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行能力立足于对传统福利主义效用观的批判,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平等问题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对可行能力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可行能力的方法在平等理论与实践中将会产生的重要意义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其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我们要想了解可行能力的重要作用就要从整体上分析与把握其重要内容。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 可行能力平等 福利主义
“福利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对事物状态的伦理考虑和评价中,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是个人效用。” “功利主义原则最终仅仅依赖于效用,而且,尽管从工具性作用出发很重视激励因素,但最终来说,只有效用信息才被看作是唯一恰当的基础,去评价事物状态,或判断行为及规则。” 在此,功利主义将福利主义定义成了一种心理特征,它把对所有事物评价的最终标准都放在了效用上,也就是说任何行为的后果都要依据其效用来进行评判。
一、可行能力的基本概念
基于福利主义的缺陷,阿玛蒂亚·森提出了可行能力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森可行能力平等理论的主要起点之一,这也是福利主义分析路径的缺陷之一。他认为人们经常说的“人人生而平等”看起来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平等主义理念,但是忽视了人际差异,而恰恰是这一问题,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这一因素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侧重于平等的福利主义分析近路的“效用”,而应该重视人的“可行能力”。
森认为的可行能力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日常语言说,就是实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 因此从其本质上来说,一个可行能力集具有优势的人,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森认为“可行能力方法是一种一般的方法,着眼于有关个人优势的信息,并且根据机会来判断这种优势,而不是如何组织一个社会的具体设计” ,可行能力视角虽然指出了能力不平等在社会不平等的评估中的核心作用,但是其并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政策决定。可行能力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必须做出的决策和必须考虑到的对适当信息的政策分析上来” 。第二,“可行能力视角必然会涉及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关注事务的多个特征” 。
森的方法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总体或平均的福利,而是每一个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森的能力和发展体系是开放的,允许不完整排序的存在,并非意在寻找面面俱到的完美方案,但却从建构性与工具性两个角度更接近社会正义所要求的信息的层面上审视自由、平等、福祉等议题,为我们从本质上反思与超越传统福利测度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可行能力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森提出的可行能力平等概念是他对平等理论的一大贡献,他的可行能力理论是在超越福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他这一理论的分析路径较福利主义来说是具有很大优势的。首先,森关注的是人们个体生活构成要素,他将关注点放到了人们能够获得的实质自由身上。其次,森的能力评价方法是不以任何完备性学说为前提的。最后,可行能力较福利主义分析路径来说,它的视角更加宽阔。
这样来看,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是这一理论仍然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第一,可行能力究竟包括什么,是否有具体的范围。“柯亨认为可行能力平等理论具有模糊性,这也是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的最主要的缺陷,可行能力平等的其他缺陷往往与其模糊性相关”。 虽然森介绍过可行能力平等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但是当遇到真正的问题时,我们仍然难以判断究竟何为可行能力。作为基本可行能力来说,就是“获得和维持一种像样的人类生活而必须具备的能力” ,如果缺失这种能力,就会连基本的生存都存在问题,就没有什么平等可言了。但是就算如此说来,森自己也认为可行能力这个概念有许多困难,尤其是“编排诸多基本能力的索引”就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因此对于可行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这一问题,仍然需要很大的精力来解决。再有,即使就算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我们面前,而这个问题是更加难以解决的。即“如何衡量各种可行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可以,采取何种衡量标准?” 森认为,“在进行能力比较时,肯定会有一些能力不重要,不是我们要关心的,即使那些能力要用于和其他能力进行比较。这个权衡筛选、有所侧重的过程是‘能力分析方法’在应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如何,这种权衡筛选都不会遇到困难(即所谓‘理论上的困难’)。” 正是因为森持有这种看法,才使其理论陷入了困境,因为“首先我们没有一个规定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原生的,共识的,而并非强制制定的。即便我们有了一个衡量标准,我们该怎样测量可行能力,或该测量哪些可行能力,这都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印度]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王文玉译.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3
【2】[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8
【3】[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63
【4】[印度]阿马蒂亚·森著,王磊,李航译.正义的理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5
【5】同上
【6】同上
【7】姚进忠.福利研究新视角:可行能力的理论起点、内涵与演进[J].国外社会科学,2018,2:53-67
【8】高景柱.超越平等的资源主义与福利主义分析路径——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的分析[J].人文杂志,2013,1:29-36
【9】同上
【10】同上
【11】[印度]阿玛蒂亚·森著,王利文,于占杰译.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2-263
【12】范佳男.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黄铄(1995—),女,汉族,辽宁撫顺市人,硕士,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 可行能力平等 福利主义
“福利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对事物状态的伦理考虑和评价中,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是个人效用。” “功利主义原则最终仅仅依赖于效用,而且,尽管从工具性作用出发很重视激励因素,但最终来说,只有效用信息才被看作是唯一恰当的基础,去评价事物状态,或判断行为及规则。” 在此,功利主义将福利主义定义成了一种心理特征,它把对所有事物评价的最终标准都放在了效用上,也就是说任何行为的后果都要依据其效用来进行评判。
一、可行能力的基本概念
基于福利主义的缺陷,阿玛蒂亚·森提出了可行能力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森可行能力平等理论的主要起点之一,这也是福利主义分析路径的缺陷之一。他认为人们经常说的“人人生而平等”看起来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平等主义理念,但是忽视了人际差异,而恰恰是这一问题,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这一因素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侧重于平等的福利主义分析近路的“效用”,而应该重视人的“可行能力”。
森认为的可行能力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日常语言说,就是实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 因此从其本质上来说,一个可行能力集具有优势的人,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森认为“可行能力方法是一种一般的方法,着眼于有关个人优势的信息,并且根据机会来判断这种优势,而不是如何组织一个社会的具体设计” ,可行能力视角虽然指出了能力不平等在社会不平等的评估中的核心作用,但是其并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政策决定。可行能力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必须做出的决策和必须考虑到的对适当信息的政策分析上来” 。第二,“可行能力视角必然会涉及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关注事务的多个特征” 。
森的方法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总体或平均的福利,而是每一个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森的能力和发展体系是开放的,允许不完整排序的存在,并非意在寻找面面俱到的完美方案,但却从建构性与工具性两个角度更接近社会正义所要求的信息的层面上审视自由、平等、福祉等议题,为我们从本质上反思与超越传统福利测度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可行能力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森提出的可行能力平等概念是他对平等理论的一大贡献,他的可行能力理论是在超越福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他这一理论的分析路径较福利主义来说是具有很大优势的。首先,森关注的是人们个体生活构成要素,他将关注点放到了人们能够获得的实质自由身上。其次,森的能力评价方法是不以任何完备性学说为前提的。最后,可行能力较福利主义分析路径来说,它的视角更加宽阔。
这样来看,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是这一理论仍然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第一,可行能力究竟包括什么,是否有具体的范围。“柯亨认为可行能力平等理论具有模糊性,这也是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的最主要的缺陷,可行能力平等的其他缺陷往往与其模糊性相关”。 虽然森介绍过可行能力平等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但是当遇到真正的问题时,我们仍然难以判断究竟何为可行能力。作为基本可行能力来说,就是“获得和维持一种像样的人类生活而必须具备的能力” ,如果缺失这种能力,就会连基本的生存都存在问题,就没有什么平等可言了。但是就算如此说来,森自己也认为可行能力这个概念有许多困难,尤其是“编排诸多基本能力的索引”就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因此对于可行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这一问题,仍然需要很大的精力来解决。再有,即使就算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我们面前,而这个问题是更加难以解决的。即“如何衡量各种可行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可以,采取何种衡量标准?” 森认为,“在进行能力比较时,肯定会有一些能力不重要,不是我们要关心的,即使那些能力要用于和其他能力进行比较。这个权衡筛选、有所侧重的过程是‘能力分析方法’在应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如何,这种权衡筛选都不会遇到困难(即所谓‘理论上的困难’)。” 正是因为森持有这种看法,才使其理论陷入了困境,因为“首先我们没有一个规定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原生的,共识的,而并非强制制定的。即便我们有了一个衡量标准,我们该怎样测量可行能力,或该测量哪些可行能力,这都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印度]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王文玉译.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3
【2】[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8
【3】[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63
【4】[印度]阿马蒂亚·森著,王磊,李航译.正义的理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5
【5】同上
【6】同上
【7】姚进忠.福利研究新视角:可行能力的理论起点、内涵与演进[J].国外社会科学,2018,2:53-67
【8】高景柱.超越平等的资源主义与福利主义分析路径——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的分析[J].人文杂志,2013,1:29-36
【9】同上
【10】同上
【11】[印度]阿玛蒂亚·森著,王利文,于占杰译.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2-263
【12】范佳男.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黄铄(1995—),女,汉族,辽宁撫顺市人,硕士,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