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11月,在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渡江路二里岗兴建中石化加油站建房挖基时,发现墓葬一座。枞阳县文物工作者闻讯赶往现场,对已经被破坏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铁云版(见图1)、砖刻墓志(见图2)各一件。据墓志铭载:该墓的年代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
云版,又称“云板”“韵版”“云牌”,俗称“点”。为一块两端呈云头状或镂刻云形花纹的扁形铁(铜)板,可分为两面式和单面式两类。其中央偏下有撞座(敲击点),上端顶部有一圆孔,可系绳悬挂于木架或建筑的构件上。敲击云版可发声,以传递声讯或约集众人。《清会典事例·乐部》:“云版, 铜铁或合金铸成,体薄而扁平,周身有云纹,边穿有孔系绳。悬而击之。”目前尚无资料表明平民百姓人家使用云版之例。因使用面不够广,铸造量受到限制,再加之云版以铁质为多,不易保存,因此云版的出土和存世较为稀少,而在有确切纪年墓葬中发现的明代铁云版更为少见。
枞阳县出土的这件明代铁云版,高37.5厘米,宽36厘米,厚1.5厘米,重5.87千克。全版为生铁一次浇铸而成,锈迹斑斑,稍有磕损。器身呈圆形扁状,正中凸起的长条形方框内竖铸铭文,因锈蚀严重而难以辨识。方框下部左右凸起的圆形框内分别铸“日”“月”两字,为正楷阳文。云版背面平整,未发现铭文及纹饰。该云版在造型上除仍保持着宋元时期上部云头较小、下部云头宽大,敲击点稍微凸起和周围沿边铸弦纹等风格外,有着它自己的显著特征:周缘以8条连弧线构成一个整体,跨度较大;上部云头顶端弧曲不大,平面较平整,两侧坚挺稍下收;下部云头底部只有一条连弧线,跨度较大,两侧弧收处器身较宽、折收向下且顶部呈尖状。全器造型简练、工艺手法较为单纯,尺寸比例和谐,表现出质朴、大方之美。
从云版在各个历史时期使用的史实来看,云版是源自汉民族传统的佛教法器,后来从宗教器物引入到其他领域,最终又回归为佛寺专用之器具。其具体使用方法,各朝代、各地区、各领域均有不同规定,敲击方式也不尽相同。
云版在我国唐代或更早时期即已经使用。此时期,云版广泛应用于佛教寺庙中,或用于僧徒早课,以敲击云版计时诵经;或用于僧徒餐前,起到召集众徒的目的……总体来看,云版在佛事活动中是一种具有饮食起居、行道办事、规矩礼法等警示功能的专用器物。其悬挂于不同的位置各有不同的称谓,如挂在“库司”前称为“大板”,悬在“方丈”旁称为“内板”,置于“半钟”之下称为“钟板”,还有“首座板”“照堂板”“客板”“坐禅板”“斋板”“巡火板”“火板”“报廊板”等。关于唐代佛教院中使用云版的情况,古籍中也有记载。例如,道忠的《禅林象器笺》一书记载:“库司大版又称云版。”“云章曰:‘版形铸作云样,故云云版。’”“《莹山清规》云:‘巳香欲了时,圣僧侍者问讯首座,是稟放禅也。即库前云版三下鸣,是称火版。’”
宋代云版用于皇家宫廷或官署衙门。在皇宫,云版置于宫门或内廷;在官衙,云版挂于大堂东侧或专门制作的云版木架上。在使用时,通常是作为一种报时、传讯、治事的信号,也有的是作为一种约众集合的号令。这一时期,云版造型还被用于其他器物,如制成云版形铜镜等。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记:剧中人物杨衙内赶至潭州白士中任所,欲治白士中之罪,在双方论理时招谭记儿到场,白士中即令左右衙役:“击云版,后堂请夫人出来。”从河南邓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元皇庆二年(1313年)铁云版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泰定四年(1327年)铁云版的铭文可知,礼佛信士往往自己出资铸造云版并敬献给寺庙以祈福。这是元人用例,云版在官署大堂、佛教庙堂已是常备的一种器具。
明杨士聪《玉堂荟记》:“程乃吟曰:人生有版须当打,枚卜何曾到老唐!盖院堂有铁云版必击之而始散也。”袁宏道《病起》:“愁听传事板(云版),懒答问安书。”阮大铖《燕子笺·试窘》:“内打云板三声,吆喝开门介。”《洞上伽蓝杂记略》:“禅堂内外及方丈库院,处处悬挂大板小板。随时依事,或击一下、二下三下,乃至长击,用以报众。诸清规中,有其定则。”这是明人用例。明初对云版的铸造、使用、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官吏不准随意铸造云板。
后金时期,云版被八旗官兵用于军事报警传令,被宫廷用于传递信息,这是云版使用的一个特例,也是我国古代云版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使用形式。《满文老档》载: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明军数百人出抚顺关,乘黎明前昏暗攻袭女真人守地,“时(八旗军)台卒见明兵出边,击云板告警,东方悬云板处见之后,亦击云板相传。日将出山而未高起之前,即传至汗城。汗(努尔哈赤)往祭堂子后,闻击云板,遂携大贝勒(代善)及其诸弟率城中所有马兵,立刻起行”;天命六年(1621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向前线守卫各台站官兵降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见敌兵进入之时,当即向各台人报警,各台人均照首先受敌之台人举纛、放炮、击云牌和燃烽火,以使国人知之。……不举纛、 不击云牌、 台人不放炮,仅由城堡之炮酌放之,闻其声岂不以为乱战耶”。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有“大金天命癸亥年(1623年)铸牛庄城”之铭云版。由据《满文老档》载,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努尔哈赤定巴牙喇(护卫亲兵)值班制度,规定:“(值班人等)坐于门,鸣板召之,乃入。鸣板毕,即出。”天命十年(162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刚刚迁都沈阳不久,因国中时局紧迫,他即“传谕,‘夜间有事来报,军务急事,则击云板;逃人逃走或城内之事,则击锣;喜事则击鼓。’完后,汗之门置云板、锣、鼓。”当时,战争频繁,时局混乱,便于携带、使用方便、运用灵活的云版在后金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一是直接用于军事,为八旗官兵在前线守卫台堡时逐级报警、传达敌情的专用的、重要的军事装备;二是用于后金汗王居地及宫廷中,成为汗王和御门侍卫传报信息的工具。后金在长期使用云板时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敲击模式,努尔哈赤对此给予肯定,并将云版的具体用法按制度形式予以公布。云版,在后金开国战争和稳定政权过程中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载:“本县内衙,黎明击云板七声,外传头梆,该役领城门钥匙,各书、房齐集公廨办事。击云板五声,外传二梆,各房齐集二堂,依次领签押;各役齐集,按班伺候。击云板三声,外传三梆,承印吏一名、门子二名,至宅门候。再击云板一声,把门皂隶请钥匙开宅门,承印吏入捧印箱,门子入捧卷匣、仪门各钥匙,升堂。”俞万春《荡寇志》第九十二回:“左右不敢怠慢,忙传云板,教请张相公入见。”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寺狭路逢仇》:“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众,一人吃了一碗水。”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蔚,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红楼梦》脚注:“丧音,旧时习俗,祭神和一般吉礼‘叩头’次数,祭品数目常用‘三’,‘丧礼’常用‘四’,有‘神三鬼四’的谚语。所以这‘传点’四下,知是报丧的信号。”这是清人用例,云版的用途更多更广更细了。
如今,云版作为佛教寺庙里的常用法器仍在使用,南北各地的佛寺里依然回响着云版的叮当之声。
从目前所见云版实物看,其总体特征均为上小下大(上部的云头向下,下部的云头向上)的云头状、中央以柄相连的造型,上部有一圆孔,为穿系挂绳所用,中央偏下有凸起的敲击点。但各个历史朝代其细部特征略有不同。宋时云版,上部云头的弧面顶部平滑,两端坚挺呈尖状不内卷;下部云头周边的连弧线条跨度大,底部只有1条,上端两侧收卷处器身较宽,内卷明显;直柄长且较宽,有的铸铭置于柄上部到下部云头中部偏下处。元时云版,上部云头的弧面顶部呈尖状,两侧弧收向下稍内卷;下部云头周边连弧线条多,跨度小,有的底部就达4至5条之多,上端收卷处器身狭窄,弧曲稍内卷;柄短且较窄,呈“八”字形;铸铭多置于柄下部至下部云头的中部。后金至清初以后的云版,整体稍稍拱起,体量增大,云头所占面积减少,中间直柄宽广而加长,所占面积增大;上下部云头状的形制基本相同,呈长条形,周缘弧曲,两侧弧收处器身较宽且向内卷,顶端圆滑有致;上部云头尺寸增大,但小于下部云头,上下比例反差较小;上部系绳圆孔大而规整,下部的圆柱状敲击点(有的背面也有)高高伸出;铭文大都铸于柄的正面,多为阳文,出现了阴文;器身两面铸有图案,正面铸纹多,背面仅在下部云头内铸有少量纹饰。
安徽枞阳墓葬出的云版,有着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不仅对研究古代官署、权贵之家、寺院器具和古代乐器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为同类器物的鉴定与断代提供了一件难得的标准器。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满贵.云板多功能 乐声响文明[J].东方收藏,2011(8).
[2]许满贵.元代云板考证[N].中国文物报,2004-6-2.
[3]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M]. 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社,1994.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注.满文老档·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00.
云版,又称“云板”“韵版”“云牌”,俗称“点”。为一块两端呈云头状或镂刻云形花纹的扁形铁(铜)板,可分为两面式和单面式两类。其中央偏下有撞座(敲击点),上端顶部有一圆孔,可系绳悬挂于木架或建筑的构件上。敲击云版可发声,以传递声讯或约集众人。《清会典事例·乐部》:“云版, 铜铁或合金铸成,体薄而扁平,周身有云纹,边穿有孔系绳。悬而击之。”目前尚无资料表明平民百姓人家使用云版之例。因使用面不够广,铸造量受到限制,再加之云版以铁质为多,不易保存,因此云版的出土和存世较为稀少,而在有确切纪年墓葬中发现的明代铁云版更为少见。
枞阳县出土的这件明代铁云版,高37.5厘米,宽36厘米,厚1.5厘米,重5.87千克。全版为生铁一次浇铸而成,锈迹斑斑,稍有磕损。器身呈圆形扁状,正中凸起的长条形方框内竖铸铭文,因锈蚀严重而难以辨识。方框下部左右凸起的圆形框内分别铸“日”“月”两字,为正楷阳文。云版背面平整,未发现铭文及纹饰。该云版在造型上除仍保持着宋元时期上部云头较小、下部云头宽大,敲击点稍微凸起和周围沿边铸弦纹等风格外,有着它自己的显著特征:周缘以8条连弧线构成一个整体,跨度较大;上部云头顶端弧曲不大,平面较平整,两侧坚挺稍下收;下部云头底部只有一条连弧线,跨度较大,两侧弧收处器身较宽、折收向下且顶部呈尖状。全器造型简练、工艺手法较为单纯,尺寸比例和谐,表现出质朴、大方之美。
从云版在各个历史时期使用的史实来看,云版是源自汉民族传统的佛教法器,后来从宗教器物引入到其他领域,最终又回归为佛寺专用之器具。其具体使用方法,各朝代、各地区、各领域均有不同规定,敲击方式也不尽相同。
云版在我国唐代或更早时期即已经使用。此时期,云版广泛应用于佛教寺庙中,或用于僧徒早课,以敲击云版计时诵经;或用于僧徒餐前,起到召集众徒的目的……总体来看,云版在佛事活动中是一种具有饮食起居、行道办事、规矩礼法等警示功能的专用器物。其悬挂于不同的位置各有不同的称谓,如挂在“库司”前称为“大板”,悬在“方丈”旁称为“内板”,置于“半钟”之下称为“钟板”,还有“首座板”“照堂板”“客板”“坐禅板”“斋板”“巡火板”“火板”“报廊板”等。关于唐代佛教院中使用云版的情况,古籍中也有记载。例如,道忠的《禅林象器笺》一书记载:“库司大版又称云版。”“云章曰:‘版形铸作云样,故云云版。’”“《莹山清规》云:‘巳香欲了时,圣僧侍者问讯首座,是稟放禅也。即库前云版三下鸣,是称火版。’”
宋代云版用于皇家宫廷或官署衙门。在皇宫,云版置于宫门或内廷;在官衙,云版挂于大堂东侧或专门制作的云版木架上。在使用时,通常是作为一种报时、传讯、治事的信号,也有的是作为一种约众集合的号令。这一时期,云版造型还被用于其他器物,如制成云版形铜镜等。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记:剧中人物杨衙内赶至潭州白士中任所,欲治白士中之罪,在双方论理时招谭记儿到场,白士中即令左右衙役:“击云版,后堂请夫人出来。”从河南邓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元皇庆二年(1313年)铁云版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泰定四年(1327年)铁云版的铭文可知,礼佛信士往往自己出资铸造云版并敬献给寺庙以祈福。这是元人用例,云版在官署大堂、佛教庙堂已是常备的一种器具。
明杨士聪《玉堂荟记》:“程乃吟曰:人生有版须当打,枚卜何曾到老唐!盖院堂有铁云版必击之而始散也。”袁宏道《病起》:“愁听传事板(云版),懒答问安书。”阮大铖《燕子笺·试窘》:“内打云板三声,吆喝开门介。”《洞上伽蓝杂记略》:“禅堂内外及方丈库院,处处悬挂大板小板。随时依事,或击一下、二下三下,乃至长击,用以报众。诸清规中,有其定则。”这是明人用例。明初对云版的铸造、使用、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官吏不准随意铸造云板。
后金时期,云版被八旗官兵用于军事报警传令,被宫廷用于传递信息,这是云版使用的一个特例,也是我国古代云版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使用形式。《满文老档》载: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明军数百人出抚顺关,乘黎明前昏暗攻袭女真人守地,“时(八旗军)台卒见明兵出边,击云板告警,东方悬云板处见之后,亦击云板相传。日将出山而未高起之前,即传至汗城。汗(努尔哈赤)往祭堂子后,闻击云板,遂携大贝勒(代善)及其诸弟率城中所有马兵,立刻起行”;天命六年(1621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向前线守卫各台站官兵降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见敌兵进入之时,当即向各台人报警,各台人均照首先受敌之台人举纛、放炮、击云牌和燃烽火,以使国人知之。……不举纛、 不击云牌、 台人不放炮,仅由城堡之炮酌放之,闻其声岂不以为乱战耶”。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有“大金天命癸亥年(1623年)铸牛庄城”之铭云版。由据《满文老档》载,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努尔哈赤定巴牙喇(护卫亲兵)值班制度,规定:“(值班人等)坐于门,鸣板召之,乃入。鸣板毕,即出。”天命十年(162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刚刚迁都沈阳不久,因国中时局紧迫,他即“传谕,‘夜间有事来报,军务急事,则击云板;逃人逃走或城内之事,则击锣;喜事则击鼓。’完后,汗之门置云板、锣、鼓。”当时,战争频繁,时局混乱,便于携带、使用方便、运用灵活的云版在后金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一是直接用于军事,为八旗官兵在前线守卫台堡时逐级报警、传达敌情的专用的、重要的军事装备;二是用于后金汗王居地及宫廷中,成为汗王和御门侍卫传报信息的工具。后金在长期使用云板时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敲击模式,努尔哈赤对此给予肯定,并将云版的具体用法按制度形式予以公布。云版,在后金开国战争和稳定政权过程中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载:“本县内衙,黎明击云板七声,外传头梆,该役领城门钥匙,各书、房齐集公廨办事。击云板五声,外传二梆,各房齐集二堂,依次领签押;各役齐集,按班伺候。击云板三声,外传三梆,承印吏一名、门子二名,至宅门候。再击云板一声,把门皂隶请钥匙开宅门,承印吏入捧印箱,门子入捧卷匣、仪门各钥匙,升堂。”俞万春《荡寇志》第九十二回:“左右不敢怠慢,忙传云板,教请张相公入见。”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寺狭路逢仇》:“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众,一人吃了一碗水。”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蔚,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红楼梦》脚注:“丧音,旧时习俗,祭神和一般吉礼‘叩头’次数,祭品数目常用‘三’,‘丧礼’常用‘四’,有‘神三鬼四’的谚语。所以这‘传点’四下,知是报丧的信号。”这是清人用例,云版的用途更多更广更细了。
如今,云版作为佛教寺庙里的常用法器仍在使用,南北各地的佛寺里依然回响着云版的叮当之声。
从目前所见云版实物看,其总体特征均为上小下大(上部的云头向下,下部的云头向上)的云头状、中央以柄相连的造型,上部有一圆孔,为穿系挂绳所用,中央偏下有凸起的敲击点。但各个历史朝代其细部特征略有不同。宋时云版,上部云头的弧面顶部平滑,两端坚挺呈尖状不内卷;下部云头周边的连弧线条跨度大,底部只有1条,上端两侧收卷处器身较宽,内卷明显;直柄长且较宽,有的铸铭置于柄上部到下部云头中部偏下处。元时云版,上部云头的弧面顶部呈尖状,两侧弧收向下稍内卷;下部云头周边连弧线条多,跨度小,有的底部就达4至5条之多,上端收卷处器身狭窄,弧曲稍内卷;柄短且较窄,呈“八”字形;铸铭多置于柄下部至下部云头的中部。后金至清初以后的云版,整体稍稍拱起,体量增大,云头所占面积减少,中间直柄宽广而加长,所占面积增大;上下部云头状的形制基本相同,呈长条形,周缘弧曲,两侧弧收处器身较宽且向内卷,顶端圆滑有致;上部云头尺寸增大,但小于下部云头,上下比例反差较小;上部系绳圆孔大而规整,下部的圆柱状敲击点(有的背面也有)高高伸出;铭文大都铸于柄的正面,多为阳文,出现了阴文;器身两面铸有图案,正面铸纹多,背面仅在下部云头内铸有少量纹饰。
安徽枞阳墓葬出的云版,有着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不仅对研究古代官署、权贵之家、寺院器具和古代乐器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为同类器物的鉴定与断代提供了一件难得的标准器。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满贵.云板多功能 乐声响文明[J].东方收藏,2011(8).
[2]许满贵.元代云板考证[N].中国文物报,2004-6-2.
[3]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M]. 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社,1994.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注.满文老档·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