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需要用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像参与游戏一样主动投入生动发展。“童心语文”是游戏精神理念指导下的语文,主要观点是:在教学立场上倡导“学为本”,以发现的乐趣吸引学生;在课堂形式上“巧转化”,以活泼的形式贴近学生;在教学内容上要“探理趣”,以语文的视界引导学生。
【关键词】游戏精神;小学语文;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23-02
【作者简介】顾丽芳,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学为本,以发现的乐趣吸引学生
游戏精神的重要特质就是人本性,即儿童本位。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语文学习当然不例外。中高年级的教师面对已经有一定识字量的学生,面对着早已翻看得烂熟的课文教材,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感觉好玩?即使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也都不是零。那种把学生的起点默认为白纸的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从本质来看是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所致,不仅学生不喜欢,很多教师也不喜欢。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科立场,从重“教”的成人本位转向——重“学”的儿童本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引导先学者、优秀者作为课堂资源,引导问题者、错误处作为教学价值点,在分享、碰撞的过程中达成目标,成就学生。
教学苏教版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传统课堂是教师按着课文的顺序逐段引导品读。以学为本的课堂则让学生在课前先学,可以画一画双龙洞游览图并概括外洞、孔隙、内洞各部分的特点。掌握学情之后,上课时先进行学情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非常生动地画出游览图,因此教师不必面面俱到逐段讲述,选取代表性的游览图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以此替代教师逐段逐字的讲读。然后抓住个别学生将孔隙画得特别高大的“错图”,组织点评错误原因,紧扣文本探究孔隙特点,在修改游览图的过程中领会作者通过“写感受”表现空隙窄小的独特表达,再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当堂练笔。这样的课堂“学在教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作为“游戏主体”的积极性。虽然他们会花上比做普通的作业更多的自学时间,但是有目的的自学有如探险与发现,上课就是展示与收获——以一种游戏者的姿态在课堂上“玩”,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收获反而丰富、扎实了。
二、巧转化,用活泼的形式贴近学生
游戏精神在课堂上的体现最重要的标志是“转化”。我以为教育艺术的全部内涵也在于“转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艰为趣。有人说一个小学教师的教学难度毫不亚于一个高中甚至大学教师,所教知识的简单不等于教育艺术的低下——“转化”需要大智慧,这恰恰是游戏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在不爱思考没有游戏精神的教师眼中大同小异,无趣是对学生无声的伤害。如果我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是可以让看似陈旧的内容焕发游戏的魅力的。比如,“辩一辩”。教学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让学生先自学,你觉得李时珍苦不苦?分别选择“苦”或者“不苦”,找句段作为自己观点的理由,课堂上开展小小辩论赛。学生在争论“苦”还是“不苦”的过程中,会在文本中走很多来回。辩论的过程就是品词析句的过程。苏教版四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同样以“爱因斯坦伟大不伟大”展开辩论。辩论的结果往往平局,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赛一赛”。教学苏教版六上《安塞腰鼓》,就可以采用朗诵比赛的方式,读段落,读全文……各种赛读,学生读好了,读得汗流浃背群情激昂了,比任何形式的讲都更有效。比如,“仿一仿”。教学苏教版六上《草原》,我就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语言的独特,让学生去掉里面联想、想象的句子再读,他们发现句子不生动了,“像甘蔗去掉了汁”。他们感受到有了想象的文字是多么独特而奇妙。于是我请他们也来加上想象、联想的句子来写看到的景物,大半节课都在写,却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说,原来写文章也可以这样有趣,像在“玩文字”!所有的这些转化,都体现了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的举重若轻,用游戏的包装来呈现严肃的内容,学生没有觉察智力活动之“苦”,反而不亦乐乎。
三、探理趣,以语文的视界引导学生
游戏精神不是玩世不恭,恰恰是用轻松来诠释庄重。语文的庄重在于它特有的理趣,“童心语文”的价值所在是以语文的视界引渡学生,让他们在理趣中识语文,让他们在对课文的学习中看到语文的大世界。
1.陌生化:探究语言内在之“趣”。
好的游戏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永远有不可知性,对于一篇学生早就到手有的甚至已经能背诵的课文,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在学生眼中的陌生化呢?教学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我引进了一段相同内容的报道,让学生与课文对照。虽然报道的内容与课文完全一样,但是课文比报道更具体、丰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以陌生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教材,发现了教材与报道相异的很多地方:不仅对谭老师的描写更为具体,还多了环境描写,获救的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语言,谭老师早上送女儿和上课的内容……从而深入到文字中去探究语言表达的密码。有时我们往往对教材钻得越深,将自己深深地陷进去,越不能跳将出来,连同自己的游戏精神一同被深埋在纷繁的言语细节中。
2.生长感:触摸言语背后之“思”。
好玩的语文就是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经历了真实的语言和心灵的成长。在学习了苏教版五上《伊索寓言》之后,有学生介绍了《农夫与蛇》的后续情节:农夫临死前听到蛇说,“我是想报答你的救命之恩的,只是一时性急忘记了自己的牙齿有毒”。我让学生说说这个新寓言的寓意。学生一下子说了9种寓意:“坏人做坏事总会找借口唬别人”“坏人还是有悔改之心的”“坏人即使做了好事,也会被误认为做坏事”“蛇不可貌相”……大家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引得一学生脱口而出“好玩!”要的就是这句话——语文课是一种由阅读带来的思维和语言的游戏。学生就是在这样好玩的游戏中,触摸到了言语背后的思想,这种思想带来的生长感将会持久地作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小事件,成为他童年的精神养料。
3.新鲜味:课内对于课外之“让”。
不好玩的语文总是把学生熟知的东西反复地翻炒,缺失了“新鲜味”。游戏的高级阶段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可以试着闯闯更难的“关”,也可以玩玩升级版,游戏应该有一定的冒险性。“童心语文”的重要主张是课内学习要努力给课外阅读“让位”,不是弱化课内,而是将学生自然引向更新鲜更宽广的课外世界。
首先,将教材做成一张深度的网页使之更深刻。教学苏教版五上《莫高窟》,我将《文化苦旅》中关于王道士糟蹋文物的一段文字,以及余秋雨愤恨交加的感慨读给学生听,不仅具体化了课文中“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的史实,更坚定了学生珍惜保护国家文物的信念。其次,将原著之水引入教材之渠,让教材更“鲜活”。教学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体会了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方法的时候,我将《西游记》原著中描写白骨精变作村姑、老妪和老翁的外貌以及环境描写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原著与课文的比较中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名著的魅力。再次,将教材之鱼放归阅读之海,努力让教材更“博大”。教学苏教版四上《普罗米修斯盗火》,我引导学生开启希腊神话阅读的大门,不仅引入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原文内容丰富他们的感悟,而且在课文结束时留下悬念,为什么宙斯不把普罗米修斯杀害?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学生从小课文引向大阅读的世界。
语文课好不好玩,教师说了不算,要问学生。如果学生被教师每天的课堂深深吸引不想下课,不管课堂是活泼还是紧张,也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如果他们对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与迷恋,他们爱读爱写、能读会写,这样的语文一定不会不好玩。没有游戏精神的语文也能活,那只是“存活”。而充满游戏精神的语文,可以带给学生有品质的语文生活,提升学科生活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游戏精神;小学语文;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23-02
【作者简介】顾丽芳,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学为本,以发现的乐趣吸引学生
游戏精神的重要特质就是人本性,即儿童本位。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语文学习当然不例外。中高年级的教师面对已经有一定识字量的学生,面对着早已翻看得烂熟的课文教材,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感觉好玩?即使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也都不是零。那种把学生的起点默认为白纸的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从本质来看是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所致,不仅学生不喜欢,很多教师也不喜欢。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科立场,从重“教”的成人本位转向——重“学”的儿童本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引导先学者、优秀者作为课堂资源,引导问题者、错误处作为教学价值点,在分享、碰撞的过程中达成目标,成就学生。
教学苏教版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传统课堂是教师按着课文的顺序逐段引导品读。以学为本的课堂则让学生在课前先学,可以画一画双龙洞游览图并概括外洞、孔隙、内洞各部分的特点。掌握学情之后,上课时先进行学情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非常生动地画出游览图,因此教师不必面面俱到逐段讲述,选取代表性的游览图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以此替代教师逐段逐字的讲读。然后抓住个别学生将孔隙画得特别高大的“错图”,组织点评错误原因,紧扣文本探究孔隙特点,在修改游览图的过程中领会作者通过“写感受”表现空隙窄小的独特表达,再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当堂练笔。这样的课堂“学在教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作为“游戏主体”的积极性。虽然他们会花上比做普通的作业更多的自学时间,但是有目的的自学有如探险与发现,上课就是展示与收获——以一种游戏者的姿态在课堂上“玩”,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收获反而丰富、扎实了。
二、巧转化,用活泼的形式贴近学生
游戏精神在课堂上的体现最重要的标志是“转化”。我以为教育艺术的全部内涵也在于“转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艰为趣。有人说一个小学教师的教学难度毫不亚于一个高中甚至大学教师,所教知识的简单不等于教育艺术的低下——“转化”需要大智慧,这恰恰是游戏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在不爱思考没有游戏精神的教师眼中大同小异,无趣是对学生无声的伤害。如果我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是可以让看似陈旧的内容焕发游戏的魅力的。比如,“辩一辩”。教学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让学生先自学,你觉得李时珍苦不苦?分别选择“苦”或者“不苦”,找句段作为自己观点的理由,课堂上开展小小辩论赛。学生在争论“苦”还是“不苦”的过程中,会在文本中走很多来回。辩论的过程就是品词析句的过程。苏教版四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同样以“爱因斯坦伟大不伟大”展开辩论。辩论的结果往往平局,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赛一赛”。教学苏教版六上《安塞腰鼓》,就可以采用朗诵比赛的方式,读段落,读全文……各种赛读,学生读好了,读得汗流浃背群情激昂了,比任何形式的讲都更有效。比如,“仿一仿”。教学苏教版六上《草原》,我就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语言的独特,让学生去掉里面联想、想象的句子再读,他们发现句子不生动了,“像甘蔗去掉了汁”。他们感受到有了想象的文字是多么独特而奇妙。于是我请他们也来加上想象、联想的句子来写看到的景物,大半节课都在写,却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说,原来写文章也可以这样有趣,像在“玩文字”!所有的这些转化,都体现了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的举重若轻,用游戏的包装来呈现严肃的内容,学生没有觉察智力活动之“苦”,反而不亦乐乎。
三、探理趣,以语文的视界引导学生
游戏精神不是玩世不恭,恰恰是用轻松来诠释庄重。语文的庄重在于它特有的理趣,“童心语文”的价值所在是以语文的视界引渡学生,让他们在理趣中识语文,让他们在对课文的学习中看到语文的大世界。
1.陌生化:探究语言内在之“趣”。
好的游戏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永远有不可知性,对于一篇学生早就到手有的甚至已经能背诵的课文,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在学生眼中的陌生化呢?教学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我引进了一段相同内容的报道,让学生与课文对照。虽然报道的内容与课文完全一样,但是课文比报道更具体、丰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以陌生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教材,发现了教材与报道相异的很多地方:不仅对谭老师的描写更为具体,还多了环境描写,获救的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语言,谭老师早上送女儿和上课的内容……从而深入到文字中去探究语言表达的密码。有时我们往往对教材钻得越深,将自己深深地陷进去,越不能跳将出来,连同自己的游戏精神一同被深埋在纷繁的言语细节中。
2.生长感:触摸言语背后之“思”。
好玩的语文就是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经历了真实的语言和心灵的成长。在学习了苏教版五上《伊索寓言》之后,有学生介绍了《农夫与蛇》的后续情节:农夫临死前听到蛇说,“我是想报答你的救命之恩的,只是一时性急忘记了自己的牙齿有毒”。我让学生说说这个新寓言的寓意。学生一下子说了9种寓意:“坏人做坏事总会找借口唬别人”“坏人还是有悔改之心的”“坏人即使做了好事,也会被误认为做坏事”“蛇不可貌相”……大家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引得一学生脱口而出“好玩!”要的就是这句话——语文课是一种由阅读带来的思维和语言的游戏。学生就是在这样好玩的游戏中,触摸到了言语背后的思想,这种思想带来的生长感将会持久地作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小事件,成为他童年的精神养料。
3.新鲜味:课内对于课外之“让”。
不好玩的语文总是把学生熟知的东西反复地翻炒,缺失了“新鲜味”。游戏的高级阶段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可以试着闯闯更难的“关”,也可以玩玩升级版,游戏应该有一定的冒险性。“童心语文”的重要主张是课内学习要努力给课外阅读“让位”,不是弱化课内,而是将学生自然引向更新鲜更宽广的课外世界。
首先,将教材做成一张深度的网页使之更深刻。教学苏教版五上《莫高窟》,我将《文化苦旅》中关于王道士糟蹋文物的一段文字,以及余秋雨愤恨交加的感慨读给学生听,不仅具体化了课文中“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的史实,更坚定了学生珍惜保护国家文物的信念。其次,将原著之水引入教材之渠,让教材更“鲜活”。教学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体会了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方法的时候,我将《西游记》原著中描写白骨精变作村姑、老妪和老翁的外貌以及环境描写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原著与课文的比较中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名著的魅力。再次,将教材之鱼放归阅读之海,努力让教材更“博大”。教学苏教版四上《普罗米修斯盗火》,我引导学生开启希腊神话阅读的大门,不仅引入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原文内容丰富他们的感悟,而且在课文结束时留下悬念,为什么宙斯不把普罗米修斯杀害?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学生从小课文引向大阅读的世界。
语文课好不好玩,教师说了不算,要问学生。如果学生被教师每天的课堂深深吸引不想下课,不管课堂是活泼还是紧张,也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如果他们对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与迷恋,他们爱读爱写、能读会写,这样的语文一定不会不好玩。没有游戏精神的语文也能活,那只是“存活”。而充满游戏精神的语文,可以带给学生有品质的语文生活,提升学科生活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