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但是,如果教学中不能合理地运用、艺术地运用,多媒体也会变成“倒霉体”。对教学媒体选择的问题,教育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原则,其中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罗伯特·加慢在《教学设计原理》中就提出了教学媒体选择的三要素:媒体的物理特性、学习任务的特征、学生的特点。那么,相对于我们要谈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问题也就必须得相对应的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多媒体的特性、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某一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多媒体的特性
多媒体计算机将无声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意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并茂,且交互呈现。多媒体的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很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通过实物投影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更方便师生交流,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另外,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吸引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从而激发自身的思维联想力和想象力。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的,而是因语言而形象的。所以,语文课上,在我们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揣摩、体味、联想、想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多媒体展示的图形、图像仅仅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咀嚼玩味。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如果总让学生丢掉课本看屏幕,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把多媒体看成是语文教学中包医百病的“万能药方”而过分依赖,还像过去一样照本宣科,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只能达到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或是“新瓶装老酒”、“大炮打兔子”的转变,难以摆脱在低层次、低效率层面上的徘徊。
三、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现在,中学生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之外,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范围,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实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的认知心理不断发生着变化。
1.中学生的语文感知。中学生对“大语文”(生活即语文)的感受性较差,他们常常只能了解到生活的现象而感受不到本质。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通过多媒体来增加学生的观察机会,训练学生对客体的感受j生。
2.中学生的语文表象。让学生在语文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语文表象,这对他们学习语文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时总是要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特别是动态的形象进行思维和推理。另一方面,“大语文”观念和规律都因为有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搬进教室,中学生常常要根据教材的描述或语文教师的言语叙述,在头脑中形成全新的形象,从而构造出生活的图景、表象。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中学生概括生活表象的能力。
3.中学生的思维。语文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概括性、形象性、间接性、逻辑性和精确性。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抽象思维不如形象思维活跃,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易忽视判断与推理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使这个过程具体化、简单化。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多媒体的特性
多媒体计算机将无声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意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并茂,且交互呈现。多媒体的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很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通过实物投影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更方便师生交流,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另外,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吸引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从而激发自身的思维联想力和想象力。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的,而是因语言而形象的。所以,语文课上,在我们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揣摩、体味、联想、想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多媒体展示的图形、图像仅仅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咀嚼玩味。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始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如果总让学生丢掉课本看屏幕,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把多媒体看成是语文教学中包医百病的“万能药方”而过分依赖,还像过去一样照本宣科,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只能达到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或是“新瓶装老酒”、“大炮打兔子”的转变,难以摆脱在低层次、低效率层面上的徘徊。
三、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现在,中学生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之外,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范围,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实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的认知心理不断发生着变化。
1.中学生的语文感知。中学生对“大语文”(生活即语文)的感受性较差,他们常常只能了解到生活的现象而感受不到本质。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通过多媒体来增加学生的观察机会,训练学生对客体的感受j生。
2.中学生的语文表象。让学生在语文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语文表象,这对他们学习语文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时总是要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特别是动态的形象进行思维和推理。另一方面,“大语文”观念和规律都因为有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搬进教室,中学生常常要根据教材的描述或语文教师的言语叙述,在头脑中形成全新的形象,从而构造出生活的图景、表象。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中学生概括生活表象的能力。
3.中学生的思维。语文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概括性、形象性、间接性、逻辑性和精确性。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抽象思维不如形象思维活跃,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易忽视判断与推理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使这个过程具体化、简单化。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