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阐释
所谓追求说理的深刻性,就是在追求优秀的思维品质,从材料中剖析出深刻的道理并使人信服。譬如,面对一个大众认可的观念,换个角度思考,写常理的另一面;面对一则叙述充分的事例,从中找到各要素间的联系,探究事件背后的本质联系;面对某个争议性的社会话题,批判或质疑自己不赞同的观点,并确立和坚守自己的价值选择……总之,说理的深刻性集中体现了作者思维品质的程度。
范文例举
预测与立命
上海一考生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人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試图让所有对自己的预测打脸;生命的后些年,放下骄傲,感慨“精诚之至,哀感之灵,自有命数,亦不能为之挽回”,叹息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预测随遇而安。就这样,我们周而复始地从“不信预测,不认命”走到“后悔不信预测,认命”,吊诡的逻辑就这样闭合得毫无破绽。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在这两种极端中徘徊。首先,对生活的预测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这个物种有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我们无止境地追求意义,形成理性,这决定了我们这个物种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强的理性思维,我们知道要什么,也知道要怎样。我们太擅长就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推理了。你从小就知道蜻蜓飞不高将要下雨,你敢说对生活的预测都是空穴来风?
但我并不想说对“准”的预测就要听之任之。哪怕是再合理的预测,都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能根据现有发生的一切进行预测,而你是个最大的变量。你素来碌碌无为,而下一刻的你可能做出大举动,那么原本的预测就会被推翻,反之亦然。由此看来,就算对生活的预测并无不妥,人们也完全可以自我“立命”。
然而,道理总是简单,现实总是复杂。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现实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之所以徘徊在“天命不足畏”和“亦不能为之挽回”的两种极端之间,就是因为在“立命”的道路上受挫了,想得比预测更好,做得比预测更糟。事实上,这份焦虑伴随着人类的一生: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我们不知道义无反顾地去改变生活里每一次已能预测到结果的事情会意味着什么,我们焦虑这么做是不是会失去更多。但是我们也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尝试去突破预测的路上也会有欢笑和掌声。但切忌盲目,天马行空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立命”。
试想,如果我们事事根据预测生活,那么我们人类跟正在日益兴盛的人工智能还有甚区别?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不就因为这一点吗?我们要么真知道水深水浅,要么就以身犯险地去试探,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我们。
先哲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地对自己说:“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范文解析]
这篇考场佳作在形式上采用了“引——议——联——结”的纵深式结构,同时在内容上也充分展示了说理如何走向深刻。
一、论述思路清晰,充分展现了考生说理的深刻性。开篇借赵雷歌词引出论题,并显示出了破题的深度,即人们不必徘徊在相信预测、不信预测之间。接着,亮明自己观点,即对生活相对合理的预测是存在的。再次,开掘的有效推论十分深刻——不论面对何种预测,作为最大变数的人本身都可以“立命”。然后,联系现实,指出人在“立命”的道路上应敢于尝试,奋力突破预测。联系人类自身,并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来扣题,立意高远。
二、运用丰富的论证手段去增强说理的力度。作者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假设论证、分析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在说理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写作需要,精心选取和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避免空洞地说理或简单堆砌材料。
三、材料丰富,材料分析深入,点明了“预测”与“立命”这一主题,具有说理的力度。文章引用了歌曲《成都》和电影《后会无期》,以及《宋史·王安石列传》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相关片段,结尾处,再次引用《了凡四训》,强调“立命”的重要性;而“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也饶有趣味,与开头形成了呼应,显示出作者的匠心。
[类文生成]
当下流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说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到说理深刻呢?
一、积淀素材,体现学养。
要做到“说理具有深刻性”,首先需要积累丰富深刻的说理材料:既要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精辟见解,以此作为理论论据,这样既联结了古今,显示出材料的当代价值,又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厚重感;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洞察到现象背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二、表达灼见,提升格局。
在就事论事之后,应适当地转化、升华主题,以提升自己作文的大格局。议论文最能检验真知灼见。面对社会万象,要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事物带普遍性的本质内涵。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不仅要注意辩证思维,避免思维的绝对化陷阱,还要有意识、有深度地辨析不同的概念,细致地分析手头上素材的差异,不同事件的相关性,得出深刻敏锐的观点。
三、丰富语言,明晰事理。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议论文一般需要透辟深刻地说明某一事理,因此特别需要锤炼自己的议论语言。在语言风格上,应尽量简单扼要,同时兼顾文采;在表达方式上,论证说理的手段应该丰富、灵活,增强说理的力度。
四、激活思维,注重思辨。
社会纷纭,我们既要尊重题目材料,深入理解,积极分析,同时要有质疑能力,实事求是,具备从历史、现实、国际、国内等角度深度分析和合理论证的能力,写出个性和独特认知。
[有感写作]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年年末,留日学生江歌在日本出租房外被刺身亡。据日本警方调查,凶手是陈世峰,即江歌生前闺蜜、借住室友刘鑫的前男友。事发时,面对凶手的威胁,江歌陪伴刘鑫先回自己住处,刘鑫先进门,而江歌在门外遇害。整个过程中,刘鑫始终待在公寓门背后,未出门查看和救助。事后,舆论纷纷指责刘鑫。
请就上述事件,从江歌或刘鑫的角度切入,谈谈你的思考、权衡和价值选择。
[题目解读]
本题任务指向明确,立意角度多元:江歌为了朋友刘鑫而遇害,可以探讨江歌的付出是否值得;刘鑫是案件及舆论的受害者,她担负的是道德责任;对江歌而言,刘鑫又是冷漠自私的加害者,所以我们只能在道德上谴责她;而刘鑫所遭受的舆论谴责泛化为暴力,这又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当然,也可以就江歌与刘鑫间的友情来深入探讨,谈人性的善良与弱点。
所谓追求说理的深刻性,就是在追求优秀的思维品质,从材料中剖析出深刻的道理并使人信服。譬如,面对一个大众认可的观念,换个角度思考,写常理的另一面;面对一则叙述充分的事例,从中找到各要素间的联系,探究事件背后的本质联系;面对某个争议性的社会话题,批判或质疑自己不赞同的观点,并确立和坚守自己的价值选择……总之,说理的深刻性集中体现了作者思维品质的程度。
范文例举
预测与立命
上海一考生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人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試图让所有对自己的预测打脸;生命的后些年,放下骄傲,感慨“精诚之至,哀感之灵,自有命数,亦不能为之挽回”,叹息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预测随遇而安。就这样,我们周而复始地从“不信预测,不认命”走到“后悔不信预测,认命”,吊诡的逻辑就这样闭合得毫无破绽。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在这两种极端中徘徊。首先,对生活的预测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这个物种有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我们无止境地追求意义,形成理性,这决定了我们这个物种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强的理性思维,我们知道要什么,也知道要怎样。我们太擅长就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推理了。你从小就知道蜻蜓飞不高将要下雨,你敢说对生活的预测都是空穴来风?
但我并不想说对“准”的预测就要听之任之。哪怕是再合理的预测,都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能根据现有发生的一切进行预测,而你是个最大的变量。你素来碌碌无为,而下一刻的你可能做出大举动,那么原本的预测就会被推翻,反之亦然。由此看来,就算对生活的预测并无不妥,人们也完全可以自我“立命”。
然而,道理总是简单,现实总是复杂。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现实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之所以徘徊在“天命不足畏”和“亦不能为之挽回”的两种极端之间,就是因为在“立命”的道路上受挫了,想得比预测更好,做得比预测更糟。事实上,这份焦虑伴随着人类的一生: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我们不知道义无反顾地去改变生活里每一次已能预测到结果的事情会意味着什么,我们焦虑这么做是不是会失去更多。但是我们也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尝试去突破预测的路上也会有欢笑和掌声。但切忌盲目,天马行空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立命”。
试想,如果我们事事根据预测生活,那么我们人类跟正在日益兴盛的人工智能还有甚区别?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不就因为这一点吗?我们要么真知道水深水浅,要么就以身犯险地去试探,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我们。
先哲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地对自己说:“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范文解析]
这篇考场佳作在形式上采用了“引——议——联——结”的纵深式结构,同时在内容上也充分展示了说理如何走向深刻。
一、论述思路清晰,充分展现了考生说理的深刻性。开篇借赵雷歌词引出论题,并显示出了破题的深度,即人们不必徘徊在相信预测、不信预测之间。接着,亮明自己观点,即对生活相对合理的预测是存在的。再次,开掘的有效推论十分深刻——不论面对何种预测,作为最大变数的人本身都可以“立命”。然后,联系现实,指出人在“立命”的道路上应敢于尝试,奋力突破预测。联系人类自身,并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来扣题,立意高远。
二、运用丰富的论证手段去增强说理的力度。作者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假设论证、分析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在说理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写作需要,精心选取和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避免空洞地说理或简单堆砌材料。
三、材料丰富,材料分析深入,点明了“预测”与“立命”这一主题,具有说理的力度。文章引用了歌曲《成都》和电影《后会无期》,以及《宋史·王安石列传》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相关片段,结尾处,再次引用《了凡四训》,强调“立命”的重要性;而“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也饶有趣味,与开头形成了呼应,显示出作者的匠心。
[类文生成]
当下流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说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到说理深刻呢?
一、积淀素材,体现学养。
要做到“说理具有深刻性”,首先需要积累丰富深刻的说理材料:既要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精辟见解,以此作为理论论据,这样既联结了古今,显示出材料的当代价值,又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厚重感;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洞察到现象背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二、表达灼见,提升格局。
在就事论事之后,应适当地转化、升华主题,以提升自己作文的大格局。议论文最能检验真知灼见。面对社会万象,要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事物带普遍性的本质内涵。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不仅要注意辩证思维,避免思维的绝对化陷阱,还要有意识、有深度地辨析不同的概念,细致地分析手头上素材的差异,不同事件的相关性,得出深刻敏锐的观点。
三、丰富语言,明晰事理。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议论文一般需要透辟深刻地说明某一事理,因此特别需要锤炼自己的议论语言。在语言风格上,应尽量简单扼要,同时兼顾文采;在表达方式上,论证说理的手段应该丰富、灵活,增强说理的力度。
四、激活思维,注重思辨。
社会纷纭,我们既要尊重题目材料,深入理解,积极分析,同时要有质疑能力,实事求是,具备从历史、现实、国际、国内等角度深度分析和合理论证的能力,写出个性和独特认知。
[有感写作]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年年末,留日学生江歌在日本出租房外被刺身亡。据日本警方调查,凶手是陈世峰,即江歌生前闺蜜、借住室友刘鑫的前男友。事发时,面对凶手的威胁,江歌陪伴刘鑫先回自己住处,刘鑫先进门,而江歌在门外遇害。整个过程中,刘鑫始终待在公寓门背后,未出门查看和救助。事后,舆论纷纷指责刘鑫。
请就上述事件,从江歌或刘鑫的角度切入,谈谈你的思考、权衡和价值选择。
[题目解读]
本题任务指向明确,立意角度多元:江歌为了朋友刘鑫而遇害,可以探讨江歌的付出是否值得;刘鑫是案件及舆论的受害者,她担负的是道德责任;对江歌而言,刘鑫又是冷漠自私的加害者,所以我们只能在道德上谴责她;而刘鑫所遭受的舆论谴责泛化为暴力,这又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当然,也可以就江歌与刘鑫间的友情来深入探讨,谈人性的善良与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