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况。对此,笔者分析了高考中常见的两类古诗词炼字题,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炼“动词”
这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句中某个或几个动词的妙处。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可以起到化静为动、增强画面感的效果。如王维《汉江临眺》中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一句,“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为巧妙,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态感,写出了磅礴的水势,表达出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喜爱之情;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护”和“送”两个动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小溪環绕着绿油油的农田,就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一样,“护”字使小溪具有了人的特点,“送”字写出了山势若奔的样子,毫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先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明确该动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然后分析它起到的作用。
例题: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颔联是本诗的千古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宿”“翻”两字用得非常生动精妙,请简要一下分析它们妙在何处。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要求考生分析诗句中的动词妙在何处。“宿”有“休息,停留”之意,“翻”有“翻滚”之意。“宿”字化动为静,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本没有生命的云彩写得有了生命和灵性,让人感觉到那薄薄的云层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翻”化静为动,借动态的江水写静态的月影,使江面上的月影有了动感。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月映照在水中,好像月儿在随波浪不停地翻滚。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生动传神、精妙绝伦。
二、炼“叠词”
这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句中叠词的妙处。叠词可以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还能增强古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萧萧”“滚滚”这两个叠词用得恰到好处,落木萧萧之声,长江滚滚之势,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传达出诗人漂泊万里的羁旅愁思以及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作者连用七组叠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营造了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清冷孤寂的意境,将人物内心的孤独恍惚、凄怆悲切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词奠定了愁惨凄苦的情感基调。
在做这类炼字题时,同学们要注意明确“叠词”的作用,然后结合诗句再现情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请分析诗中叠词的艺术效果。
本题是一道有关“叠词”的鉴赏题。首联的“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歌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颔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写诗人自己的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诗歌中的叠词很好地渲染出了环境的幽冷,展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杳杳”写的是幽暗的色彩,“落落”写的是空旷幽寂的环境,“啾啾”写的是鸟鸣声,“寂寂”写的是无声的山林,“淅淅”写的是风,“纷纷”写的是雪;“朝朝”“岁岁”写的是时间。八组叠字各具情状,有的写山,有的写水,有的写鸟,有的写人,有的写风,有的写雪……变化多姿,展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总之,炼字题是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中的一大考点。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了解其常考的题型,掌握一定的解答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一、炼“动词”
这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句中某个或几个动词的妙处。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可以起到化静为动、增强画面感的效果。如王维《汉江临眺》中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一句,“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为巧妙,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态感,写出了磅礴的水势,表达出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喜爱之情;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护”和“送”两个动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小溪環绕着绿油油的农田,就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一样,“护”字使小溪具有了人的特点,“送”字写出了山势若奔的样子,毫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先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明确该动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然后分析它起到的作用。
例题: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颔联是本诗的千古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中“宿”“翻”两字用得非常生动精妙,请简要一下分析它们妙在何处。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要求考生分析诗句中的动词妙在何处。“宿”有“休息,停留”之意,“翻”有“翻滚”之意。“宿”字化动为静,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本没有生命的云彩写得有了生命和灵性,让人感觉到那薄薄的云层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翻”化静为动,借动态的江水写静态的月影,使江面上的月影有了动感。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月映照在水中,好像月儿在随波浪不停地翻滚。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生动传神、精妙绝伦。
二、炼“叠词”
这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句中叠词的妙处。叠词可以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还能增强古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萧萧”“滚滚”这两个叠词用得恰到好处,落木萧萧之声,长江滚滚之势,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传达出诗人漂泊万里的羁旅愁思以及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作者连用七组叠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营造了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清冷孤寂的意境,将人物内心的孤独恍惚、凄怆悲切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词奠定了愁惨凄苦的情感基调。
在做这类炼字题时,同学们要注意明确“叠词”的作用,然后结合诗句再现情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请分析诗中叠词的艺术效果。
本题是一道有关“叠词”的鉴赏题。首联的“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歌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颔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写诗人自己的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诗歌中的叠词很好地渲染出了环境的幽冷,展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杳杳”写的是幽暗的色彩,“落落”写的是空旷幽寂的环境,“啾啾”写的是鸟鸣声,“寂寂”写的是无声的山林,“淅淅”写的是风,“纷纷”写的是雪;“朝朝”“岁岁”写的是时间。八组叠字各具情状,有的写山,有的写水,有的写鸟,有的写人,有的写风,有的写雪……变化多姿,展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总之,炼字题是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中的一大考点。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了解其常考的题型,掌握一定的解答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