是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弘扬学生的特质,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始终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将语文课的知识性和品德课的生活性、思想性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合,使很多语文课中无法施展的策略在品德课得到了延伸,得到了亲身体验,变得情趣盎然;很多品德课中单一的活动,因为有了语文课的情感铺垫、言语积累,情感与思想内涵更容易升华。实践证明,只要将两者巧妙地链接与融合,“品语”课堂会更高效,育人的功能更强大,真是“好风凭借力,品语联手强”。
关键词:知识链接;情感交融;方法互补;资源共享;高效
一、找准知识结合点,资源共享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出台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都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将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实效性已越来越重要。而认真翻一翻小学思想品德课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语文书,就会发现思想品德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教材编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很多内容可以互通有无,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完全可以合二为一,找准知识的结合点,共享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摸准情感的交融点,互为补充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学科特点的局限,虽然有些课文的语言编排很活泼、优美,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仍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品德课程偏重于对内容的介绍、叙述,偏重于实践体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的活动平台。但两者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果摸准了“品语”情感的交融点,将两者巧妙链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教育效果将更精彩。例如“感恩”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品德与社会中的《爸爸妈妈的手》、《爱心小天使》等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感谢父母的教育,而后结合学习语文课文,组织学生学习课外阅读资料《游子吟》、《母亲》等,讲述《羊跪乳》、《乌鸦反哺》等故事,组织学生摘抄、收集有关父爱、母爱、感恩教育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童谣,让学生在接受文学作品语言美的同时,感恩教育也如春雨般丝丝渗入他们的心田,从而激起他们知恩、感恩、报恩的渴望。接着组织一次感恩活动,发动学生为自己的母亲洗洗脚。学生在洗脚实践中感悟父母对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并把内心最真实、最饱含深情的感受写一篇日记《为妈妈洗脚》。有了语文学习这样的情感积淀,最后,在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活动时,学生从爱父母到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发展到中、高年级的爱家乡、爱祖国,情真意切,情感以及思想内涵得到升华,不仅感受到爱,而且学会去回报爱。
“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语文与思想品德素养在同步提高,共同丰收!
三、整合方法的互补点,互为借鉴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深入,幻灯片、收录机、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都已进入课堂,因而,教学方法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但学科特点,制约了教学方式方法。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对文字、文体的研究多,常咬文嚼字,通过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领略文章内涵;而品德课程的教学重在通过故事、图片、社会实践调查等教学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自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等。如果两者互为借鉴,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推進的必然,让教育教学更鲜活。在品德教学中,用充满语文味的激情导入,会调动孩子的听觉感官,激发孩子极大的学习兴趣;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则会增加教育感染力;对故事中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片段的细细咀嚼,则会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接受思想的熏陶浸染,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道德行为和习惯。而在语文学习时,亲身参加体验活动,感悟会更加深刻,会更加细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品语”教学方法或手段进行整合,互为借鉴,就是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弘扬学生的特质,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始终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将语文课的知识性和品德课的生活性、思想性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整合,使很多语文课中无法施展的策略在品德课得到了延伸,得到了亲身体验,变得情趣盎然;很多品德课中单一的活动,因为有了语文课的情感铺垫、言语积累,情感与思想内涵更容易升华。实践证明,只要将两者巧妙地链接与融合,“品语”课堂会更高效,育人的功能更强大,真是“好风凭借力,品语联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