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本文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生态经济学意义的阐释,认为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创新法则,体现了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模式。因此,只有坚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生态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3-0048-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学界积极展开了相关研究。其中,程恩富(2015)针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深入剖析了当前急需处理好的十个方面;崔治忠(2015)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认为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本观;易淼、任毅(2016)阐释了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以及现实指导意义;张宇(2015)阐释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内涵,指出五大发展理念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辜胜阻(2015)论证了五大发展理念对“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试图在五大发展理念相关探究的基础之上,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阐释。创新和绿色是发展的两大引擎,但各有不同侧重点,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协调是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既是推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开放发展是为了提高我國在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的话语权;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这根主线来贯穿“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三大发展理念,重点阐释“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
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与经济由不协调走向协调发展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活动及其行为在不危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下面从三个层次来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生态经济协调内涵。
(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
经济系统,是为人类提供所需物品和劳务的投入产出系统。在这里,“经济”是指全体经济人,由他们组成的机构,比如,厂商、政府和市场。市场通过价格信号,通过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的需求以及相应的闲置的资源联系起来,以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达成和谐的经济决策。这个层面所讲的协调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系统发展的内部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的各部门、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状态和过程。经济系统可分为三大类:经济部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经济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经济体制(国家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若干经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逐步实现经济系统的系统化和整体化,较好实现经济系统的经济功能和创造功能等。
(二)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统一体,因而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规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允许范围内,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入不敷出,这就要求人类社会经济要实现全面、持续、协调发展,不仅仅只追求GDP增量的简单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共同推进;不仅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还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用生态经济学的视野来阐释协调发展理念,我们认为有如下特点:第一,现代经济发展是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精神再生产,又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和自然生态再生产。自然生态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和精神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在生态经济系统中,既有自然力的投入,也有人类劳动力的投入。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发挥主观、能动、主导作用,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以及各种具体劳动构成,使自然力和人类劳动相结合,才能创造使用价值。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工导向的作用力一定要和生态系统相协调,而不能超越生态经济阈值的限度。第二,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交织与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断进行生态耦合、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的过程。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和谐、运动、有序的大系统,由水、大气、土壤、矿物等自然因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系统是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的辩证统一,人类有目的的、主动地把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是相互耦合而非从属关系,其耦合的必然性在于:经济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空间,并依赖生态资源的供给。[1]政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实现问题的核心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平衡发展,生态经济系统再生产亦即如此,生态再生产的总供给与经济再生产的总需求必须平衡协调发展。这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严重失衡及其不协调,导致当代生态经济再生产陷入重重危机,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合系统,是生态与经济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系统,包含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科技、文教等各种组成部分,构筑一种“生态—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即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将不断地调整、重组和优化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协调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从而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强调绿色运行,强调创新,强调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即以高产、优质、高效、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生产模式和适度消费模式为核心,并以合理分配、力求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以及消除贫困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五大发展理念,符合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时代进程,强调经济与生态双赢共进,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使人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达到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二、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创新法则
所谓创新,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针对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制定新战略,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处于核心地位,排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创新意味着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即变革。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来看,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取代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其中包括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不断循环运动,生态、资源、经济、技术和社会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不断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和驾驭自然能力的创新,还体现了不断变革传统经济和建设绿色经济的创新。
(一)体现了人类把握和驾驭自然能力的创新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自然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和作用有所不同。在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不大。传统经济学的资源观认为,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环境接受废物的容纳能力被认为是无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稀缺要素,而经济发展相对稀缺的是土地和劳动力。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稀缺要素是物质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当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环境接纳废物的能力已经不能承载经济规模增长的速率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稀缺要素,物质资本快速消耗并逐渐稀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2]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后,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内在决定性作用,由此我们看到,人类把握和驾驭自然的能力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经济子系统相对于外部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却越来越小了,自然资本变得越来越稀缺了。人类要想突破有限的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就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为破解资源环境瓶颈提供新思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体现了变革传统经济和建设绿色经济的创新
21世纪的中国正在迈入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中国正进入从高增速向中高增速变化、从供需两侧矛盾向结构优化转变、从要素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无论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还是落实发展新理念,都需要向创新要动力。创新发展理念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3],在各方面的创新中要贯穿“绿色”这根主线,也就是绿色创新。绿色创新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绿色创新不仅包括绿色技术创新,还包括生产工艺、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创新。[4]
創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世界各国纷纷追捧绿色经济,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过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各国的“绿色新政”长期目标就是逐渐将当前高能耗、高排放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短期内可以迅速拉动就业、复苏经济;长期内更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语境下,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创新不仅仅是对科技工作者而言,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是“万众创新”,是人类最大规模的集体创新。国家是全社会创新的引领者,地方成为创新的实践者,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人民是创新的强大动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活动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时间、空间、规模和强度上都得到延伸和强化,绿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自然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治理能力。人类通过绿色创新实践活动主动亲近自然,缩小与自然的差距,人类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主动地反哺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三、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模式
绿色是一种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面对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态势下所作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探索。
绿色经济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绿色发展的研究,揭示了绿色发展产生的深刻时代背景,概括了绿色发展包含的基本内容和要素,梳理了绿色发展理念产生和形成的脉络,阐述了如何从绿色经济、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角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以及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五大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发展,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按照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人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在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破坏、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人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可理解为“绿色”约束或引领下的发展,其路径就是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包括建立整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绿色发展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既是科学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走的是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低碳发展的实质是能源革命,途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循环发展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发展。[5]
(二)五大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发展是“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就是落实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意见》中首提“绿色化”,强调将绿色化作为协同推进的“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也就是说,“绿色化”不只是限于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程,当然也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绿色发展,就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总体目标、一个愿景,而“绿色化”则是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的总体道路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都要融贯生态文明,都要贯穿“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绿色化不仅仅局限于“植树种草”,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坚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信念,坚信尊重自然的发展道路才是有前途的发展道路。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平等的。人类在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过程中,经济不能凌驾于生态之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活动方式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快速经济发展中积极反思和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二是不断探索经济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绿色化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生产力,才能真正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努力走上一条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是我们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处理上坚守的底线。三是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法治保障。合理的制度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固然重要,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更重要,将会产生极大的创造力,推进一个国家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化、法治化,构建生态文明的绿色制度框架和绿色法律体系,用制度和法律创造绿色经济发展的光辉现实和美好未来。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从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出发,以新视角认识、理解、把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拓展和新高度。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和融合发展。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生态自然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因此,只有坚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才能为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双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余春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人民网,2015-11-03,http?押//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c1001-27772701.html
[4]刘思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习近平.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EB/OL].新华网,2014-07-08,http?押//www.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7/08/c_1111518411.htm
责任编辑 魏亚男
[关键词]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生态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3-0048-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学界积极展开了相关研究。其中,程恩富(2015)针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深入剖析了当前急需处理好的十个方面;崔治忠(2015)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认为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本观;易淼、任毅(2016)阐释了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以及现实指导意义;张宇(2015)阐释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内涵,指出五大发展理念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辜胜阻(2015)论证了五大发展理念对“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试图在五大发展理念相关探究的基础之上,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阐释。创新和绿色是发展的两大引擎,但各有不同侧重点,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协调是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既是推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开放发展是为了提高我國在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的话语权;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这根主线来贯穿“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三大发展理念,重点阐释“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
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与经济由不协调走向协调发展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活动及其行为在不危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下面从三个层次来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生态经济协调内涵。
(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
经济系统,是为人类提供所需物品和劳务的投入产出系统。在这里,“经济”是指全体经济人,由他们组成的机构,比如,厂商、政府和市场。市场通过价格信号,通过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的需求以及相应的闲置的资源联系起来,以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达成和谐的经济决策。这个层面所讲的协调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系统发展的内部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的各部门、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状态和过程。经济系统可分为三大类:经济部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经济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经济体制(国家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若干经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逐步实现经济系统的系统化和整体化,较好实现经济系统的经济功能和创造功能等。
(二)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统一体,因而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规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允许范围内,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入不敷出,这就要求人类社会经济要实现全面、持续、协调发展,不仅仅只追求GDP增量的简单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共同推进;不仅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还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用生态经济学的视野来阐释协调发展理念,我们认为有如下特点:第一,现代经济发展是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精神再生产,又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和自然生态再生产。自然生态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和精神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在生态经济系统中,既有自然力的投入,也有人类劳动力的投入。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发挥主观、能动、主导作用,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以及各种具体劳动构成,使自然力和人类劳动相结合,才能创造使用价值。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工导向的作用力一定要和生态系统相协调,而不能超越生态经济阈值的限度。第二,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交织与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断进行生态耦合、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的过程。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和谐、运动、有序的大系统,由水、大气、土壤、矿物等自然因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系统是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的辩证统一,人类有目的的、主动地把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是相互耦合而非从属关系,其耦合的必然性在于:经济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空间,并依赖生态资源的供给。[1]政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实现问题的核心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平衡发展,生态经济系统再生产亦即如此,生态再生产的总供给与经济再生产的总需求必须平衡协调发展。这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严重失衡及其不协调,导致当代生态经济再生产陷入重重危机,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合系统,是生态与经济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系统,包含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科技、文教等各种组成部分,构筑一种“生态—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即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将不断地调整、重组和优化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协调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从而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强调绿色运行,强调创新,强调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即以高产、优质、高效、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生产模式和适度消费模式为核心,并以合理分配、力求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以及消除贫困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五大发展理念,符合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时代进程,强调经济与生态双赢共进,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使人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达到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二、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创新法则
所谓创新,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针对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制定新战略,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处于核心地位,排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创新意味着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即变革。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来看,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取代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其中包括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不断循环运动,生态、资源、经济、技术和社会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不断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和驾驭自然能力的创新,还体现了不断变革传统经济和建设绿色经济的创新。
(一)体现了人类把握和驾驭自然能力的创新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自然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和作用有所不同。在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不大。传统经济学的资源观认为,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环境接受废物的容纳能力被认为是无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稀缺要素,而经济发展相对稀缺的是土地和劳动力。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稀缺要素是物质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当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环境接纳废物的能力已经不能承载经济规模增长的速率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稀缺要素,物质资本快速消耗并逐渐稀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2]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后,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内在决定性作用,由此我们看到,人类把握和驾驭自然的能力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经济子系统相对于外部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却越来越小了,自然资本变得越来越稀缺了。人类要想突破有限的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就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为破解资源环境瓶颈提供新思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体现了变革传统经济和建设绿色经济的创新
21世纪的中国正在迈入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中国正进入从高增速向中高增速变化、从供需两侧矛盾向结构优化转变、从要素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无论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还是落实发展新理念,都需要向创新要动力。创新发展理念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3],在各方面的创新中要贯穿“绿色”这根主线,也就是绿色创新。绿色创新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绿色创新不仅包括绿色技术创新,还包括生产工艺、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创新。[4]
創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世界各国纷纷追捧绿色经济,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过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各国的“绿色新政”长期目标就是逐渐将当前高能耗、高排放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短期内可以迅速拉动就业、复苏经济;长期内更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语境下,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创新不仅仅是对科技工作者而言,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是“万众创新”,是人类最大规模的集体创新。国家是全社会创新的引领者,地方成为创新的实践者,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人民是创新的强大动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活动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时间、空间、规模和强度上都得到延伸和强化,绿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自然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治理能力。人类通过绿色创新实践活动主动亲近自然,缩小与自然的差距,人类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主动地反哺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三、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模式
绿色是一种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面对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态势下所作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探索。
绿色经济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绿色发展的研究,揭示了绿色发展产生的深刻时代背景,概括了绿色发展包含的基本内容和要素,梳理了绿色发展理念产生和形成的脉络,阐述了如何从绿色经济、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角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以及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五大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发展,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按照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人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在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破坏、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人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可理解为“绿色”约束或引领下的发展,其路径就是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包括建立整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绿色发展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既是科学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走的是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低碳发展的实质是能源革命,途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循环发展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发展。[5]
(二)五大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发展是“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就是落实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意见》中首提“绿色化”,强调将绿色化作为协同推进的“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也就是说,“绿色化”不只是限于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程,当然也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绿色发展,就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总体目标、一个愿景,而“绿色化”则是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的总体道路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都要融贯生态文明,都要贯穿“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绿色化不仅仅局限于“植树种草”,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坚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信念,坚信尊重自然的发展道路才是有前途的发展道路。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平等的。人类在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过程中,经济不能凌驾于生态之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活动方式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快速经济发展中积极反思和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二是不断探索经济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绿色化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生产力,才能真正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努力走上一条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是我们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处理上坚守的底线。三是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法治保障。合理的制度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固然重要,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更重要,将会产生极大的创造力,推进一个国家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化、法治化,构建生态文明的绿色制度框架和绿色法律体系,用制度和法律创造绿色经济发展的光辉现实和美好未来。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从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出发,以新视角认识、理解、把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拓展和新高度。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和融合发展。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生态自然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因此,只有坚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才能为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双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余春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人民网,2015-11-03,http?押//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c1001-27772701.html
[4]刘思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习近平.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EB/OL].新华网,2014-07-08,http?押//www.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7/08/c_1111518411.htm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