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得当,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问不当,不仅无益课堂教学,还会窒息课堂气氛,制约学生思维。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動中的基本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应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着重分析了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有效性策略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那么如何设置有效问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和思索的新问题。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1.问题设置随意,提问目的不明。有些教师课堂提问,自由随意,想到哪问到哪,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扣教学的重难点,随意性太大。有时候,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会一下子没了声音,即使是指定回答,也常常会答非所问。这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意图不明导致的。
  2.问题数量过多,重点不突出。课改的深入,有些教师的课堂由“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提问过多,且都是一些低思维含量的问题,冲淡教学的重难点。
  3.局限于信息搜寻,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有时候,教师设计的问题常常是学生完全不需要思考,直接看文本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没有任何帮助,缺乏深度与广度。这就是无效的提问。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1.提问要立意于文化。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构建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作家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着大量文化信息,从文字到文学最后在文化上立意设置问题,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语言,穿透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底蕴”,“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提升语文教学内涵。所以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也要立意于文化的熏陶、感染,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在教学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时,在讲到作者家乡端午风俗时,我出示了这样两则材料:
  [材料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两个五,故又称“重五”。
  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材料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每年端午(阴历五月初五)前后,在江陵地区举行的民俗庆典活动。从阴历三月廿日开始到五月六日为止,活动持续50多天,以江原江陵市南大川边为中心,展开官奴假面戏、巫祭、摔跤、荡秋千和尤茨游戏等多种民俗游戏。作为东海岸地区最大规模的庆典活动,体现了居民团结协作的精神。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之后让学生结合两则材料与课文内容,得出结论。设置这一问题就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厚内涵,历史悠久。然而我们重视的程度却比不过韩国人,从而树立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积极努力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
  2.提问梯度要由浅入深。教学中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就是踮起脚尖、使足了劲也吃不到高高悬挂着的“葡萄”。因此,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并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所提的问题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
  教学时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古文时,我曾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最后三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只能结合背景回答被贬之后的悲凉之情,这一答案显然不能完全体现出作者微妙的心境。
  于是,我对这一问题做了这样的调整:
  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闲”
  生: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闲,细致的“竹柏影”——闲。
  师:一句“闲人”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念”说明知音稀少,“亦未寝”说明被贬心情苦闷,“闲人”一词充分写出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情。
  生2:美丽的竹柏影、皎洁的月光,无人欣赏,我从“闲人”一词中读出了苏轼的闲情雅致。
  生3:落寞的人生,却看到了如此良辰美景,我从“闲人”一词中读出了苏轼的豪迈豁达。
  这样,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梯度的小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知、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启发性、清晰的层次性和丰富的挑战性。
  总之,讲究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而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有人说:“处理突发事件,一看能力,二凭经验,这是班主任教育机智的一个基本体现。”这种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  进入高三年级,学校安排我担任史地普通班高三(24)班的班主任。由于是普通班,学生学习习惯普遍不好,纪律观念不强。在班级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让我感到头痛。如何处理好班级的突发事件,既关系到一个班级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班主任的管理能力。  当突发事件出现后,作为班主任首先要
研究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技时代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科技私人劳动和科技社会劳动这对科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只有经过市场交换的有用的科学
在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如汽车牌照的定位与分割、光学字符的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借鉴已经成熟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进行快速高效的汽车牌照识别.
统计量分布的确定是统计推断的一个关键工作,在总体分布已知的条件下,鞍点逼近在很多场合可以给出统计量分布的良好近似.在介绍鞍点逼近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结合鞍点逼近
本文首先按照农产品的供需特点对农产品进行分类。然后对现存可供选择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典型模式展开综述,并基于农产品分类对农产品根据供需特征和自身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