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宋词从类别上又被分为两大派别,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开创自苏轼,后者则始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据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存词43首,在数量上虽然比同时期许多大家学者相去甚远,但是在熠熠生辉的两宋词坛却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其词耐人寻味,而在这数量不多的词中,我们稍加思考不难发现,李清照的词,尤其是其后期创作的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满纸皆愁”。可见,“愁”与李清照本人以及她的词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李清照 “愁” 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00-02
一、“愁”——由淡到浓,由浅入深的人生轨迹折射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一生,似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幼年无忧无虑,富庶恬淡;中年爱情美满,却饱尝两地相思之苦二十余载;晚年终日流离失所,颠沛各地,尝尽人生冷暖,悄然长逝。正是这样蹦极似的人生,使李清照所作词凡三分之二皆言“愁”。透过这满纸愁思不难发现,她的“愁”都萦绕于伤春悲秋,离愁别绪,以及去国怀乡。同时,和她的人生轨迹相一致,李清照词中的“愁”也有着明晰的轨迹路线,即由淡到浓,由浅入深。
(一)伤春悲秋
如前所述,李清照生活的前期可谓幸福——美满良好的家庭教育、高雅的文化熏陶、甜蜜的婚姻,都使她性格中更多表现的是率真、活泼的一面。这也在她早期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论是“溪亭日暮”中,因贪恋春色而“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女伴们游船赏景的开朗活泼,还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的娇羞柔美,都向我们展现了她生活的惬意与恬然,可见她那时的生活是喜多愁少、乐浓愁淡的。因而她早期词中与“愁”相关的作品并不多,所发之愁大多都是“伤春悲秋”以及“离愁别绪”的呓语。
“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历来就有的传统意识。“四时代序,寒来暑往,冷暖的巨大变化,枯荣的强烈对比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而春、秋作为四季的过渡,在某些方面更能触动人们心灵中敏感、脆弱的地方。李清照在以男性占绝对主导的文坛本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而作为女性,春去秋来就更不免触及纤细多思的情感。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的对白,以传神之笔表达了她“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也因惜春伤春而忧愁,感叹自己青春易逝。但这种感叹在这里也只是淡淡的一闪而过。我们不妨再看看她所作的一首《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女子伤春之“愁”的作品。“髻子伤春慵更梳”看上去是在叙事,其实却是一句十分重要的心態描写:闺中女子面对春景,百无聊赖,懒得精心着意去梳妆,只随意挽起发髻。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落。春愁本就撩人心绪,何况又见花落!“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两句向我们透露了女子生活环境的惬意舒适,甚至可以说是锦衣玉食——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只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缤纷的丝穗。然而,即使生活像这样富足,因为伤春愁深,连自己平时喜爱的龙脑香都懒得点燃了。
总之,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总是有一种淡淡的忧愁,这是少女情窦初开的表现。这时的“愁”是“袅如烟、轻如雾,淡而不伤,幽而长情”。
(二)离愁别绪
虽然李清照早期婚姻生活平静美好,有着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云鬓斜簪,涂胶郎君比并看”的甜蜜,但也有因为和丈夫分居两地时的“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绪”——独守深闺的李清照深感寂寞,一寸愁肠便有千缕愁丝,那么整个人呢?《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将自己怀念结婚不久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中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被人们称道。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面对良辰佳节,无人相伴,把酒赏菊,寂寞和孤独难以排遣。”短短五十多字,秋天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愁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的词中,“当爱情这根和弦被拨动时,我们听到的不是欢快悦耳的交响乐,而是一支永恒而又忧伤的紫色小调。”
应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烦恼增加,这时的李清照已经少了许多少女时代的无忧,多了几分和年龄相符的思考,所感所愁也比之前多了。但是,这时的李清照所愁之事也还局限在自己生活的点滴感受,囿于个人小天地,沉湎于个人的感情世界。
(三)去国怀乡
在李清照生活的后期,家国的变故,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她的愁由淡转浓,由个人的感伤升华到了对家国命运的感叹。她在《蝶恋花·上己召亲族》中说“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借助梦长安来表达自己的故国之念,怀国之愁。她还在《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词里叹“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那令人伤心的雨滴,虽然打在芭蕉上,却疼在“北人”心上。还如“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呼唤,“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自白,皆字字愁苦,声声涕泪,愁思茫茫,无一处不是李清照的人生之愁,国破家亡之恨的真实写照。 在广为人们所传诵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中,李清照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的两种情况的对比,展示了生活的巨大变化,流露出词人思国怀乡的悲愁心情。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南渡之前,李清照曾度过了许多欢乐而又难忘的元宵节,而现在已是山河破碎之际,人们却仍然那么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毫无闹元宵的兴致,而且对于坐着香车宝马登门相邀的酒朋旅伴予以谢绝,并且告诉他们“次第豈无风雨”。结句“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将“满腔的凄苦、苍凉和无法掩饰的忧愤情绪和盘托出”。李清照面对眼前的悲凉寂寞,回忆起当年的欢乐生活,写下了这首抚今忆昔的词,以解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浓重的愁思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据说,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过这首词后写道:“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其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这首词“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何其深厚真挚”。
其实,不管是伤春悲秋,还是离愁别绪,亦或是去国怀乡之作,都满载了李清照的愁思。也正是她以笔写心,我们才能一窥这位旷世才女凄凉忧愁的内心世界。而她的“愁”由淡到浓,由浅入深,浓缩了她个人、家庭甚至是国家的命运轨迹。可以说,她那些写“愁”的词,之所以感人至深,其根本原因就是她能够从感伤个人境遇的藩篱中超越出来,在李清照生活的后期,家国的变故,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她的愁由淡转浓,由个人的感伤,升华到了对家国命运的感叹。
二、愁——独特笔记叙写愁之意蕴
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存词虽然不多,但篇篇皆可谓上乘之作。如果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李清照“愁”词的艺术特色,则可以用她在《打马图序》中提到的“精妙”二字。那么,何为“精妙”?“‘精’,即精粹、精致、精深、精细、精纯、精微、精到。‘妙’,即高妙、超妙、神妙、美妙、奇妙,深到妙不可言,妙合无垠。”可见,“精妙”二字本身就有很多含义,而李清照的“精妙”,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就是一种不刻意,不事雕琢,也不会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谈谈李清照愁词中艺术特色的“精妙”和“自然”。
(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的“愁”往往和环境分不开。她将自己的“愁”融入身边的景中,化抽象为具体,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愁”与“景”自然融合。使所抒之“愁”有了布局严谨的画面感。我们可以看看她的一首小词《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整首词并未着意抒发春愁,而是以景结“愁”。词的上片写的是院内之景,雅致的小院内春色正浓,然而,词人却无意卷起重重门帘人,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动,更不能形之言语,只好托之瑶琴。词的下片把镜头从院内对准院外,远山云出云归,不知不觉中傍晚将近。到了晚上,细风吹雨,夜空中漂浮着暗淡的轻云,想到风雨后梨花欲谢,自己却无法挽留,不禁又盈上一缕愁绪。整首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由远及近、由密到疏,空朦无比的图画”。沈际飞在《草堂诗余》评价说:“写闺中春怨,以不语语之,又借无心之云,细风、疏雨、微阴淡化,雅化,微微逗露。”
再如《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的一个秋日,描绘的是秋天之景,寄托的是她无尽的乡愁。而透过她的《武陵春·风尘沉香花已尽》,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春色尚好,熙熙攘攘的江边,一位梳妆随意的妇女独立在江边,望着其孤独的背影,我们的心中似乎也满是愁思。
(二)音乐美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创作理念,她从“乐府声诗并著”出发,“以音乐性作为词的基本理念”,使词变成有意味有生命的形式。音律的轻重起伏,长短错落,与词人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是相对应的。因此,词牌的选择对词人的创作是相当重要的。李清照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孤雁儿》《声声慢》从“词牌名称到思想内容,再到双声叠字以及唇齿音的穿插运用,不知费尽多少心血才能匀圆妥帖达到自然高妙。”
《声声慢》的曲调吟唱起来基本为二节拍,扬抑格,即“两字一顿,先重后轻。”显然,李清照作此词时有意选取了这样短促的曲调来吟唱她的精神痛苦。词的开篇,词人创造性地连用了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7对叠字构成了7个均等的音步,听之如迟缓沉重的脚步声。这7对叠字就其字义而言,本来就具有惆怅色彩,又都仿佛是极形象的“象声词”,把它们叠在一起,达到音义相助的效果。另外,“全词有大量舌齿音重迭、相见运用,以一连串双声迭韵词配合使用,把沉重的愁情从低沉的音乐旋律中推倒了高潮,推倒了顶点。读这首词,无异于低吟一曲凄婉的哀歌。”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以寻常与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但不论“精巧炼句”,“平淡入调”,还是画面感、音乐美,在李清照的词中均能“自然混成,运政妥帖,研炼至极,转趋平淡,不见痕迹,甚至连李清照都不知其所以然了”。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李清照 “愁” 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00-02
一、“愁”——由淡到浓,由浅入深的人生轨迹折射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一生,似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幼年无忧无虑,富庶恬淡;中年爱情美满,却饱尝两地相思之苦二十余载;晚年终日流离失所,颠沛各地,尝尽人生冷暖,悄然长逝。正是这样蹦极似的人生,使李清照所作词凡三分之二皆言“愁”。透过这满纸愁思不难发现,她的“愁”都萦绕于伤春悲秋,离愁别绪,以及去国怀乡。同时,和她的人生轨迹相一致,李清照词中的“愁”也有着明晰的轨迹路线,即由淡到浓,由浅入深。
(一)伤春悲秋
如前所述,李清照生活的前期可谓幸福——美满良好的家庭教育、高雅的文化熏陶、甜蜜的婚姻,都使她性格中更多表现的是率真、活泼的一面。这也在她早期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论是“溪亭日暮”中,因贪恋春色而“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女伴们游船赏景的开朗活泼,还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的娇羞柔美,都向我们展现了她生活的惬意与恬然,可见她那时的生活是喜多愁少、乐浓愁淡的。因而她早期词中与“愁”相关的作品并不多,所发之愁大多都是“伤春悲秋”以及“离愁别绪”的呓语。
“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历来就有的传统意识。“四时代序,寒来暑往,冷暖的巨大变化,枯荣的强烈对比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而春、秋作为四季的过渡,在某些方面更能触动人们心灵中敏感、脆弱的地方。李清照在以男性占绝对主导的文坛本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而作为女性,春去秋来就更不免触及纤细多思的情感。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的对白,以传神之笔表达了她“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也因惜春伤春而忧愁,感叹自己青春易逝。但这种感叹在这里也只是淡淡的一闪而过。我们不妨再看看她所作的一首《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女子伤春之“愁”的作品。“髻子伤春慵更梳”看上去是在叙事,其实却是一句十分重要的心態描写:闺中女子面对春景,百无聊赖,懒得精心着意去梳妆,只随意挽起发髻。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落。春愁本就撩人心绪,何况又见花落!“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两句向我们透露了女子生活环境的惬意舒适,甚至可以说是锦衣玉食——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只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缤纷的丝穗。然而,即使生活像这样富足,因为伤春愁深,连自己平时喜爱的龙脑香都懒得点燃了。
总之,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总是有一种淡淡的忧愁,这是少女情窦初开的表现。这时的“愁”是“袅如烟、轻如雾,淡而不伤,幽而长情”。
(二)离愁别绪
虽然李清照早期婚姻生活平静美好,有着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云鬓斜簪,涂胶郎君比并看”的甜蜜,但也有因为和丈夫分居两地时的“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绪”——独守深闺的李清照深感寂寞,一寸愁肠便有千缕愁丝,那么整个人呢?《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将自己怀念结婚不久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中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被人们称道。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面对良辰佳节,无人相伴,把酒赏菊,寂寞和孤独难以排遣。”短短五十多字,秋天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愁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的词中,“当爱情这根和弦被拨动时,我们听到的不是欢快悦耳的交响乐,而是一支永恒而又忧伤的紫色小调。”
应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烦恼增加,这时的李清照已经少了许多少女时代的无忧,多了几分和年龄相符的思考,所感所愁也比之前多了。但是,这时的李清照所愁之事也还局限在自己生活的点滴感受,囿于个人小天地,沉湎于个人的感情世界。
(三)去国怀乡
在李清照生活的后期,家国的变故,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她的愁由淡转浓,由个人的感伤升华到了对家国命运的感叹。她在《蝶恋花·上己召亲族》中说“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借助梦长安来表达自己的故国之念,怀国之愁。她还在《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词里叹“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那令人伤心的雨滴,虽然打在芭蕉上,却疼在“北人”心上。还如“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呼唤,“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自白,皆字字愁苦,声声涕泪,愁思茫茫,无一处不是李清照的人生之愁,国破家亡之恨的真实写照。 在广为人们所传诵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中,李清照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的两种情况的对比,展示了生活的巨大变化,流露出词人思国怀乡的悲愁心情。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南渡之前,李清照曾度过了许多欢乐而又难忘的元宵节,而现在已是山河破碎之际,人们却仍然那么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毫无闹元宵的兴致,而且对于坐着香车宝马登门相邀的酒朋旅伴予以谢绝,并且告诉他们“次第豈无风雨”。结句“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将“满腔的凄苦、苍凉和无法掩饰的忧愤情绪和盘托出”。李清照面对眼前的悲凉寂寞,回忆起当年的欢乐生活,写下了这首抚今忆昔的词,以解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浓重的愁思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据说,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过这首词后写道:“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其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这首词“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何其深厚真挚”。
其实,不管是伤春悲秋,还是离愁别绪,亦或是去国怀乡之作,都满载了李清照的愁思。也正是她以笔写心,我们才能一窥这位旷世才女凄凉忧愁的内心世界。而她的“愁”由淡到浓,由浅入深,浓缩了她个人、家庭甚至是国家的命运轨迹。可以说,她那些写“愁”的词,之所以感人至深,其根本原因就是她能够从感伤个人境遇的藩篱中超越出来,在李清照生活的后期,家国的变故,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她的愁由淡转浓,由个人的感伤,升华到了对家国命运的感叹。
二、愁——独特笔记叙写愁之意蕴
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存词虽然不多,但篇篇皆可谓上乘之作。如果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李清照“愁”词的艺术特色,则可以用她在《打马图序》中提到的“精妙”二字。那么,何为“精妙”?“‘精’,即精粹、精致、精深、精细、精纯、精微、精到。‘妙’,即高妙、超妙、神妙、美妙、奇妙,深到妙不可言,妙合无垠。”可见,“精妙”二字本身就有很多含义,而李清照的“精妙”,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就是一种不刻意,不事雕琢,也不会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谈谈李清照愁词中艺术特色的“精妙”和“自然”。
(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的“愁”往往和环境分不开。她将自己的“愁”融入身边的景中,化抽象为具体,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愁”与“景”自然融合。使所抒之“愁”有了布局严谨的画面感。我们可以看看她的一首小词《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整首词并未着意抒发春愁,而是以景结“愁”。词的上片写的是院内之景,雅致的小院内春色正浓,然而,词人却无意卷起重重门帘人,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动,更不能形之言语,只好托之瑶琴。词的下片把镜头从院内对准院外,远山云出云归,不知不觉中傍晚将近。到了晚上,细风吹雨,夜空中漂浮着暗淡的轻云,想到风雨后梨花欲谢,自己却无法挽留,不禁又盈上一缕愁绪。整首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由远及近、由密到疏,空朦无比的图画”。沈际飞在《草堂诗余》评价说:“写闺中春怨,以不语语之,又借无心之云,细风、疏雨、微阴淡化,雅化,微微逗露。”
再如《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的一个秋日,描绘的是秋天之景,寄托的是她无尽的乡愁。而透过她的《武陵春·风尘沉香花已尽》,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春色尚好,熙熙攘攘的江边,一位梳妆随意的妇女独立在江边,望着其孤独的背影,我们的心中似乎也满是愁思。
(二)音乐美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创作理念,她从“乐府声诗并著”出发,“以音乐性作为词的基本理念”,使词变成有意味有生命的形式。音律的轻重起伏,长短错落,与词人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是相对应的。因此,词牌的选择对词人的创作是相当重要的。李清照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孤雁儿》《声声慢》从“词牌名称到思想内容,再到双声叠字以及唇齿音的穿插运用,不知费尽多少心血才能匀圆妥帖达到自然高妙。”
《声声慢》的曲调吟唱起来基本为二节拍,扬抑格,即“两字一顿,先重后轻。”显然,李清照作此词时有意选取了这样短促的曲调来吟唱她的精神痛苦。词的开篇,词人创造性地连用了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7对叠字构成了7个均等的音步,听之如迟缓沉重的脚步声。这7对叠字就其字义而言,本来就具有惆怅色彩,又都仿佛是极形象的“象声词”,把它们叠在一起,达到音义相助的效果。另外,“全词有大量舌齿音重迭、相见运用,以一连串双声迭韵词配合使用,把沉重的愁情从低沉的音乐旋律中推倒了高潮,推倒了顶点。读这首词,无异于低吟一曲凄婉的哀歌。”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以寻常与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但不论“精巧炼句”,“平淡入调”,还是画面感、音乐美,在李清照的词中均能“自然混成,运政妥帖,研炼至极,转趋平淡,不见痕迹,甚至连李清照都不知其所以然了”。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