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关键词:合作意识 积极 参加 协调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优势互补、竞争激励”为原则,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在音乐合作教学中,小组讨论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有效的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引导学生合理分组
分好组是实施合作教学的首要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都能积极大胆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但随着年龄增长,害羞心理呈上升趋势。相对而言,学生在小组内、同伴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因此,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在新授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8人或6人小组,在练习(如器乐吹奏、背唱歌词)时分成两人小组,在表演时则灵活分组。我有的放矢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根据各小组中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委派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音乐特长生(乐感较强、舞姿较美、竖笛吹奏技巧掌握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开展本组工作。但是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学生,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还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的这一招果然还行。
记得有一次,上《蝴蝶》这一课,课前我把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其中一个小组,有一位综合素质较差、上课表现不怎么好的男生担任组长。对我的这个决定,多数学生持否定意见,但我心里明白,那位男生虽然很调皮,但绘画能力不错,而且自尊心特强,他一定能行。果然,他偷偷地问我借了歌曲录音带,我知道他不惜“动用”课余时间是为了不负我的厚望。盼望已久的音乐课终于来了,那天,在小组活动展示过程中,这个“特别”的组长果然弄出了“特别”的花样。他个组内每位学生做了各种形态的“蝴蝶”头饰,踩着三拍子“蹦嚓嚓”特有的拍点,他和他的组员带着自信的微笑翩翩起舞,宛然一只只可爱的彩蝶飘然于花丛中。这个镜头就像定了格一样长久地映在学生脑中,然后便是雷鸣般的掌声。从那以后,那位“多才多艺”“风度翩翩”“出尽风头”的男生受到了许多孩子(特别是女孩)的青睐,他也因此上课变得更加认真了,且乐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合作学习注意了学生的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教师成了消极被动者,跟学生跑。相反,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成了“顾问”,而不是“演员”。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但要指导学生指定学习目标,补充学习素材,而且面对每一组的学习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协调好各学习小组间、同一组学生间的关系,控制好整个课堂结构。因此,教师应定位于一个总导演的角色。
二、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提高音乐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间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能促进认知成长,是因为年龄相当的儿童较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内互动、增进成长,在合作团体行为中的示范较儿童个人能表现得更深入。就拿器乐(竖笛)集体课来说吧,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老师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把所有的学生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搞“齐步走”。因此,我决定在分层教学的基础开展合作教学。
首先,我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层。然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步子迈小一点,先把基本功练扎实,只要能吹奏短小、简单的乐曲就行。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强、总也感到“吃不饱”的学生,则另外建组,允许他们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可以自由超进度学习。当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后,两个组的学生可以进行“友好合作”。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需要共同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也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更是互爱互动、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感受音乐之美妙、体验成功之喜悦,全方位地获得音乐之各种能力(诸如欣赏能力、表演能力、鉴别能力、创作能力等)。
在学完民歌《杨柳青》这首歌后,为了增加课堂信息量,我在课后让学生这样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一星期时间,在网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找寻与民歌相关的资料。于是那节课堂,我就把舞台完全让给了学生。
“哪组先来交流!”主持话音刚落,几只手同时高高举起,举得最高的是班内的调皮“大王”。“好,请你上来介绍一下!”在稀稀拉拉的掌声中,他从容地走向“舞台”,口齿清晰、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是小虎队的队长。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我组收集到的民歌资料。各个地区民歌的风格各不相同。四川民歌的特点是音调高亢、嘹亮,如《太阳出来喜洋洋》;江苏民歌的特点是音旋律比较细腻、委婉,如《茉莉花》、《无锡景》等;青藏民歌的特点悠远、舒展,如《青藏高原》;新疆民歌的特点是活泼、富有舞蹈性,如《哇哈哈》等……
“跳一个新疆舞吧!跳一个……”台下几个男同学突然“起哄”。“怎么办?我要不要出场呢?”正想着,只听他不慌不忙地说“好,那我就献丑了!”伴着轻快的音乐,他落落大方得舞了起来,其他同学也被感染了、不由自主、陆续地围到了他的身边。一时间,课堂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顺水推舟,待学生的情绪稍有平静,我说“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新疆舞,你们能不能创作一首反映学校生活的现代新疆歌曲呢,可以把《哇哈哈》的旋律进行改编,但歌词必须自创。“好!”带着一股创作热情,学习小组成员又投入到了新的创作活动之中。
关键词:合作意识 积极 参加 协调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优势互补、竞争激励”为原则,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在音乐合作教学中,小组讨论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有效的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引导学生合理分组
分好组是实施合作教学的首要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都能积极大胆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但随着年龄增长,害羞心理呈上升趋势。相对而言,学生在小组内、同伴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因此,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在新授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8人或6人小组,在练习(如器乐吹奏、背唱歌词)时分成两人小组,在表演时则灵活分组。我有的放矢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根据各小组中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委派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音乐特长生(乐感较强、舞姿较美、竖笛吹奏技巧掌握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开展本组工作。但是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学生,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还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的这一招果然还行。
记得有一次,上《蝴蝶》这一课,课前我把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其中一个小组,有一位综合素质较差、上课表现不怎么好的男生担任组长。对我的这个决定,多数学生持否定意见,但我心里明白,那位男生虽然很调皮,但绘画能力不错,而且自尊心特强,他一定能行。果然,他偷偷地问我借了歌曲录音带,我知道他不惜“动用”课余时间是为了不负我的厚望。盼望已久的音乐课终于来了,那天,在小组活动展示过程中,这个“特别”的组长果然弄出了“特别”的花样。他个组内每位学生做了各种形态的“蝴蝶”头饰,踩着三拍子“蹦嚓嚓”特有的拍点,他和他的组员带着自信的微笑翩翩起舞,宛然一只只可爱的彩蝶飘然于花丛中。这个镜头就像定了格一样长久地映在学生脑中,然后便是雷鸣般的掌声。从那以后,那位“多才多艺”“风度翩翩”“出尽风头”的男生受到了许多孩子(特别是女孩)的青睐,他也因此上课变得更加认真了,且乐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合作学习注意了学生的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教师成了消极被动者,跟学生跑。相反,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成了“顾问”,而不是“演员”。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但要指导学生指定学习目标,补充学习素材,而且面对每一组的学习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协调好各学习小组间、同一组学生间的关系,控制好整个课堂结构。因此,教师应定位于一个总导演的角色。
二、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提高音乐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间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能促进认知成长,是因为年龄相当的儿童较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内互动、增进成长,在合作团体行为中的示范较儿童个人能表现得更深入。就拿器乐(竖笛)集体课来说吧,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老师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把所有的学生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搞“齐步走”。因此,我决定在分层教学的基础开展合作教学。
首先,我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层。然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步子迈小一点,先把基本功练扎实,只要能吹奏短小、简单的乐曲就行。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强、总也感到“吃不饱”的学生,则另外建组,允许他们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可以自由超进度学习。当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后,两个组的学生可以进行“友好合作”。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需要共同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也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更是互爱互动、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感受音乐之美妙、体验成功之喜悦,全方位地获得音乐之各种能力(诸如欣赏能力、表演能力、鉴别能力、创作能力等)。
在学完民歌《杨柳青》这首歌后,为了增加课堂信息量,我在课后让学生这样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一星期时间,在网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找寻与民歌相关的资料。于是那节课堂,我就把舞台完全让给了学生。
“哪组先来交流!”主持话音刚落,几只手同时高高举起,举得最高的是班内的调皮“大王”。“好,请你上来介绍一下!”在稀稀拉拉的掌声中,他从容地走向“舞台”,口齿清晰、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是小虎队的队长。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我组收集到的民歌资料。各个地区民歌的风格各不相同。四川民歌的特点是音调高亢、嘹亮,如《太阳出来喜洋洋》;江苏民歌的特点是音旋律比较细腻、委婉,如《茉莉花》、《无锡景》等;青藏民歌的特点悠远、舒展,如《青藏高原》;新疆民歌的特点是活泼、富有舞蹈性,如《哇哈哈》等……
“跳一个新疆舞吧!跳一个……”台下几个男同学突然“起哄”。“怎么办?我要不要出场呢?”正想着,只听他不慌不忙地说“好,那我就献丑了!”伴着轻快的音乐,他落落大方得舞了起来,其他同学也被感染了、不由自主、陆续地围到了他的身边。一时间,课堂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顺水推舟,待学生的情绪稍有平静,我说“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新疆舞,你们能不能创作一首反映学校生活的现代新疆歌曲呢,可以把《哇哈哈》的旋律进行改编,但歌词必须自创。“好!”带着一股创作热情,学习小组成员又投入到了新的创作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