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我爺爷)被送往日本留学,家里人希望他能有一张好文凭,回来好在省城做官。”彭伊娜说,“但是,我爷爷是为了寻路才去留学的。”后来,彭湃对友人说:“我选定这个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秉志改革。”
“在座的孩子们,我想问一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你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潭布中学,中共早期领导人彭湃的孙女彭伊娜正在为学生们进行专题演讲——“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台下,孩子们仰着头,聚精会神地聆听彭伊娜讲述的故事。
“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彭湃的同乡、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对他作出的评价。
“为了寻路才去留学”
1896年,彭湃出生于广东海丰的一个地主家庭,在海丰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彭湃曾回忆:“每年收入千余石租,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余人。”
然而,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的彭湃,却特别同情备受压迫的劳动者。“爷爷曾经说:‘什么是革命?革命就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我们要革命,就要主张大多数人的利益。’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就是农民,我们党就要为他们争取权益。”彭伊娜说。
随着年龄增长,眼见民众日益深陷帝国主义掠夺、军阀混战和地主阶级剥削的苦难日子,彭湃和当时大多数觉醒青年一样,怀着朝气与理想,试图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我爷爷很受长辈器重。1917年,他被送往日本留学,家里人希望他能有一个好文凭,回来好在省城做官。”彭伊娜说,“但是,我爷爷是为了寻路才去留学的。”
彭湃的目标十分明确。1918年,他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他对友人说:“我选定这个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秉志改革。”就读期间,彭湃对农学理论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常常向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习的同学请教。在日本,彭湃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确认了自己的终身信仰。1920年10月,彭湃与好友李春涛等在东京发起组织“赤心社”。“赤心”二字表示要“专心学习俄国”,学习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变革不是书生论道,是要动真刀真枪的”
“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我爷爷的思想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认识到:人类的痛苦是由于经济制度所造成的,因此,要解放全人类就必须推翻不合理的经济制度。”1921年,彭湃回国。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已经开始传入海丰,进步青年争相阅读陈独秀、李大钊所写的文章。
在革命的浪潮和实践中,彭湃逐渐意识到:如果不把广大的工农群众发动起来,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他决心进入农村普及革命思想,当着农民的面火烧田契,与旧世界彻底决裂。从此,彭湃走上了新的征途,开始从事农民运动的伟大实践。
1923年,彭湃领导成立了海丰总农会,并当选为会长。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根据彭湃的提议,决定在广州开办农讲所,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先后主持了讲习所的工作,培养了800多名学员奔赴全国各地开展革命工作,火种遍撒中华大地。
“在实践过程中,我爷爷所代表的这群20世纪的‘90后’也逐渐发现,社会变革不是书生论道,是要动真刀真枪的。”站在广宁县彭湃故居前,彭伊娜感慨道。1924年年底,在广东肇庆广宁县兴起的农民运动遭到地主阶级的反扑,彭湃率铁甲车队,指挥消灭了地主反动武装。共有100多人的铁甲车队,成为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由于彭湃在领导农运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毛泽东称他为中国的“农民运动大王”。
“在革命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却坚信革命终将会胜利”
国共合作破裂后,彭湃作为组织者之一,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他撤出南昌随军南下广东,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苏维埃地方政权——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1929年8月,彭湃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英勇斗争。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当年8月30日,年仅33岁的澎湃与战友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壮烈牺牲。
“在革命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这群青年却坚信,革命终将会胜利,中国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日子。”彭伊娜说,她也一直在思考,共产党人不惜抛弃优渥的生活,不惧牺牲生命,为之赴汤蹈火、终身奋斗的究竟是什么?她认为,答案是一种信仰——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彭湃的信仰也如同他曾写下的诗句:“磊落奇才唱大同,龙津水浅借潜龙。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如今,彭伊娜经常和孩子们讲起百年前这群青年的事迹,她希望用革命先烈的精神感染下一代,让每一个人都能为了理想和使命,蓬勃地生活。
(《北京日报》)
“在座的孩子们,我想问一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你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潭布中学,中共早期领导人彭湃的孙女彭伊娜正在为学生们进行专题演讲——“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台下,孩子们仰着头,聚精会神地聆听彭伊娜讲述的故事。
“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彭湃的同乡、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对他作出的评价。
“为了寻路才去留学”
1896年,彭湃出生于广东海丰的一个地主家庭,在海丰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彭湃曾回忆:“每年收入千余石租,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余人。”
然而,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的彭湃,却特别同情备受压迫的劳动者。“爷爷曾经说:‘什么是革命?革命就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我们要革命,就要主张大多数人的利益。’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就是农民,我们党就要为他们争取权益。”彭伊娜说。
随着年龄增长,眼见民众日益深陷帝国主义掠夺、军阀混战和地主阶级剥削的苦难日子,彭湃和当时大多数觉醒青年一样,怀着朝气与理想,试图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我爷爷很受长辈器重。1917年,他被送往日本留学,家里人希望他能有一个好文凭,回来好在省城做官。”彭伊娜说,“但是,我爷爷是为了寻路才去留学的。”
彭湃的目标十分明确。1918年,他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他对友人说:“我选定这个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秉志改革。”就读期间,彭湃对农学理论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常常向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习的同学请教。在日本,彭湃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确认了自己的终身信仰。1920年10月,彭湃与好友李春涛等在东京发起组织“赤心社”。“赤心”二字表示要“专心学习俄国”,学习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变革不是书生论道,是要动真刀真枪的”
“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我爷爷的思想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认识到:人类的痛苦是由于经济制度所造成的,因此,要解放全人类就必须推翻不合理的经济制度。”1921年,彭湃回国。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已经开始传入海丰,进步青年争相阅读陈独秀、李大钊所写的文章。
在革命的浪潮和实践中,彭湃逐渐意识到:如果不把广大的工农群众发动起来,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他决心进入农村普及革命思想,当着农民的面火烧田契,与旧世界彻底决裂。从此,彭湃走上了新的征途,开始从事农民运动的伟大实践。
1923年,彭湃领导成立了海丰总农会,并当选为会长。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根据彭湃的提议,决定在广州开办农讲所,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先后主持了讲习所的工作,培养了800多名学员奔赴全国各地开展革命工作,火种遍撒中华大地。
“在实践过程中,我爷爷所代表的这群20世纪的‘90后’也逐渐发现,社会变革不是书生论道,是要动真刀真枪的。”站在广宁县彭湃故居前,彭伊娜感慨道。1924年年底,在广东肇庆广宁县兴起的农民运动遭到地主阶级的反扑,彭湃率铁甲车队,指挥消灭了地主反动武装。共有100多人的铁甲车队,成为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由于彭湃在领导农运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毛泽东称他为中国的“农民运动大王”。
“在革命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却坚信革命终将会胜利”
国共合作破裂后,彭湃作为组织者之一,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他撤出南昌随军南下广东,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苏维埃地方政权——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1929年8月,彭湃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英勇斗争。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当年8月30日,年仅33岁的澎湃与战友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壮烈牺牲。
“在革命最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这群青年却坚信,革命终将会胜利,中国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日子。”彭伊娜说,她也一直在思考,共产党人不惜抛弃优渥的生活,不惧牺牲生命,为之赴汤蹈火、终身奋斗的究竟是什么?她认为,答案是一种信仰——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彭湃的信仰也如同他曾写下的诗句:“磊落奇才唱大同,龙津水浅借潜龙。愿消天下苍生苦,尽入尧云舜日中。”如今,彭伊娜经常和孩子们讲起百年前这群青年的事迹,她希望用革命先烈的精神感染下一代,让每一个人都能为了理想和使命,蓬勃地生活。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