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手段。游戏也是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特别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所以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园的大多数教学活动是以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在许多教研活动和自我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由于个性、能力、兴趣、专注程度等的差异,有的参与积极,有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随便参与,有的无法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有的在游戏中根本没有参与……教师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哪怕幼儿不会,也就结束了教学活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在创设游戏内容和环节时,没有考虑到幼儿个性的差异性,没有落实“不让每一个幼儿掉队”的理念,缺少“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游戏过程中的这些现象就成了“疑难杂症”。笔者就此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游戏图例法,引导幼儿逾越障碍
在有些游戏活动中,因为幼儿个体差异性的真实存在,大多数幼儿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来理解游戏规则,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幼儿不能明白,或者明白的速度太慢,导致其在游戏过程中产生了“认知的障碍”。因此教师可以让大部分幼儿自己通过听觉来完成游戏,让有“认知障碍”的幼儿通过形象直观的游戏图例来理解规则。
游戏图例法就是教师在游戏之前,事先准备好游戏规则图例,专门考虑到一些幼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示规则图例,辅助其完成游戏的全过程,让这些幼儿也像其他幼儿一样充分体验到游戏快乐的方法。
例如:在一次体育游戏活动中,我组织了“运砖”的游戏活动,整个活动下来,大部分幼儿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下,都能进行游戏活动,规则意识强,活动井然有序。但是有一小部分幼儿总是不明白游戏规则,出差错。于是我在第二次的游戏中进行了调整,让那些有困难的孩子们首先来看看游戏示意图,说说在示意图中,你看懂了什么?应该怎样玩这个游戏?因为有了直观的视觉感知,个别能力差的幼儿根据示意图也能积极参与其中,很快明白了游戏的方法与过程,开心地完成了游戏。
二、因人施教法,引导幼儿各展所能
幼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特点、方向、速度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因人施教法就是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幼儿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学习风格、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多选择性,为每个幼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媒介和方法。
我在首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小松鼠摘果子”活动时,由于忽略了幼儿在身高和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投放的“果子”在悬挂时所设高度一致,从而导致了“小松鼠”们一进入果园去摘果子,个子较高和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轻而易举地就把果子摘到了,但他们依然意犹未尽,还觉得摘得不过瘾;而个子较小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却一个果子也没有摘到,面对“满载而归”的同伴有种很强的失落感,感到很沮丧,也就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第二次的研课活动中,我投放活动材料时针对不同幼儿的身高和不同能力水平,可以悬挂高度不一的果子,让个高或个矮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选择高低不同的果子,这样既能很好地照顾到不同身高、不同能力幼儿纵跳触物技能的发挥,又能让敢于挑战更高高度的幼儿大胆地去尝试,幼儿在摘果子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纵跳触物的技能,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三、个别指导法,引导幼儿走出误区
区角游戏活动是幼儿园一种常规的游戏活动,它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这样的游戏,教师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尤其应该关注到幼儿的个别差异。
个别指导法就是指教师在一些分散性的区角游戏中,能关注幼儿差异,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这种指导是及时性的,随机性的。
例如:有一次,幼儿在益智区游戏时,我发现欢欢在玩“图片排排队”时,只见她拿起卡片看了看,就拿在手里玩了起来,不去理会墙壁上的提示,只是随意地贴在墙上。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一张青蛙的图片在手中玩了一会儿后,又将其贴在了另外一张图片的后面。这样贴了几张图片后,欢欢干脆连图片上描述的是什么都不管了,直接贴墙壁上了。其实,幼儿这样玩图片是一种无目的、无效果的玩弄,一点教育意义都没有。因此教师可及时介入,帮助她正确认识游戏的过程与方法,理解图片排队的真正含义,同时和她一起重新游戏,完成游戏的全过程。对于这类幼儿,我们对她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她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及时表扬,使她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或许下次她就不会这样无序地玩耍了。
四、目标减位法,引导幼儿获取成功
幼儿园教学游戏中,目标的制定相当重要,但是在游戏活动中,往往有些幼儿根本达不到游戏目标中的要求及动作技能发展要求。要想让每个幼儿获得成功,增强自信,目标减位法在体育游戏中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目标减位法就是指在游戏目标的设定中,对于那些中等偏上的幼儿可以执行游戏原定的目标,对于那些中等偏下的幼儿可以减低目标,使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完成游戏。
例如:我在组织中班体育游戏“小白兔采蘑菇”时,发现有一小部分幼儿单脚跳格子有困难,在游戏过程中,到了跳格子这一环节,就被罚下来,无法去完成采蘑菇的任务。看到这些幼儿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心里特别难过。于是,灵机一想,不妨降低目标难度,让这些幼儿用双脚跳格子。经过这一调整,这些幼儿在游戏中,就变得很活泼主动了,而且体验到了游戏带来的快乐,获得了成功,自信心一下子激发出来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尊重差异,关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工作中,我们所面对的幼儿都是鲜活的独立个体,幼儿间的差异真实存在。我们要在游戏中多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幼儿都受益。让那些在游戏中存在“疑难杂症”的幼儿,通过我们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让他们快乐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功感,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园的大多数教学活动是以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在许多教研活动和自我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由于个性、能力、兴趣、专注程度等的差异,有的参与积极,有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随便参与,有的无法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有的在游戏中根本没有参与……教师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哪怕幼儿不会,也就结束了教学活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在创设游戏内容和环节时,没有考虑到幼儿个性的差异性,没有落实“不让每一个幼儿掉队”的理念,缺少“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游戏过程中的这些现象就成了“疑难杂症”。笔者就此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游戏图例法,引导幼儿逾越障碍
在有些游戏活动中,因为幼儿个体差异性的真实存在,大多数幼儿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来理解游戏规则,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幼儿不能明白,或者明白的速度太慢,导致其在游戏过程中产生了“认知的障碍”。因此教师可以让大部分幼儿自己通过听觉来完成游戏,让有“认知障碍”的幼儿通过形象直观的游戏图例来理解规则。
游戏图例法就是教师在游戏之前,事先准备好游戏规则图例,专门考虑到一些幼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示规则图例,辅助其完成游戏的全过程,让这些幼儿也像其他幼儿一样充分体验到游戏快乐的方法。
例如:在一次体育游戏活动中,我组织了“运砖”的游戏活动,整个活动下来,大部分幼儿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下,都能进行游戏活动,规则意识强,活动井然有序。但是有一小部分幼儿总是不明白游戏规则,出差错。于是我在第二次的游戏中进行了调整,让那些有困难的孩子们首先来看看游戏示意图,说说在示意图中,你看懂了什么?应该怎样玩这个游戏?因为有了直观的视觉感知,个别能力差的幼儿根据示意图也能积极参与其中,很快明白了游戏的方法与过程,开心地完成了游戏。
二、因人施教法,引导幼儿各展所能
幼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特点、方向、速度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因人施教法就是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幼儿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学习风格、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多选择性,为每个幼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媒介和方法。
我在首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小松鼠摘果子”活动时,由于忽略了幼儿在身高和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投放的“果子”在悬挂时所设高度一致,从而导致了“小松鼠”们一进入果园去摘果子,个子较高和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轻而易举地就把果子摘到了,但他们依然意犹未尽,还觉得摘得不过瘾;而个子较小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却一个果子也没有摘到,面对“满载而归”的同伴有种很强的失落感,感到很沮丧,也就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第二次的研课活动中,我投放活动材料时针对不同幼儿的身高和不同能力水平,可以悬挂高度不一的果子,让个高或个矮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选择高低不同的果子,这样既能很好地照顾到不同身高、不同能力幼儿纵跳触物技能的发挥,又能让敢于挑战更高高度的幼儿大胆地去尝试,幼儿在摘果子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纵跳触物的技能,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三、个别指导法,引导幼儿走出误区
区角游戏活动是幼儿园一种常规的游戏活动,它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这样的游戏,教师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尤其应该关注到幼儿的个别差异。
个别指导法就是指教师在一些分散性的区角游戏中,能关注幼儿差异,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这种指导是及时性的,随机性的。
例如:有一次,幼儿在益智区游戏时,我发现欢欢在玩“图片排排队”时,只见她拿起卡片看了看,就拿在手里玩了起来,不去理会墙壁上的提示,只是随意地贴在墙上。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一张青蛙的图片在手中玩了一会儿后,又将其贴在了另外一张图片的后面。这样贴了几张图片后,欢欢干脆连图片上描述的是什么都不管了,直接贴墙壁上了。其实,幼儿这样玩图片是一种无目的、无效果的玩弄,一点教育意义都没有。因此教师可及时介入,帮助她正确认识游戏的过程与方法,理解图片排队的真正含义,同时和她一起重新游戏,完成游戏的全过程。对于这类幼儿,我们对她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她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及时表扬,使她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或许下次她就不会这样无序地玩耍了。
四、目标减位法,引导幼儿获取成功
幼儿园教学游戏中,目标的制定相当重要,但是在游戏活动中,往往有些幼儿根本达不到游戏目标中的要求及动作技能发展要求。要想让每个幼儿获得成功,增强自信,目标减位法在体育游戏中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目标减位法就是指在游戏目标的设定中,对于那些中等偏上的幼儿可以执行游戏原定的目标,对于那些中等偏下的幼儿可以减低目标,使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完成游戏。
例如:我在组织中班体育游戏“小白兔采蘑菇”时,发现有一小部分幼儿单脚跳格子有困难,在游戏过程中,到了跳格子这一环节,就被罚下来,无法去完成采蘑菇的任务。看到这些幼儿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心里特别难过。于是,灵机一想,不妨降低目标难度,让这些幼儿用双脚跳格子。经过这一调整,这些幼儿在游戏中,就变得很活泼主动了,而且体验到了游戏带来的快乐,获得了成功,自信心一下子激发出来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尊重差异,关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工作中,我们所面对的幼儿都是鲜活的独立个体,幼儿间的差异真实存在。我们要在游戏中多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幼儿都受益。让那些在游戏中存在“疑难杂症”的幼儿,通过我们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让他们快乐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功感,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