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还原生活本味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6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13-02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及“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等内容列入课程总体目标。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尽情地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生活问题引向课堂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造生活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要创造数学进入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目的。
  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如结合“百分数——利率的问题”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带领孩子到社会中去进行调查感受收集,自己去储蓄所存、取,计算一下利息。体现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孩子活动化意识,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数学陪伴。
  另外,我们可以经常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的大课堂。如: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教学:
  1.1 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的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明到学校小卖部买一把铅笔和一把尺子。一支铅笔的价钱是1角2分,一把直尺的价钱是2角8分。小明付出1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明多少钱?
  1.2让学生说出在“买卖”过程中是如何“找退”的?(1)从1元钱中减去铅笔的钱数,再减去直尺的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2—28 =60(分)(2)从1元钱中减去铅笔与直尺的总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2+28)=60(分)。
  再次,组织学生 讨论:(1)“100—12—28”求的是什么?“100—(12+28)”又求的是什么?(2)两种不同算法结果怎 样?(3)说明两道式子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100—12—28 = 100—(12+28)。由于学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概括出减法的运算性质。
  这样教学,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十分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鲜明,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概念的形成和法则的推导过程
  数学概念是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困此,教学中应联系学生 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新概念。
  在进行计算法则教学时,应当避免将“法则”或“方法”作为一种“静态的结果”直接进行灌输,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反复练习,而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去发现合理的算法,从而逐步归纳、推导出计算法则。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时,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例题改编成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感到自然,不陌生。可以从钢笔与圆珠笔的价钱引入,求两种笔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1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能轻松的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付钱的情景。
  这样,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不但推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算的过程。
  3采撷生活实例,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感触的生活事实,学生就能感悟、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可以这样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物体占空间”、“物体占空间的大小”等概念的,(1)用手摸一摸自己课桌的抽屉,再把书包放进去之后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2)抽屉里只放一本书,你摸一摸,与刚才放一只书包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议一议”,学生会发现书包与书占抽屉空间的大小之别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体积单位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我让学生找一些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使学生借助实物表象在比较的过程中,增加了直接经验,又让学生找自己的某一个手指尖,用左右手空对合围、墙角1立方米框架内蹲十几个学生等,使学生有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建立了清晰的体积单位表象,理解了抽象概念,形成了空间观念。
  4借助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用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由于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日常生活知识缺乏,生活能力低,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这样一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提高生活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将数学还原生活本味,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授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为生活所用。
其他文献
个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了解了人的个性特征,把握个性差异理论,有助于组织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机房,但是在机房的硬件维护方面还有很多欠缺甚至是危险的地方。该文通过机房防尘、防雷击、保持适当的温度和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以及江苏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村五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