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全面纠正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群体轻视体力劳动、过度重视脑力劳动的错误认识与偏差价值观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与全面性,高校领导与思政任课教师必须主动调整现存的思政课程体系与课上教学指导模式,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大学生群体弘扬、宣传主动为社会、为集体做贡献的劳动精神,使高校学生群体达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理念共识,以此完成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赋予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新任务。任课教师必须为高校学生详细说明劳动实践在学生个人能力发展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与特殊作用,为高校思政教学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保证更好的达成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教师应根据高校学生群体的个性爱好与思考方式有效实施分层次的劳动教育,进而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与社会意义,全面地分析了劳动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主要问题,并总结提出了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可行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前言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让大学生群体全面透彻地理解劳动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掌握更多劳动实践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性,系统化地改进思政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加速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革新步伐。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地将思政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高校学生群体以脚踏实地的态度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并主动在劳动实践中运用在课上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与特殊困难,学生应当有计划地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技能,努力提升个人的社会劳动价值。
一、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与社会意义研究
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育效率,必须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思想、劳动能力教育的阶段性培养,主动将不同形态的社会劳动融入现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之中,避免我国大学教育脱离社会生产与劳动实践活动。在大学思政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群体将各行各业的劳动实践模范设置为自身学习的榜样,重塑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意识,使大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理想与个人能力培养方向,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肯干、尊崇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与崇高思想理念[1]。为保证高校学生群体能够获得均衡全面的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贯彻知行合一的根本性教育实践原则,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主要方向,鼓励高校学生在劳动实干中不断学习在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掌握的生存技巧,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与有关知识,以此满足高校学生群体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水平的客观学习需求[2]。
只有将劳动实践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群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劳动观点。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必须使学生养成从劳动实践中发掘自身社会价值的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职业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與创造性,加深对课堂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保证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具备正面意义的直接经验与正向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的发展与逐步完善。融入劳动教育的思政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与实践型人才培育目标,提高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塑造效果与意识形态指导的全面性,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中的谋生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不仅能够使高校学生群体养成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自律性生活习惯,还可让学生养成对社会、对他人、对集体的强烈责任感与合作意识[3]。
二、劳动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与缺陷研究
(一)学生对劳动实践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完整,未能获得有力指导
我国高校学生群体对劳动实践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方式普遍受到各类社会流行思潮与有害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无法从正确的角度全面透彻的理解学习劳动技能、尊崇劳动创造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找准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与出发点,难以使学生在情感层面与理智层面对任课教师所讲解的劳动基本知识与精神理念产生深度共鸣。很多高校学生错误地受到了传统文化中鄙视体力劳动、崇拜智力劳动的落后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参加具备宣传教育意义的课后劳作实践活动,难以抱着积极的心态回应校方与任课教师的号召投参与专项劳动训练,任课教师未能履行自身职责及时纠正学生对社会劳动的错误认识,难以从思想观念层面培育高校学生群体对劳动实践的认同感与践行意识[4]。
(二)课程内容设置并不均衡,未能发掘潜在的劳动教育资源
多数国内高校的现行思政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中严重缺乏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思政教学未能起到应有的劳动教育指导效果,高校学生群体主要在思政课堂上学习各方面的理论性知识,课上学习内容中涉及劳动价值观培育塑造与劳动技能学习的部分并不多,学生没有进行课上训练和课下实践的机会。部分院校现有的课后劳动实践形式较为单一,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的时间较短,校方与指导教师多采用实地调研、考察或短期顶岗实训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此类停留在表面的劳动教育无法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勤劳肯干的个人道德品质,学生无法将从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经验转化为工作技能,难以形成集体带动效应,高校学生群体没有足够的时间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正确性,思政教育活动并未和劳动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三、使劳动实践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达成紧密融合的可行策略与有效方法探究
(一)加强对高校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指导与塑造力度
为了避免使高校学生群体养成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与厌恶劳动的有害价值观,任课教师必须重构思政教学模式,着力于帮助学生塑造符合社会现状的正确价值观与劳动观念,在课上采用多种形式的价值观教育方法,为高校学生群体详细评析阻碍高校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教师应当利用课上时间举办课上讨论会、集体辩论赛等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群体劳动价值观形成的特殊课堂活动,将价值观指导塑造工作纳入思政课堂教学的范畴,及时矫正学生未能完全定型的错误价值取向与思想理念,使学生正确认识体力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劳动实践的机会。思政教师可根据高校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与劳动能力水平选择更多贴近生活的劳动教育形式与主题内容,使高校学生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集体化趣味劳动实践活动中。 (二)在课程体系中添加更多的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
为提高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校方必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潜在劳动教育资源,调整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標与学习方向,在课程体系中为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实践任务与劳动实践能力训练计划,逐步降低高校思政课程中理论知识所占比重,使得劳动技能训练与劳动思想指导成为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开设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架构与高素质实干型人才培育机制,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清楚明确地划分劳动教育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具备可行性的能力培育标准,为这一课程配备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修改革新教学评价方式与双向信息反馈体系,检验高校学生群体完成课下劳动实践任务的质量与速度,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及时回应,整理汇总不同层次学生的劳动实践状况,分析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实践方向与能力训练项目。
(三)在校内举办各具特色的实践演练活动,培育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任何教师必须选择较为有效的劳动教学方法与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主题,提高实践活动的现实性与多样性,使高校学生群体清楚地了解到社会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提升自身劳动能力水平的主动性意识。高校与指导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劳动能力评比与竞赛活动,鼓励高校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涉及体力劳动的社团活动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如下乡扶贫、敬老院服务、校内杂物清理等能够锻炼学生劳动经验与技能的特殊活动。校方还可增设更多的由学生担任的校内生活服务工作岗位,如楼道卫生管理员、食堂餐具清理员等以无偿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岗位,使大学生养成主动为他人服务为集体奉献的思想理念与自主劳动习惯。
四、结论
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高校应着力于逐步改进思政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机会,使大学生逐步形成阳光正面的人生价值观与职业理想。任课教师必须重点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勇于实践的道德品质与精神理念,为学生规划面向不同领域的劳动实践途径与方法,尽可能地扩大在校学生群体的社会劳动实践参与面,以此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实际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个人能力的逐步提升,使之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个人生活习惯与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胡佳佳,罗静,戴婧婧.高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7):53-54.
[2]吴雄生,吴文华.用劳动教育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江西教育,2019(18):4-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前言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让大学生群体全面透彻地理解劳动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掌握更多劳动实践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性,系统化地改进思政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加速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革新步伐。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地将思政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高校学生群体以脚踏实地的态度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并主动在劳动实践中运用在课上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与特殊困难,学生应当有计划地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技能,努力提升个人的社会劳动价值。
一、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与社会意义研究
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育效率,必须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思想、劳动能力教育的阶段性培养,主动将不同形态的社会劳动融入现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之中,避免我国大学教育脱离社会生产与劳动实践活动。在大学思政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群体将各行各业的劳动实践模范设置为自身学习的榜样,重塑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意识,使大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理想与个人能力培养方向,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肯干、尊崇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与崇高思想理念[1]。为保证高校学生群体能够获得均衡全面的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贯彻知行合一的根本性教育实践原则,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主要方向,鼓励高校学生在劳动实干中不断学习在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掌握的生存技巧,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与有关知识,以此满足高校学生群体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水平的客观学习需求[2]。
只有将劳动实践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群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劳动观点。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必须使学生养成从劳动实践中发掘自身社会价值的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职业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與创造性,加深对课堂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保证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具备正面意义的直接经验与正向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的发展与逐步完善。融入劳动教育的思政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与实践型人才培育目标,提高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塑造效果与意识形态指导的全面性,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中的谋生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不仅能够使高校学生群体养成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自律性生活习惯,还可让学生养成对社会、对他人、对集体的强烈责任感与合作意识[3]。
二、劳动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与缺陷研究
(一)学生对劳动实践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完整,未能获得有力指导
我国高校学生群体对劳动实践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方式普遍受到各类社会流行思潮与有害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无法从正确的角度全面透彻的理解学习劳动技能、尊崇劳动创造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找准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与出发点,难以使学生在情感层面与理智层面对任课教师所讲解的劳动基本知识与精神理念产生深度共鸣。很多高校学生错误地受到了传统文化中鄙视体力劳动、崇拜智力劳动的落后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参加具备宣传教育意义的课后劳作实践活动,难以抱着积极的心态回应校方与任课教师的号召投参与专项劳动训练,任课教师未能履行自身职责及时纠正学生对社会劳动的错误认识,难以从思想观念层面培育高校学生群体对劳动实践的认同感与践行意识[4]。
(二)课程内容设置并不均衡,未能发掘潜在的劳动教育资源
多数国内高校的现行思政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中严重缺乏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思政教学未能起到应有的劳动教育指导效果,高校学生群体主要在思政课堂上学习各方面的理论性知识,课上学习内容中涉及劳动价值观培育塑造与劳动技能学习的部分并不多,学生没有进行课上训练和课下实践的机会。部分院校现有的课后劳动实践形式较为单一,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的时间较短,校方与指导教师多采用实地调研、考察或短期顶岗实训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此类停留在表面的劳动教育无法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勤劳肯干的个人道德品质,学生无法将从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经验转化为工作技能,难以形成集体带动效应,高校学生群体没有足够的时间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正确性,思政教育活动并未和劳动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三、使劳动实践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达成紧密融合的可行策略与有效方法探究
(一)加强对高校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指导与塑造力度
为了避免使高校学生群体养成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与厌恶劳动的有害价值观,任课教师必须重构思政教学模式,着力于帮助学生塑造符合社会现状的正确价值观与劳动观念,在课上采用多种形式的价值观教育方法,为高校学生群体详细评析阻碍高校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教师应当利用课上时间举办课上讨论会、集体辩论赛等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群体劳动价值观形成的特殊课堂活动,将价值观指导塑造工作纳入思政课堂教学的范畴,及时矫正学生未能完全定型的错误价值取向与思想理念,使学生正确认识体力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劳动实践的机会。思政教师可根据高校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与劳动能力水平选择更多贴近生活的劳动教育形式与主题内容,使高校学生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集体化趣味劳动实践活动中。 (二)在课程体系中添加更多的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
为提高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校方必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潜在劳动教育资源,调整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標与学习方向,在课程体系中为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实践任务与劳动实践能力训练计划,逐步降低高校思政课程中理论知识所占比重,使得劳动技能训练与劳动思想指导成为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开设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架构与高素质实干型人才培育机制,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清楚明确地划分劳动教育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具备可行性的能力培育标准,为这一课程配备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修改革新教学评价方式与双向信息反馈体系,检验高校学生群体完成课下劳动实践任务的质量与速度,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及时回应,整理汇总不同层次学生的劳动实践状况,分析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实践方向与能力训练项目。
(三)在校内举办各具特色的实践演练活动,培育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任何教师必须选择较为有效的劳动教学方法与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主题,提高实践活动的现实性与多样性,使高校学生群体清楚地了解到社会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提升自身劳动能力水平的主动性意识。高校与指导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劳动能力评比与竞赛活动,鼓励高校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涉及体力劳动的社团活动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如下乡扶贫、敬老院服务、校内杂物清理等能够锻炼学生劳动经验与技能的特殊活动。校方还可增设更多的由学生担任的校内生活服务工作岗位,如楼道卫生管理员、食堂餐具清理员等以无偿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岗位,使大学生养成主动为他人服务为集体奉献的思想理念与自主劳动习惯。
四、结论
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高校应着力于逐步改进思政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机会,使大学生逐步形成阳光正面的人生价值观与职业理想。任课教师必须重点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勇于实践的道德品质与精神理念,为学生规划面向不同领域的劳动实践途径与方法,尽可能地扩大在校学生群体的社会劳动实践参与面,以此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实际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个人能力的逐步提升,使之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个人生活习惯与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胡佳佳,罗静,戴婧婧.高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7):53-54.
[2]吴雄生,吴文华.用劳动教育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江西教育,2019(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