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b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使教育体制改革得以深化和完善。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然迈进“深水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得到较为有效的贯彻与落实。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道德与法治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核心素养下的高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几条有针对性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中高年级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62
  新时代下,持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基于此,教师需要不断顺应现阶段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努力推动思政一体化的构建,不断思考和探索有效开展高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可行路径,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一、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在小学教育中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迥然有别。但总体上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仍存在不完善和不全面性。在实际的小学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因此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也尚未构建出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造成了极大阻碍。
  二、基于核心素养,探索面对高段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
  1.将情境教学引进课堂,强化深度学习
  在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的研究焦点是在学习科学的视域下展开的。而要做到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将生活化情境注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推动知识的结构化、立体化,进而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有效转化。
  在高段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所学知识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并由此实现深度学习。比如,在讲述《做聪明的消费者》一章时,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小剧场环节,让学生演绎并还原他们听说过或亲身经历过的不文明购物行为和商家侵权行为,在向学生讲授相关的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回顾实际生活,发现课本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再次面对类似的不文明购物行为和被侵权问题时,学会利用本章所学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从而落实深度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文明购物意识和维权意识。
  2.将思维导图引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转化
  思政课程教育需要重视课本知识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因此,以发散性、联想性为主要特点的思维导图无疑是开展有效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将思维导图引进思政教育课堂,有助于通过联想延伸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转化。以《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为例,在讲述本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各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思考这些环境问题为地球和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造成了怎样的自然灾害,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日常的努力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延展思维方式,将所学知識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取向和法律意识,提高其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进而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为新时代提供更多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在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和深化的当下,绝大部分学校都普及了道德与法治教育。但总体上看,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不足。对此,学校与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思政一体化的构建,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蕾《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初探》,《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3期。
  [2] 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目标,合理地加以使用民俗文化,让优秀的民俗文化服务于高中历史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 民俗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59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
摘 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遗憾来自历史课堂上语言的表述不生动、不准确,唤醒历史课堂上的语言是每个历史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课堂 语言 唤醒 责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57  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
摘 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而这一教育阶段的发展关键是教师,体现教师丰厚文化底蕴和高尚师德的综合素养对小学阶段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良好成长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教师 人文素养 学生 健康成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82  人文素养是人文学
摘 要:讓生活的阳光照进小学课堂,旨在让小学课堂变得更具生活化。这种以新课标概念为基础的课堂形式,能帮助学生灵活地使用所学知识,提高知识与生活的契合度,进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生活的阳光 阳光课堂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75  研究表明,阳光课堂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并能有效降低学生对知识学习厌烦情绪的
摘 要: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重视对阅读答题技巧的讲解,忽视了阅读教学的其他教学目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从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此外,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较为局限,没有强调课外阅读训练,导致学生没有从小养成广泛阅读、大量阅读的习惯,缺乏文学积累。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充分体现课外阅读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
摘 要:为有效提高小学德育教学实效,可以根据该阶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快乐德育教学,选择小学生喜欢的方式,通过快乐教学模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参与热情。本文将分析如何实施小学“快乐”教学,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高效学习知识。  关键词:小学 “快乐”教学 寓教于乐 综合发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77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将侧重点
摘 要: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学校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成绩的好坏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思想品德的好坏则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所以,在小学时期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而小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心智发育才刚刚开始,教师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要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学科 教学 渗透 德育 教育 DOI:10.
摘 要: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对于小学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重点是要让德育融入小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德育知识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促进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策略有效实施。本文主要从“生活化”事例教学、“生活化”课后作业、“生活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对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
摘 要: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不成熟的状态,因此很多学生在初中时期都会表现出叛逆的心理,进而致使在学习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出现阻碍。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给班主任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班主任在对班级展开管理时,很难将管理的实质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现象,班主任就应当主动地对班级的管理方式进行提升,不断地融入自我管理的理念,以此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目标,让他们更好地在学习中达到自律的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灵魂所在,其中也蕴藏着许多后人所要学习和弘扬的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班级管理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价值,还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驱使和影响下产生积极的行动力和发展力,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渗透展开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 班级管理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