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视阈下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的耦合互动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yl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保持着紧密的关联,其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输送着具有高技能的适应性专业人才。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性的智力支持,而区域经济同样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向前迈进。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对接区域软件产业发展,探索两者之间互为依靠、相互促进的耦合发展关系及路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软件技术;耦合互动
  基金项目:2014年杭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杭州产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0834M21。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日益增进的需求从一般技能人才向大量高端技能人才转变。国内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受到职业人才需求的强力驱动。职业教育界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尝试创新各种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发展融合、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是未来职教办学主流模式,它是职业院校与区域政府、行业及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化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该模式将极大地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同时显著提升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政府、行业都给予了充分地重视推广和明确的政策导向。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在此背景下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何适应区域产业的演变升级,寻求两者的互动促进与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软件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例,探索如何基于“政、企、校、社”四方合作平台促进软件专业与软件产业对接,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耦合,实现互惠双赢。
  2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的概念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本文所指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职业教育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定义,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不同水平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获得某种专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的目的或就业后易于提高的一种教育。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是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到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产业的演进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之间的互动,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方式与职业教育体系的互动,产业布局与职业教育的地区分布之间的互动等等。
  3 职业教育与产业省级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在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明确指引下,部分区域的政府、企业及院校尝试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職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运作,充分利用规模优势和办学特色,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和人才竞争力。近年来,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一些较成熟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它们的出现,为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开创了先河,但运行成效受到一定条件和机制约束,与现代化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不可否认,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两者存在紧密耦合、互动促进的关系,当前经济结构快速转型迫切要求相应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和突破。因此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为宗旨,探索建立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4 区域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互动促进发展路径
  (1)校企共建,打造紧密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生产型实训环境的支持。软件技术专业引进域内大型软件企业在校内建设紧密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运作和开发环境,整个实训环境的组建按照一般软件开发企业工作场景建设,使软件项目开发和企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积极与软件企业建立起深度的工学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外基地的利用上,首先,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逐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或者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和企业的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以给企业提供服务为基础,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培养师生的团队精神和挖掘团队的创新力,增进与企业及企业人员的协作、取得企业的信任、融入到企业团队,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通道,校企生三赢。
  (2)校企互通,双向培养、打造“专兼结合”双师队伍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通过校企融合,按照引领、培养和聘任的三条途径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重点通过专业负责人对专业教学团队整体专业素养提升的引领作用,加强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聘请具有丰富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和经验的企业软件工程师和软件行业专家,共同组建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双师素质师资队伍。通过与企业的互动,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将企业一线骨干“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软件专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另一方面为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教科研综合能力,将教师“送出去”,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我们采用轮流循环机制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开发,进行顶岗实践,并不断地循环。
  (3)校企合作,发挥团队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区域科技服务
  软件特色专业利用教学团队的技术优势和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积极参与面向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服务和中小型企业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与企业共同解决软件产品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使专业真正成为三农服务及中小企业的软件技术支持中心。
  (4)协助政府、携手企业,面向区域开展社会服务
  作为省教育厅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之一。软件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本专业建立的师资库和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承办省中职教师《WEB应用开发》、《J2EE工程师》及《物联网工程师》等方面的师资高技能培训工作。多年来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各地区的多位中职教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中职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有效促进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了中职教育质量,同时也扩大与省内各大中职学校的师生交流,为中高职紧密衔接一体化建设夯实基础。此外软件技术专业还积极协助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主办的浙江省第七届青年职业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大赛。专任教师作为技术指导、评委以及组织方圆满完成赛事工作。通过同类赛事的承办,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具备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大赛技术指导等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章建新.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天津市高职专业结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18-20.
  [2] 李晓峰.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2,( 27) : 25-28.
  [3] 包红霞.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0(23):41.
其他文献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其政治参与的成效关系着社会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当前大学网络政治参与主要面临如下三个挑战:一是大学生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误导,可
分析了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用微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棉花+辣椒—包菜三熟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肥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分期施肥比一次
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收紧的时候,中小企业融资举步维艰。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进行
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江西城市化发展现状,并对江西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江西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地区不平衡、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与经济非农化等
当前我国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趋势逐步增强。对于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联合发展可以帮助其解决自身融资困难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型中小
针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现行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学现状,探讨了我国高等动物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材建设和开展双语教学等方面,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