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对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这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
一、树立知识掌握与知识应用并重的评价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讓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以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真正体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得如何,更应注重评价知识在学生生活中应用的作用。
例如: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能发现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设想)”等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二、树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观
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评价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和方法,不能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而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特征,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生感觉、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果只评价学习结果,就很难看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轨迹。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思维很可能就会被泯灭。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
三、树立数学外在表现与数学内在情感并重的评价观
学生外在表现的评价是指对知识掌握的水平、操作技能等的评价,而内在情感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毅力、行为习惯等的评价。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的培养和评价。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的外在能力和内在情感给予肯定评价,既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发展。例如:教师通过体态语言、口头语言、表情语言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这们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勇气,还能激起他们不懈追求学习的动机,从而使他们得到发展。
树立数学外在表现与数学内在情感并重的评价观,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评价主体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评价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而且这种评价模式所体现的评价价值取向实质上还停留在目标取向的评价水平。教师与学生仍然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学生仍然是被评价、被理解的对象,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这样的状态往往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对立、排斥心理,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认同,不利于评价的改革和发展功能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教师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而且可以在评价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评价各方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技巧得以提升。因此,我认为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才体现了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学生才能大胆地想、自信地说、尽情地体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开辟一个积极、民主、创新的天地,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师生的真正乐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
一、树立知识掌握与知识应用并重的评价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讓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以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真正体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得如何,更应注重评价知识在学生生活中应用的作用。
例如: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能发现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设想)”等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二、树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观
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评价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和方法,不能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而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特征,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生感觉、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果只评价学习结果,就很难看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轨迹。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思维很可能就会被泯灭。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
三、树立数学外在表现与数学内在情感并重的评价观
学生外在表现的评价是指对知识掌握的水平、操作技能等的评价,而内在情感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毅力、行为习惯等的评价。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的培养和评价。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的外在能力和内在情感给予肯定评价,既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发展。例如:教师通过体态语言、口头语言、表情语言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这们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勇气,还能激起他们不懈追求学习的动机,从而使他们得到发展。
树立数学外在表现与数学内在情感并重的评价观,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评价主体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评价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而且这种评价模式所体现的评价价值取向实质上还停留在目标取向的评价水平。教师与学生仍然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学生仍然是被评价、被理解的对象,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这样的状态往往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对立、排斥心理,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认同,不利于评价的改革和发展功能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教师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而且可以在评价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评价各方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技巧得以提升。因此,我认为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才体现了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学生才能大胆地想、自信地说、尽情地体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开辟一个积极、民主、创新的天地,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师生的真正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