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ingla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对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这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
  
  一、树立知识掌握与知识应用并重的评价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讓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以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真正体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得如何,更应注重评价知识在学生生活中应用的作用。
  例如: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能发现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设想)”等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二、树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观
  
  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评价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和方法,不能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而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特征,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生感觉、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果只评价学习结果,就很难看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轨迹。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思维很可能就会被泯灭。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
  
  三、树立数学外在表现与数学内在情感并重的评价观
  
  学生外在表现的评价是指对知识掌握的水平、操作技能等的评价,而内在情感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毅力、行为习惯等的评价。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的培养和评价。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的外在能力和内在情感给予肯定评价,既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发展。例如:教师通过体态语言、口头语言、表情语言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这们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勇气,还能激起他们不懈追求学习的动机,从而使他们得到发展。
  树立数学外在表现与数学内在情感并重的评价观,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评价主体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评价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而且这种评价模式所体现的评价价值取向实质上还停留在目标取向的评价水平。教师与学生仍然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学生仍然是被评价、被理解的对象,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这样的状态往往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对立、排斥心理,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认同,不利于评价的改革和发展功能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教师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而且可以在评价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评价各方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技巧得以提升。因此,我认为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才体现了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学生才能大胆地想、自信地说、尽情地体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开辟一个积极、民主、创新的天地,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师生的真正乐园。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
期刊
这是我任教以来第四次充当班主任这个角色了。每次都有感触,而这次感受颇深,与以往不尽相同。也许有人会问:才做了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班主任,会有什么感受啊?是的,要说经验根本谈不上,要说成绩暂时还没有。那么就说说做班主任的味道吧。  自从当上班主任以来,时间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从早到晚,眨眼之间,每天的工作忙忙碌碌、紧紧张张,没有一丝空闲。有人说:“班主任天天有忙不完的活,日日有操不完的心。”的确如此,每
期刊
毫无疑问,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我认为:正如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
期刊
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是《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般选本在选编诗歌时也是顺着这一线索选编的。中学生学习鉴赏古诗则不能按照这一选编线索进行,而应逆古诗发展线索而动。因为古诗发展的总趋势是由难而易,形式越来越灵活、自由,语句越来越好理解。请看这首散曲: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这首曲牌为《醉
期刊
由于乌江流域“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的构皮滩水电站建设启动,电站工区和库区的农民按政府的规划、安排,陆续搬离库区迁往城鎮。迁徙新地的群体叫做“移民”,这个群体中的未成年人随家举迁,转入所在城镇的学校读书,成为移民子弟学生。我们敖溪镇中心学校一下子就猛增了200多名移民子弟学生。移民子弟的大量转入,给学校、给班级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我们班,一年级时转入3名,二年级时转入5名,三年级时转入5
期刊
【摘要】话题作文火热了几年之后,高考作文命题在悄然变化。为了让莘莘学子对这些年的作文形式有明确的认识,本文特将新出现的作文新模式——新材料作文与传统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从特征上进行比较。  【关键词】高考 作文命题 新形式 新材料作文    纵观近2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演变,其开放程度也呈递增之势。特别是自1999年开始出现的话题作文,更是给考生开
期刊
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魏书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自己从小就坚持写日记,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虽然“多练笔”(坚持写日记)也是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喜欢写,再到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而把它当成一种享受,有话就说、有话想说,这样日记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在自己的实践中,我常常
期刊
作文是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提起作文,教师头痛,学生发怵。人的思维是丰富的,每个人的思维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正是这种独特性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有可能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鼓励、指导学生作文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现把其中的一点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作文兴趣    所谓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直接兴趣是
期刊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进行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数学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思维灵活。    數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训练,是使学生思维变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期刊
小学数学学习应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丰富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数学,达到数学学习的新境界。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数学与学生生活互动。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孩子
期刊