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口语特性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s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科性和科学性
  先说其学科性。教学语言是学科的教学语言,因此必须运用本门学科的专门用语即术语。这是因为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理论系列,并通过他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其客观规律。这些概念及理论体系,有的是必须用专业术语来表达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讲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讲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讲句,有单句、复句,复句又可分为并列复句、偏正复句等;讲文章,从文体看有实用文体和文学作品,还可以分解下去。其他学科也如此。这些专业术语,是学科范围的共同语,准确地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一说就懂,而且极为简明;不用这些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而且往往会不严密,甚至可能出现错误。
  教学语言的学科性还要求教师必须用本学科的教学术语来进行教学。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一整套教学术语。这些术语,分别表示不同的特殊的意义,是学科教学中的共同语。比如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有分析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概括中心;在作文教学中,有作文指导、作文讲评等。在教学中,不注意运用教学术语,同样会造成混乱。例如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按词的合成方式给下列词分类”,却表述为“合并同类项”,学生就可能按词性给所列的词归类,这就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
  再说其科学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的是:第一,用词必须准确;第二,讲一段话,必须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必须符合逻辑。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教学中的第一要求。比如数学中“线段”就不是“直线”,化学中“无色”就不是“白色”。如果用词不准,势必造成概念上的混淆,这在教学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语文教学中更是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将散文“形散神不散”解释为“表面上是散的,而内部并不散”,把“形”理解成“表面”,把“神”理解成“内部”,这种解释显然是不恰当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怎样开始,中间怎样发展变化,最后怎样,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制作景泰蓝,要经过打铜胎、掐丝、涂色、烧蓝、打磨、镀金等几道工序,讲景泰蓝制作的知识,就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讲。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其客观规律,这就是逻辑规律,教师运用语言,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因此要特别注意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合乎逻辑。再说,语言规范,即正确的语音、恰当的用词、合乎语法的表述,应当是教师的教学口语科学性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家民族共同语的普及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各科教师都应当运用规范的语言教学。由于语言教育的任务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因此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更应当承担起这项任务。教师规范的语言,不仅是交流所必须的,而且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所必须的。
  二、教育性和针对性
  先说其教育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始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教师的职业本身就使其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既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作用,也有学生因为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尊师心理的作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这种影响越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自己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课堂口语的教育性,常常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与所教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一位教师在讲读《谈骨气》一文后,说:“如果作者是一个软骨头,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吴晗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然后举吴晗1941年为国民党“国立编译馆”写明代史事的书,宁可不出书,也绝不按“国立编译馆”要求改一个字及文革中遭受“四人帮”迫害至死不屈服的事为例,教育启发学生:“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我们学生的骨气应该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从课文里,从教师所补充的作者的事迹里受到教育,懂得了“文如其人”的道理,并且纷纷表示:在学习上绝不向困难低头,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课堂口语的教育性,也常常渗透在组织教学的语言里。例如,老师请学生朗读课文:“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好,请李xx同学来读。”待李xx读完之后,老师说:“读得很好,看来他在课下作了认真的朗读练习。请坐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鼓励流露在师生交往的言谈里,这对于密切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意识,以及进行文明礼貌的语言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教学语言教育性的发挥,同教师个人的威信密切相关。有人在分析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时,总结了四个原因:第一,学生确信教师讲授和指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第二,教师的要求可以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这就加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自己优良品质方面的积极性。第三,教师的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表扬就可以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巩固优点;而批评,则可以唤起学生改正缺点和提高自己的迫切愿望。第四,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上述前三点,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教育作用的具体阐述,而第四点则启示我们:教师教学语言教育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行一致。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上精益求精,而且要在思想、道德、情操等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唯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其教学语言的教育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再说其针对性。教师课堂口语的针对性,就其内容来说,它必须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范围内能够理解的,它同学生的思想感情必须是能够相通的,它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不能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悖。就表达来说,教师的课堂口语应当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应当是简单明了、生动活泼的,那种“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故弄玄虚的语言,那种重复啰嗦、平板紊乱的语言是不应当也不允许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比如,同是给初一的学生讲《美猴王》,甲老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孙悟空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怎样来到世上,又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呢?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课文《美猴王》就是讲孙悟空的这段来历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乙老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西游记》这部大书大家都看过吧?这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游记》的节选——《美猴王》。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甲老师引入新课的语言不仅符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初一学生大都知道孙悟空,而且又提出一个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引入语言,必然会有好的效果。而乙老师的引入语言就有些脱离学生实际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几个读过《西游记》呢?这样的引入语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一位老师讲《捕蛇者说》的写作特点,先概括为“立意非奇,奇于蓄势”,然后说:“什么叫蓄势呢?关于蓄势,打个比方,气功表演有个‘手劈石碑’,气功师不是一来就劈,而是先运气、运动,并且围着石碑走两圈,把功力集中到手掌上,然后瞅准时机,突然爆发一股力量,把石碑劈断了。这个劈石碑的动作是关键性的,为了完成这个关键性的动作,他前边的运气、转圈就是在蓄势。”蓄势是我国文章创作中的一种传统方法,要三言两语给初中学生讲清楚很不容易。但这位老师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就深入浅出地把这个问题给讲清楚了。   要加强课题口语的针对性,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业务修养和语言修养,其次,还要提倡认真的研究学情,要研究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环境(城乡差别)下,学生在知识、经验上的差别,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学生变化着的现实思想情况和感情倾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组织自己的课堂语言。
  三、简明性和启发性
  课堂口语的简明性,就是话不多,一听就明白。这样的语言,表述的内容是经过认真提炼、认真组织的,选词用语,是经过认真推敲的,甚至句式也是经过严格选择的。
  课堂口语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决定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则要努力从教师的语言中吸取一切有用的信息。如果教学语言不简明,诉诸学生听觉的是混沌一片的材料,势必给学生的吸收带来极大的困难。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课堂口语,是课堂中的教学用语。一节课时间有限,用语不简明,则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课堂口语诉诸听觉,转瞬即逝,学生没有反复琢磨、品味的余地,如果用语不简明,学生听不明白,则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简明的语言,也包含留有余地的意思。留有余地,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语言本身就具有启发性。
  课堂口语的启发性,含有三重意思:一、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的主动性;二、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启发学生情绪、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呢?首先,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要包含丰富的感情。要求别人尊重,这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心理的具体反映。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积极追求。因此,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在概括“好教师的十二种素质”时,把“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排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学语言中丰富的感情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情激情”是许多优秀教师在总结经验时常用的一句话,因为学生一切美好的、高尚的情感体验,都不是靠说教获得的,而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才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教学语言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前边所述教师讲“蓄势”的语言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者联想到其直接的经验,或者联想到其间接的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三,教学语言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极强的逻辑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训练。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教师常常要把教学内容作问题化的处理,问题的选择、问题的难易、提问的顺序和时机,都直接关系到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上述几个方面都应该作周密的考虑。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对于沟通师生情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诸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修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口语能力,从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咯血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80名肺结核大咯血介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名,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
一、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意义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素质教育需要自主学习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将应试教育逐步转型,要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最终实现完善的教育模式。自主学习是新型教育模式,适应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他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  2.自主学习适应经济社会  当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治愈,治愈率70.97%,出血2~8d停止;16例自动出院;11例死亡,死亡率为11.83%。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并发症,加强护理配合等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护理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余字,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节选了其中的"荆轲刺秦王"部分,仅这一部分,司马迁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分量,正如清代学者郭嵩
当今网络购物迅速发展的同时,更加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网络购物伴随而来的网购物流问题,第三方物流是网络市场的润滑剂和重要枢纽,物流的好坏决定了网络购物对网络消费者的供
摘要:目的:对住院中老年慢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评估、探讨其临床特点,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以2008年6月16日为时点,对精神科封闭病房年龄大于50岁的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次数、病程、症状、诊断、台并躯体疾病诊断、用药情况、生活自理程度、家属探视频度、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进行调查。结果:73.0%的患者以阴性精神症状为主,躯体疾病共患率为68.3%,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占92.1%。生活自理缺陷者占5
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教师的心理需要,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层心理需要。从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说学生会努力用完善的人格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被人尊重的学生也会去尊重别人,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感就会提高。  在实际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关心学生与教学管理是和谐共存的。  1.关心、尊重
当前,由于信息资源丰富,交流便捷,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微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也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成为大学生获取、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渠道之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