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位母親将周氏家训中“诚”“忍”“俭”三种品德融汇进了周恩来的人格中:生母万冬儿教会了周恩来“诚”,以诚待人、热心助人;嗣母陈氏让周恩来知道“忍”,适时而动、低调隐忍;乳母蒋江氏带周恩来提前认识了“俭”,自己种菜、勤俭持家。
6月1日,电影《童年周恩来》上映。影片聚焦了周恩来从出生至12岁在淮安成长的岁月,是一部回溯周恩来成长轨迹的电影,更是首部解读周恩来童年时期家庭、家教、家风的时代之作。周恩来曾说:“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童年周恩来》正是通过周恩来三位母亲对他幼时的教导,展现了周恩来不凡的成长历程。
这三位母亲将周氏家训中“诚”“忍”“俭”三种品德融汇进了周恩来的人格中:生母万冬儿教会了周恩来“诚”,以诚待人、热心助人;嗣母陈氏让周恩来知道“忍”,适时而动、低调隐忍;乳母蒋江氏带周恩来提前认识了“俭”,自己种菜、勤俭持家。
三种母爱
1898年,周恩来出生于淮阴周氏。当时,正是晚清末年,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周氏家族表面气派,但内里在周恩来出生前就已败落。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生性温厚,并未能凭一己之力让周家“中兴”,而不得不常年在外谋生。
万冬儿在生周恩来前,梦见从祥云上飞下来一只巨大的鸟,拍打着五彩翅膀。家人听后觉得那就是传说中的“大鸾”,于是给周恩来起乳名为“大鸾”。大鸾出生后,由于周贻能常年在外奔波养家,周家里外家务事的担子就压到了万冬儿肩上。她做事干练、性格爽朗的特点,也成了日后周恩来“待人接物的指引”。在万冬儿的影响下,幼承家计的周恩来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协调能力,办事公道、以诚待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共和国总理,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上纵横捭阖、不卑不亢,在内政上处置有方、日理万机,这些能力最早就得自万冬儿的言传身教。周恩来后来说,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来自性格爽朗的生母。
周恩来出生后被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能吟诗作画,也非常重视周恩来的教育。在周恩来5岁时,陈氏就常给他讲故事,教他写字、背诵唐诗宋词,还支持他去私塾读书,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人。陈氏让周恩来懂得“忍”,周恩来曾说,自己好静的性格就得自于她,甚至可以说是陈氏种下了他后来“相忍为国”的种子。很多年后,周恩来回忆起这位嗣母时说道:“我一直很感激这位母亲,如果没有她的督促,小时候的我不会受到这么好的教育。我的所有文化基础都是因为她,我的性格也受了她的影响!”1908年,陈氏去世,年仅30岁。当时,周恩来只有10岁,却要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他深受陈氏的乐观和坚韧感染,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扛起了这一切。
第三位母亲是周恩来的乳母蒋江氏。周恩来被过继给陈氏后,陈氏请了一位农妇蒋江氏做乳母。蒋江氏是农民出身,淳朴善良,周恩来一直叫她蒋妈妈。周家是官宦人家,周恩来幼时也是五谷不分。蒋江氏见周家大院有一大块空地,便划地种菜,不仅让周恩来吃上了新鲜蔬菜,还教会了他种菜,让他体会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日后,周恩来作为大国总理,始终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始终关心民生事业,这离不开童年时蒋妈妈的教诲。
五次求学
周恩来12岁离家前,曾先后在淮安驸马巷周家塾馆、清河十里长街以北的万家塾馆、十里长街南侧陈家花园塾馆、宝应水巷口陈家以及淮安东岳庙龚家五个地方读书。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亲以及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江氏迁至万公馆,也就是万氏娘家。在这里,周恩来入了万家塾馆。但是,万家塾馆的先生是一个落魄秀才,一心想要读书翻盘,教书只是应付了事。周恩来与教书先生约定:每天准时来塾馆但不听课,径自到外祖父书房里读书,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回去。陈氏知道后,和万冬儿一同商量,决定买下坐落在十里长街之南陈家花园的14间房子,作为周家在清江浦的临时寓所,并在陈家花园亲自请教书先生开办了陈家花园塾馆。两位母亲雇请的先生不仅学问好,而且能因材施教。在陈家花园塾馆,周恩来不仅文化知识大有长进,还苦练书法。
万氏因肺结核病故后,陈氏带周恩来回宝应娘家。陈氏的侄儿陈式周非常欣赏小小年纪便有学识见解的周恩来,说:“我们家的塾馆只能教授那些蒙童孩子,大鸾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就不要再上蒙馆了,让他到书房读我的藏书吧!”在那里,周恩来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眼界大开。
可惜3个月后,陈氏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便也撒手人寰。年仅10岁的周恩来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回到周公馆。八婶替周恩来说情,经周恩来的姨表舅龚荫荪亲自考核,周恩来入了龚家塾馆读书。在这里,周恩来遇到了两个好老师:龚荫荪和周先生。龚荫荪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书房中有大量革命书籍。周恩来在此期间阅读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以及《中华时报》等进步书报。可惜,周恩来只在龚家塾馆里读了一年,龚家就被抄了家。影片《童年周恩来》中,当穿着西装的龚荫荪被扎着辫子的满清士兵反绑着手带走时,弱小无助的周恩来流着泪默默目送。龚荫荪挣扎着回头对周恩来大喊:“大鸾,你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救我中华,时不我待!”
也正是5次辗转求学的经历,让周恩来看到国家贫穷积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让他在被老师问“你为什么来读书”时,抛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答案。
是鹰,也是鸽
“周恩来一生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激越情怀集于一身,既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既关注目标,又清醒实务。”日本学者梨本佑平认为,周恩来身上同时有着“鹰和鸽的性格”。这一特点的养成,毫无疑问跟其儿时在家人、恩师的指导下,接受的多维家教、家风密不可分。
在电影《童年周恩来》发布的海报中,几组周恩来年少时的形象叠印,而其神情也从面带笑容的童真,逐渐变化为更具责任感的坚持与笃定,在背景祖国山河的映衬下,周恩来从小立下改变自身与国家命运的志向跃然纸上。
(《环球人物》)
6月1日,电影《童年周恩来》上映。影片聚焦了周恩来从出生至12岁在淮安成长的岁月,是一部回溯周恩来成长轨迹的电影,更是首部解读周恩来童年时期家庭、家教、家风的时代之作。周恩来曾说:“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童年周恩来》正是通过周恩来三位母亲对他幼时的教导,展现了周恩来不凡的成长历程。
这三位母亲将周氏家训中“诚”“忍”“俭”三种品德融汇进了周恩来的人格中:生母万冬儿教会了周恩来“诚”,以诚待人、热心助人;嗣母陈氏让周恩来知道“忍”,适时而动、低调隐忍;乳母蒋江氏带周恩来提前认识了“俭”,自己种菜、勤俭持家。
三种母爱
1898年,周恩来出生于淮阴周氏。当时,正是晚清末年,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周氏家族表面气派,但内里在周恩来出生前就已败落。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生性温厚,并未能凭一己之力让周家“中兴”,而不得不常年在外谋生。
万冬儿在生周恩来前,梦见从祥云上飞下来一只巨大的鸟,拍打着五彩翅膀。家人听后觉得那就是传说中的“大鸾”,于是给周恩来起乳名为“大鸾”。大鸾出生后,由于周贻能常年在外奔波养家,周家里外家务事的担子就压到了万冬儿肩上。她做事干练、性格爽朗的特点,也成了日后周恩来“待人接物的指引”。在万冬儿的影响下,幼承家计的周恩来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协调能力,办事公道、以诚待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共和国总理,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上纵横捭阖、不卑不亢,在内政上处置有方、日理万机,这些能力最早就得自万冬儿的言传身教。周恩来后来说,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来自性格爽朗的生母。
周恩来出生后被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能吟诗作画,也非常重视周恩来的教育。在周恩来5岁时,陈氏就常给他讲故事,教他写字、背诵唐诗宋词,还支持他去私塾读书,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人。陈氏让周恩来懂得“忍”,周恩来曾说,自己好静的性格就得自于她,甚至可以说是陈氏种下了他后来“相忍为国”的种子。很多年后,周恩来回忆起这位嗣母时说道:“我一直很感激这位母亲,如果没有她的督促,小时候的我不会受到这么好的教育。我的所有文化基础都是因为她,我的性格也受了她的影响!”1908年,陈氏去世,年仅30岁。当时,周恩来只有10岁,却要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他深受陈氏的乐观和坚韧感染,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扛起了这一切。
第三位母亲是周恩来的乳母蒋江氏。周恩来被过继给陈氏后,陈氏请了一位农妇蒋江氏做乳母。蒋江氏是农民出身,淳朴善良,周恩来一直叫她蒋妈妈。周家是官宦人家,周恩来幼时也是五谷不分。蒋江氏见周家大院有一大块空地,便划地种菜,不仅让周恩来吃上了新鲜蔬菜,还教会了他种菜,让他体会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日后,周恩来作为大国总理,始终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始终关心民生事业,这离不开童年时蒋妈妈的教诲。
五次求学
周恩来12岁离家前,曾先后在淮安驸马巷周家塾馆、清河十里长街以北的万家塾馆、十里长街南侧陈家花园塾馆、宝应水巷口陈家以及淮安东岳庙龚家五个地方读书。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亲以及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江氏迁至万公馆,也就是万氏娘家。在这里,周恩来入了万家塾馆。但是,万家塾馆的先生是一个落魄秀才,一心想要读书翻盘,教书只是应付了事。周恩来与教书先生约定:每天准时来塾馆但不听课,径自到外祖父书房里读书,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回去。陈氏知道后,和万冬儿一同商量,决定买下坐落在十里长街之南陈家花园的14间房子,作为周家在清江浦的临时寓所,并在陈家花园亲自请教书先生开办了陈家花园塾馆。两位母亲雇请的先生不仅学问好,而且能因材施教。在陈家花园塾馆,周恩来不仅文化知识大有长进,还苦练书法。
万氏因肺结核病故后,陈氏带周恩来回宝应娘家。陈氏的侄儿陈式周非常欣赏小小年纪便有学识见解的周恩来,说:“我们家的塾馆只能教授那些蒙童孩子,大鸾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就不要再上蒙馆了,让他到书房读我的藏书吧!”在那里,周恩来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眼界大开。
可惜3个月后,陈氏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便也撒手人寰。年仅10岁的周恩来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回到周公馆。八婶替周恩来说情,经周恩来的姨表舅龚荫荪亲自考核,周恩来入了龚家塾馆读书。在这里,周恩来遇到了两个好老师:龚荫荪和周先生。龚荫荪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书房中有大量革命书籍。周恩来在此期间阅读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以及《中华时报》等进步书报。可惜,周恩来只在龚家塾馆里读了一年,龚家就被抄了家。影片《童年周恩来》中,当穿着西装的龚荫荪被扎着辫子的满清士兵反绑着手带走时,弱小无助的周恩来流着泪默默目送。龚荫荪挣扎着回头对周恩来大喊:“大鸾,你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救我中华,时不我待!”
也正是5次辗转求学的经历,让周恩来看到国家贫穷积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让他在被老师问“你为什么来读书”时,抛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答案。
是鹰,也是鸽
“周恩来一生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激越情怀集于一身,既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既关注目标,又清醒实务。”日本学者梨本佑平认为,周恩来身上同时有着“鹰和鸽的性格”。这一特点的养成,毫无疑问跟其儿时在家人、恩师的指导下,接受的多维家教、家风密不可分。
在电影《童年周恩来》发布的海报中,几组周恩来年少时的形象叠印,而其神情也从面带笑容的童真,逐渐变化为更具责任感的坚持与笃定,在背景祖国山河的映衬下,周恩来从小立下改变自身与国家命运的志向跃然纸上。
(《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