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孔子一辩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na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前批孔,说孔子及弟子完全是一群不懂农事,五谷不分的蠢才。这实际是借古喻今批现代知识分子。
  批孔者常举两个孔子的故事做证据。一是《论语·子路》里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以此证明孔子是个不懂种粮种菜且歧视劳动的人。二是《论语·微子》记,孔子的学生子路遇到荷蓧丈人,问见到孔子没有,荷蓧丈人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年流行的解释是:“你们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管你老师是谁?”以此证明孔门弟子甚至包括孔子,都是些不劳动、不辨菽麦的傻蛋。四人帮借这两个故事比附知识分子,说知识分子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吃饭,不会种田的蠢才,应该下乡改造,“滚一身泥巴”。
  拿这两个故事批孔,实在没有道理。一是孔子未必完全不懂农事;二是子路是否真的五谷不分也不好说;三是即使孔子及弟子不谙农事,也实在算不上什么过错;四是从故事中看不出孔子歧视劳动;五是批孔子及弟子不参加劳动也不对,孔子搞教育就是劳动,脑力劳动,而其弟子听课受教育也是正当的行为。
  试看孔子是怎样回答樊迟的。他只是说自己“不如”老农老圃,也就是说自己不像、不同于、比不上老农老圃,但并没有说自己完全不知稼穑。试想,若是全然不懂,樊迟干吗要向孔子请教呢?樊迟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应该是很了解老师的。孔子说自己在农事上不如老农老圃,只是一种客观陈述,很实事求是,老农老圃是种粮种菜专家,而孔子不是,所以他就老老实实地说“不如”。
  《论语》实际上透露出了孔子并非完全不懂农事的信息。孔子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賤”,就是地位低下,生活困难,穷。“鄙事”,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应指一些与农村农事有关的粗活。也就是说,穷孩子孔丘“多能”的“鄙事”,应该是包括一些农事的。因之,推断孔子多少懂些农事,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关于子路们是不是真的“五谷不分”,没见过确切的记载,但即使真的“五谷不分”,实在也正常,他们不是种田人,而是学生嘛。至于说子路们“四体不勤”,也算不上什么过错,他们正专心念书,还没参加工作嘛。
  把“五谷不分”说成是个很大的问题,甚至是一种罪过,把不懂农事的读书人说成蠢才,乃是一种目光狭隘的偏见。要知道,在农业社会,七十二行能工巧匠也可能分不清农作物,但他们绝不是蠢才。在分工细密的工业社会,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若是对某些庄稼蔬菜的品种分不大清,更不能说是愚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工作,并不务农,而且,农作物的分类很细致,要想都区分得清清楚楚并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当你站在农田里的时候。我未成年时即进工厂做工,当了八年工人,虽然成天吃各色农产品,但真让我站在田地里把农作物一一辨清,我还真做不到。我这样的工人群众太多了。能说工人愚蠢吗?不能。我们聪明得很,我们懂得机器操作呀。反过来说,农民虽能辨菽麦、分五谷、会种地,但不懂机器操作,更不懂科学技术,能说农民愚蠢吗?不能的。这是社会分工所致。再说,即使是农民,一般来说,南方的农民不懂种麦,北方的农民不懂种稻,都是很正常的。
  把“五谷不分”与愚蠢划等号,暗含的前提是,你吃了饭就必须会辨五谷,知农事。照此逻辑,农民坐了车,难道就必须会造车吗?爱迪生、比尔·盖茨、乔布斯大概都是只会吃面包,不懂农事的,这有什么奇怪,很正常嘛。吃粮食就非得懂种粮食,这分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逻辑嘛。这种逻辑被四人帮所利用,从而造成打击知识分子的广泛社会基础。例如一些种过田的干部就常以“五谷不分”教训知识分子。其实,没有什么道理。
其他文献
据中关村在线报道,9月9日是马云退休前工作的最后一天。教师节当天,马云将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一职;对于55岁的马云而言,可谓功成身退;然而,却曝出了一个颇为奇葩的小插曲。  9月9日马云度过了在阿里巴巴的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天,而且现场声势堪比当红明星;但阿里表示,鉴于马云同志最后一天下午3:40就离开了工作岗位,所以根据公司考勤管理规定,将对马云做出记半天旷工并扣发当月全勤奖的处理;而且,鉴于
期刊
在未庄,阿Q唯一敢对其放肆的是小尼姑。他摸她的青皮光头,捏她滑腻的脸蛋,让她去会和尚,被红了脸的小尼姑骂“断子绝孙的阿Q”。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子绝孙”这话恶毒,亏她出家人也能说得出口。谁知,出家人的嘴真灵验,一语成谶:阿Q顶着革命党的虚名,游街示众后,被拉去法场,“咔嚓”一声砍了头。  可怜的阿Q真的断子绝孙了?未庄学术界有一些人犯了考据癖,非要对阿Q的“无后为大”做一番考据。调查有无子嗣,自
期刊
某日,某人正在睡觉,一只老鼠咬伤了他的鼻子。大脑极为恼火,将视觉部主任训了一通:“事情就发生在眼皮底下,居然没有发觉。你们这个视覺部到底是干什么的?”视觉部主任感到十分委屈,说:“两个眼睛都已经连续工作17个小时,完全是超负荷工作。你叫我怎么办?我总不能叫他们不休息吧?”大脑说:“休息不休息,这是你视觉部主任的事。我只要你保证,今后不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我确实难以保证,除非你同意再增设一只眼
期刊
荧屏有王小丫者,玉手一挥云:“请听题,权大还是法大?”坐中嘉宾始则瞠目,继之做醍醐灌顶状;此景与《贞观政要》戴胄与唐太宗类同,为长孙无忌带刀入东上阁事,亦大手一挥,实贞观版“权大还是法大”也!  当然,戴胄不可能跟王小丫一样,手一挥,就让唐太宗冰释疑窦。但是,戴胄维护法律尊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胆识,确实让人肃然起敬。故事发生在贞观元年,戴胄任大理寺少卿。唐太宗深知“大理之职,人命所悬,当须妙选
期刊
无论古今,契约精神都是一种稀有品质,因稀有,故被人們赞美。《史记》中便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说,可见重诺守信的珍贵。  远古的人们信守承诺,但后来对承诺的信守,却常常遭人耻笑。公元前七世纪,宋襄公“盂地会盟”被活捉、“泓水之战”被打败,因而让人骂为蠢货,视为傻帽,但他坚守的,却恰恰是最宝贵的承诺。  “盂地会盟”被捉,是因为与楚王有约,赴“乘车之会”,非“兵车之会”;“泓水之战”让楚军完
期刊
安徽淮南凤台某校因公开销毁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而引起网上热议:律师、老师、学生、家长,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据校方所云:销毁之举是与家长签了协议的,其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且是在久治无效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云云。  笔者亦聊抒己见,以为不应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禁堵,“销毁手机”不可取。无效管理不应成為“销毁”的理由,正恰相反,是反思、考验我们教育耐心与管理艺术的契机。  “销毁手机”的理由自然是很
期刊
那天,我们原营部退役多年的部分战友聚到了一起,中午酒过三巡后,一个“新兵蛋子”给大家都很尊敬的老教导员端酒,说:“老李,我敬你一杯。”教导员听后一愣,继而有点尴尬地说:“是的,老李,老李。”随后喝了那杯酒。  教导员姓李,喊他“老李”按说不错,但他何以会一愣、而众人也感到有点“那个”呢?释疑前先讲一个叶剑英元帅的故事。因事涉方鼎英,故需介绍一下。方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育总长
期刊
成年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实则古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那些心不在焉、敷衍塞责的“假装在学”,本质上折射的是一种厌学症。  话说“厌学”这东西,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学记》称:“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该文罗列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現象: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让学生朗读,朗读的课程往往占了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解的时
期刊
在心灵鸡汤泛滥之今日,看微信或上网,就会有大量的养生、健康、励志之类的文字充塞你的眼球,教训也、指导也、说教也……总之,你如果照作者的意思做,就会长命三千岁,或出人头地,成为当今牛人之一。  我之人生三境界,既非此类心灵鸡汤,也非马斯洛的人生三种逐次的需求,而是我奉行了多年的宗旨,乃我人生快乐、心理平衡之根本。  我之人生三境界,乃时时并存于心。因时时并存于心,故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
期刊
运输队的枣红马积极实干,工作出色,在全队盖了帽。驮货,同伴们驮80斤,他驮120斤。拉车,同伴们拉1000斤,他拉1500斤。  枣红马有个业余爱好,喜欢跑步,一有空就练,从不间断,并且荣获过马类运动会金牌。  尽管枣红马工作是一流的,颁奖评优却从来没有他的份儿。众口一词,说他不务正业,工作不安心,并且都拿他的金牌说事,金牌成了枣红马懈怠工作的证据和把柄。  季季如此,年年如此,枣红马终于忍不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